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銘 周晴
摘要:“畫屏:傳統(tǒng)與未來”特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從開展到閉展為期三個月,僅展品支持單位就涉及海內外17家博物館、一家省級文物研究所以及朵云軒藝術公司。僅憑可查到的相關資料以及對此次展覽報道的媒介,便能窺見這次展覽的規(guī)模以及所動用的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是多么的龐大。
關鍵詞:“畫屏”;空間;布局
此次展覽是對“畫屏”這一藝術形式的國內首次大型展示,展覽以屏風為主體,內容涵蓋古代書畫、器物、墓室壁畫以及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等多個方面,除去對古代藝術的研究和欣賞以外,還探討了傳統(tǒng)與當代的連接。本次展覽共六個展廳,筆者試通過對各個展廳的思考,揭示策展人對各個展示空間的精心布局。
在負一樓臨展廳內展陳的是以畫屏為主題的歷代器物與繪畫媒材,這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對畫屏在三維空間內的作為建筑構建的作用與在二維空間內的裝飾效果的呈現(xiàn)。如《唐彩繪舞姬圖》仕女屏風畫、《乾隆剔紅圍屏》、《西漢云龍紋漆屏風》等具有畫屏屬性的歷代器物。同時,也為世人展示出歷代制作畫屏的材料與工藝的豐富性。展廳內既有明器,又有生器;明器與生器的展陳區(qū)域隨觀展路徑改變而呈現(xiàn)出先為生器,后為明器,再為生器的包涵與被包涵關系。二者既有融合又有區(qū)分。筆者愚以為,這樣的展廳布局包含了策展者對生命的思考與敬畏。
二樓的書畫廳主要展陳的是包含著畫屏元素的歷代中國繪畫作品,策展人并不是隨意的安排歷代書畫作品,他將二樓書畫廳的兩個展示區(qū)域做了區(qū)分。標準在于,針對不同的書畫作品中,畫屏元素所表現(xiàn)出來的隱性屬性的不同而進行分區(qū)布置。策展人將帶有隱喻屬性的書畫作品放置于一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如《重屏會棋圖》、《韓熙載夜宴圖》(唐寅摹本)、《勘書圖》等。而另一個空間則放置畫屏元素所具有轉喻與借喻屬性的作品,如《清人畫胤禛妃行樂圖》三幅、《北西廂秘本》明刻本等。這樣的兩個展廳分割,讓觀者在步入不同展廳時,引發(fā)的思考也有所不同。進入隱喻屬性的展廳,能夠讓觀者置身畫中,體會畫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步入借喻、轉喻屬性展廳,讓觀者直觀體會對畫面對空間布局的分割及空間轉承關系。策展人通過這樣的展廳布局,更能表現(xiàn)出其學術思想。
對于古代與當代的結合,策展人將徐冰教授所創(chuàng)作的《背后的故事:仿大癡山水畫》置于一樓的中央大廳,該作品為三維的裝置作品。策展者將其安置于此處,目的有三,其一,從建筑構件角度看,起到了畫屏分割空間的作用,將歷代展品區(qū)與當代藝術作品區(qū)做了巧妙的分割。其二,從布展的思路看,體現(xiàn)出策展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話的展覽意圖。其三,從作品本身看,該作品將二維山水畫轉譯為三維的裝置作品,展示出了古代與現(xiàn)代的結合,符合策展人該展的布展意圖。同時,巨大的當代藝術作品放置于古代藝術作品之間,仿佛體現(xiàn)出當代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上所受到的傳統(tǒng)觀念的擠壓感,也從側面彰顯出當代藝術作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所具有的野蠻生長的生命力。
現(xiàn)代藝術廳的展陳空間可分為三類;一是帶有中國古代傳統(tǒng)元素所形成的當代畫屏形式的作品展示空間(如圖1 ①區(qū)域)。該區(qū)域所展陳的作品中,一類是從材料與空間上對創(chuàng)作手法的革新,如夏小萬的《宋代山水長卷》的裝置作品;另一類從思想與形式上對原作品的“還原”,如泰祥州的《天作高山》與《大都會藏仿范寬山水圖意象還原》的兩幅作品。使觀者能清晰的體會到不同的“傳統(tǒng)與當代”相構連的方式。二是具有西方現(xiàn)代藝術特征的畫屏形式的作品展示空間(如圖1 ②區(qū)域),宋東的兩件《窗門屏》與徐累的《重屏會》置于其中,其作品均表現(xiàn)出藝術家利用屏風這一媒材,對時間與空間之間的交互性特點的思考。當觀者進入此空間,便能輕易地感受到時間與空間之間交融的復雜性,其后便會伴隨著主觀意識上的某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著策展人“古今對話”的展覽思想。其三、是通過古今材料結合所形成的具有當代畫屏形式的作品展示空間(如圖1 ③區(qū)域),此展區(qū)門內白色照壁中心位置放置了藝術家展望的當代裝置作品《鏡花園系列》之一,以堅固的不銹鋼為材料,模仿自然石頭的形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而成,造型凸起又扭曲,但外形圓潤。放置于此處,為吸引觀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除去照壁上作品以外,《鏡花園系列》作品在此展廳中放置了四件,其中兩件放置在此展廳入口處的南北兩面墻的內側。因為凸出的外形與真實占用空間的特性,使得筆者認為,此兩件作品是對南北各一小展廳空間與內涵的外延。同時,也是溝通現(xiàn)代藝術廳的三個空間關鍵器物。另外兩件《鏡花園系列》作品,則是運用了古代插屏的造型形式,用現(xiàn)代的物質材料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該展廳內作品均是以古今材料之間的結合,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與當代”鏈接。
筆者認為當代藝術來源于當下的藝術家,而這些藝術作品均是由當代藝術家從現(xiàn)實生活與現(xiàn)實社會思想中提煉而來,而一樓的樓層屬性在于它是連接地面現(xiàn)實社會的唯一空間。當藝術作品放置于蘇州博物館一樓的展示空間時,是鏈接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而從一樓當代藝術展示空間走出去時,則是現(xiàn)代與未來的構連。正是因為這兩組關系的存在,當代藝術作品在此次展覽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轉承作用,并承載著策展人“古今對話”的展覽主題的展示方式。
“畫屏:傳統(tǒng)與未來”特展,不僅為觀眾展示出豐富的古代畫屏經典作品,還展出了九位當代藝術家具有畫屏概念的作品。讓觀眾以畫屏媒材為基點,得以了解當代藝術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
參考文獻:
[1]巫鴻著,《重屏:中國繪畫的媒材和表現(xiàn)》,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蘇州博物館 “畫屏”展 ?http://www.szmuseum.com/static/SpecialExhib_HPSJ/
作者簡介:魯銘(1987—),男,漢族,籍貫:湖南常德市,學位:碩士研究生,單位:成都大學,職務:學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周晴(1991—),女,漢族,?籍貫:山東濟南市,職務:大學教師;學位:碩士研究生,單位:河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