沈?qū)W甫
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巴黎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歐內(nèi)斯特·米勒·海明威
20世紀20年代初,“一戰(zhàn)”的硝煙依然彌漫著整個世界,而當時的巴黎卻擁有著世界上最美的文藝時光,只因為世界上最有文藝細胞的人們都住在巴黎?!懊糟囊淮钡奈膶W(xué)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巴黎,他們擠在巴黎狹窄的街頭散步,坐在那些散落各處的咖啡館中聊天。美國先鋒派女作家格魯特·斯泰因、美國“爵士時代”的代表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美國意象派詩人埃茲拉·龐德、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這些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擲地有聲的名字,經(jīng)過巴黎這座城市的沐浴而越發(fā)光彩奪目,海明威就是他們中的一位。他的文學(xué)生涯的起點在巴黎,他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流動的盛宴》是回憶自己年輕時在巴黎的生活。這個后來走過全世界的硬漢把最美的年輕時光留給了浪漫的巴黎。巴黎是海明威純真愛情的開始,也是他和許多著名作家友誼的發(fā)端;巴黎象征了海明威的青春年華,代表了他的意氣風(fēng)發(fā)。他怎能忘卻巴黎?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西南郊區(qū)的橡樹園。1921年12月,還未出版一部作品的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結(jié)婚后,便一起移居巴黎,開始了旅居歲月。那時的海明威是加拿大《多倫多星報》駐歐洲的記者,除了這個按稿計酬的記者身份外,他就只剩下年輕、勇敢和才氣了。這個初出茅廬、風(fēng)華正茂的文學(xué)青年懷著要成為偉大作家的決心,與新婚妻子一起,依靠哈德莉繼承的一筆遺產(chǎn)為生。盡管他們在巴黎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是也不寒磣。
海明威夫婦是在這年的12月22日到達巴黎的。他們先是在蒙帕納斯區(qū)勒穆瓦納紅衣主教街74號租了一套公寓。年輕的海明威雖然窮困迷茫,卻又對未來躊躇滿志,他曾對公寓做出如下描述:“一個兩居室的公寓,雖然是套間,其實就是兩間房子,既無熱水,也無廁所,配套的設(shè)施只有一個盥洗用的水桶。地板上鋪一塊上好的彈簧褥墊做一張舒適的床,墻上掛著我們喜愛的畫,這仍不失為一個使人感到歡樂愉快的房間?!边@個公寓大概可以算作海明威在巴黎最著名的故居了。而今,公寓大門左邊的墻上很醒目地掛著一塊牌子,寫明了海明威的住所位置、居住時期等信息,并且還很自豪地寫著:“這個街區(qū)是海明威當時很喜愛的一個街區(qū),他的寫作風(fēng)格在這里成形,他和鄰里親如家人?!焙髞硪蚩紤]這里不盡如人意的寫作條件,他們就另在笛卡爾街39號的頂層租了一個小房間作為工作室。這地方離他在勒穆瓦納紅衣主教街的公寓并不遠。海明威每天從公寓出來,轉(zhuǎn)過康泰斯卡普廣場,轉(zhuǎn)到笛卡爾路上,一直往前走,就能來到他的工作室。他在這里安心寫作并結(jié)交朋友,閑暇時外出旅游、釣魚、斗牛、拳擊、看賽馬等。
海明威和妻子在巴黎斷斷續(xù)續(xù)生活了6年。比他大8歲的哈德莉溫順柔和,頗有母儀風(fēng)范。他們倆一起沿著塞納河散步,一起在河畔的舊書攤淘便宜的舊書,或者只看看沿岸的畫廊和商店的櫥窗而什么也不買。在這樣的漫步中,海明威找到了莎士比亞書店,書店女主人西爾維婭·比奇也來自美國,她滿足了海明威對書的強烈需求,隨便他想借幾本書都可以,并且不用急著付押金。有時候,海明威會走到巴黎第6區(qū)的歐德翁街12號,那是他的另一位美國朋友開的書店,他在那里可以“忘卻食物的誘惑”。在這家書店的對面——歐德翁街7號,有一個名叫“書友之家”的機構(gòu),海明威經(jīng)常前往那里和朋友聊天,閱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并對《尤利西斯》的作者喬伊斯頗感興趣。
盡管生活窘困,但在巴黎的這段時光也是海明威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期。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沉浸在青春歲月中的我們所望見的巴黎,那時我們很貧窮、很快樂……我們吃得不錯而且便宜,我們喝得不錯而且便宜,我們睡得很好而且睡在一起很溫暖,相親相愛。”
巴黎是一座光之城,幾個世紀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幻想家們的燈塔。這座城市有種絢麗又厚重的感覺,從歷史、建筑到文化,巴黎已經(jīng)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shù)氣質(zhì)的人們從中探尋這些東西的背景,而且往往都能發(fā)現(xiàn)無盡的靈感。20世紀20年代,巴黎聚集了很多文學(xué)家,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圈子,外人很難進入。幸運的是,海明威帶著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紹信來到巴黎。安德森此前在巴黎僑居半年,他對海明威說:“去找他們吧——格特魯?shù)隆に固┮?、詹姆斯·喬伊斯、埃茲拉·龐德。這三個人會幫你在世界文學(xu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彼麑懥藥追鉄崆檠笠绲慕榻B信,向這些作家推薦海明威,希望他們對這位僅發(fā)表過幾部短篇的初出茅廬的新人多加關(guān)照。
于是海明威一到巴黎就很快進入了作家的圈子,他是斯泰因家的座上客,與龐德一起在咖啡館聊天,與菲茨杰拉德一起喝酒,談家庭、談文學(xué)。后來的事實證明,海明威在巴黎的經(jīng)歷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安德森的推薦對他在巴黎的生活和寫作事業(yè)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海明威在不遠的將來躋身美國文壇頂級作家的行列奠定了基礎(chǔ)。
海明威是作家里的行動派,寫作對于他只是一種行動副產(chǎn)品。他不是書齋型的作家,他的寫作靈感來自各種行動。在巴黎的早年歲月,他還沒寫出一部長篇小說,卻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著。192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這本書以1924—1925年的巴黎為背景,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發(fā)跡史,因為小說里的大多數(shù)人物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原型。海明威要么是故意為之,要么是敘事技巧不甚高明,使得這本書在寫實與虛構(gòu)之間搖擺不定,很多熟悉巴黎文學(xué)圈的人不禁對號入座,以致給現(xiàn)實中的人物原型造成了很大困擾。這本書使海明威名聲大噪,一躍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風(fēng)頭甚至蓋過了好友菲茨杰拉德。
《太陽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發(fā)軔之作,其中“迷惘的一代”這個說法就源自海明威與斯泰因的一次談話。據(jù)說是斯泰因修車的時候,跟修車廠的老板閑聊,感慨現(xiàn)在的年輕人工作不踏實,老板說了一句“這是迷惘的一代人”,這個句子就這樣成為海明威的專用,進而成為一代人最真實的寫照。
“迷惘的一代”與“爵士時代”的享樂主義形成了最好的對照,而后者的代表正是海明威在巴黎結(jié)識的好友菲茨杰拉德。雖然只比海明威大3歲,但菲茨杰拉德早已成名,他的妻子澤爾達是美國的大明星、社交媒體界的寵兒,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他們在巴黎過著花天酒地的奢華生活,而當時的海明威還是一個不名一文的寫作初學(xué)者。菲茨杰拉德對海明威十分照顧,不但帶他進入上流社會社交圈,還為他推薦了很多資源,正是通過菲茨杰拉德的介紹,海明威結(jié)識了美國斯克里伯納出版社的編輯麥克斯威爾·珀金斯。而海明威在斯克里伯納出版的第一本書《春潮》是一部模仿和嘲諷老友安德森的諷刺小說。
在海明威的寫作生涯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種模式: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會極具魅力,讓人心悅誠服地伸出援助之手。然而,好強的性格使他干了不少過河拆橋的事情,諷刺了多位有恩于他的作家朋友,其中安德森算是最冤枉的一個。海明威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匆匆忙忙完成了《春潮》的寫作。在這部小說里,海明威用自己稱之為 “戲仿”的手法模仿安德森《黑色的笑聲》,無情地諷刺它在海明威看來荒唐的主題。他用這種方式向人們表明:我比安德森高明多了,怎么會向他學(xué)習(xí)?海明威的嘲弄令安德森非常氣憤,但這位老作家并沒有針鋒相對地進行還擊,表現(xiàn)出了一位文壇前輩的寬容。那些早年對海明威幫助很大的人,例如斯泰因、龐德、菲茨杰拉德、埃德蒙德·威爾遜等,在他成名之后幾乎也都與他心生間隙,逐漸遠離??梢哉f,在海明威成名前,他的傲慢掩藏在溫文爾雅的乖巧背后。
成名后他的版稅相當可觀,所以他完美度過了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當別人都在為生計擔憂時,他卻到處旅行、打獵,活得瀟瀟灑灑。這時的海明威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初到巴黎的文學(xué)青年,他意識到自己的風(fēng)頭已經(jīng)遠遠超過那些前輩。在他眼中,那些作家要么止步不前,要么沉迷于酗酒和社交生活。他逐漸鄙視菲茨杰拉德陳舊的文風(fēng),嘲諷斯泰因只會說“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他甚至把周圍一群朋友的私生活照搬進了 《太陽照常升起》這本書中。令人遺憾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大賣之時,海明威與哈德莉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盡管多年之后他承認,哈德莉是自己唯一真正愛過的女人。
海明威在巴黎結(jié)識了一幫文學(xué)同好之后,便常常到塞納河邊的莎士比亞書店聚會。這群文壇新秀中的許多人后來都和海明威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師,莎士比亞書店也成了見證他們文學(xué)生涯的關(guān)鍵地標。1922年,女店主西爾維婭·比奇力排眾議,出版了喬伊斯的奇書《尤利西斯》。可以說,莎士比亞書店與那個時代共同造就了一大批偉大人物,最后因為頻繁出現(xiàn)在這些人的集體傳奇回憶中,終于令書店自己也成為傳奇。
最初的莎士比亞書店是什么樣子呢?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回憶道:“在那條寒風(fēng)凜冽的街道上,書店可是個溫暖舒適的去處,冬天生起一個大火爐,屋里擺著桌子、書架……西爾維婭待人和藹可親,性格非常開朗,她說我們想借幾本書就借幾本書,可以等有錢的時候再交保證金……她表情生動,褐色的眼珠總是骨碌碌打轉(zhuǎn),像小姑娘一樣充滿笑意?!碑敵鹾C魍厝ゼ依铮瑢ζ拮庸吕蛘f“我們可以讀到全世界的書了”,哈德莉還不知道海明威幾年后會變心,她正在溫存著與海明威那貧窮、簡單又溫暖的愛情生活。那個時代是喬伊斯還沒有踏入不朽、龐德還在為詩集出版努力、海明威還沒有出版自己第一本小說的時代,西爾維婭·比奇和莎士比亞書店就是這些美國人的后盾,是美國文化在巴黎的中心。
那時,書店女主人西爾維婭·比奇同時也是出版商。她既善良又好客,她關(guān)心海明威的生活和健康,免費借書給他,向他推薦俄羅斯和法國著名作家作品。海明威特別喜愛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里有許多可信而不能信的東西,但其中有些情節(jié)真實到你讀了不得不信的地步;他寫出了人的脆弱和瘋狂、圣潔和邪惡、賭博和愚蠢,正如屠格涅夫描寫了風(fēng)景和道路,托爾斯泰再現(xiàn)了軍隊的調(diào)動、戰(zhàn)斗的地形、軍官的形象和廝殺的場面一樣。”而那些法國作家的風(fēng)格也影響了他的寫作,他還從福樓拜和司湯達那里學(xué)到了對話的技巧。
作為巴黎的文化地標和文學(xué)群體在巴黎的家,莎士比亞書店至今依然健在,那些虔誠的愛書人依然會在書店駐留和消磨時光。有人曾說:“這里除了真理沒有任何東西,當然還有書。”又有人說:“給我本書,隨便什么書都可以,讓我看20個小時?!焙C魍盐鳡柧S婭·比奇提供的庇護所變成了另一個家。對于他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莎士比亞書店讓巴黎顯得與眾不同。置身于這座偉大城市的藝術(shù)與文化的包圍中,他的精神和靈魂都煥然一新。
里茨飯店在海明威一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是里茨飯店的常客,以小說《一顆像里茨飯店那么大的鉆》贏得了里茨上上下下所有員工的格外尊重。由于菲茨杰拉德的關(guān)系,1925年的一天,海明威第一次走進里茨飯店的大門,從此便與里茨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隨著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的出版,海明威終于向拮據(jù)的生活狀態(tài)告別。此后他便把里茨飯店的酒吧當成他的人生驛站,不論是采訪完西班牙內(nèi)戰(zhàn)還是“二戰(zhàn)”結(jié)束,只要他一回到巴黎,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里茨。
1944年8月25日是巴黎從法西斯鐵蹄下得到解放的日子,神氣的海明威將軍率領(lǐng)他的部隊,像當初前去保衛(wèi)馬德里的工人營一樣,坐著坦克車,穿過香榭麗舍大街,前去“解放”當年的根據(jù)地——里茨飯店。跟隨他的還有大衛(wèi)·布魯斯上校(后為美國駐法大使),戰(zhàn)前他們經(jīng)常一起來里茨的小酒吧。此時的里茨因為戰(zhàn)爭還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酒吧已經(jīng)停業(yè),留守在飯店值班的只有一個副經(jīng)理。當他認出了這兩位老顧客之后,謙恭地迎上去問飯店能為他們做什么,海明威看了看身后興奮且邋遢的士兵,說:“73杯馬蒂尼酒怎么樣?”就這樣,馬蒂尼成了一款名酒。
1956年秋天,海明威最后一次來到巴黎,下榻于年輕時最鐘愛的里茨飯店。飯店也對這位著名的老顧客予以高規(guī)格的接待,將他安排在“皇后套房”,而且還給了他一個意外的驚喜:飯店的行李員給他送來了兩個1928年寄存在飯店的箱子,箱子里存放著他1921—1926年間在巴黎的手稿,上面記錄了他初來巴黎那幾年在蒙帕納斯區(qū)居住時的艱難而又快樂的生活。翻閱這些泛黃的筆記本,年老的海明威被年輕的自己所打動。這些手稿喚起了海明威對青春歲月的回憶。當他重讀這些青春的痕跡時,不禁感嘆時過境遷,人事皆非;而他早已不是當年常常餓肚子的窮小子,陪伴他的也不是第一任妻子哈德莉,而是第四任妻子瑪麗。手稿中提到的很多人也都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
1957—1960年,海明威以這些手稿為第一手材料創(chuàng)作了小說《流動的盛宴》。他在書中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夢見死后在天堂的生活時,夢中的場景總是發(fā)生在里茨飯店。”1961年7月,他用手槍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1964年,《流動的盛宴》出版,同年被譯成法文,但書名則是《巴黎是一個節(jié)日》。書中描寫了1920年代作者在巴黎的生活,猶如一本風(fēng)物志。在海明威筆下,20年代的巴黎的花園、咖啡館、書店、餐廳、酒吧都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我們仿佛嗅到咖啡的香味,聽到海明威和朋友們的高談闊論,仿佛看到他在街上行走時英俊的外形,感受到他對新婚妻子哈德莉深深的愛。海明威在30年以后,隔著歲月的痕跡回過頭去看的時候說:巴黎就是一個節(jié)日,是一個特別適合寫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