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2019年8月2日,參觀者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新館契丹壁畫前拍照( 彭源/攝)
由于東北郊有一片紅色的花崗巖山峰,人們直白地把這片土地稱為“赤峰”,又更加直白地把五六千年前這里曾經(jīng)繁榮的文化稱為“紅山文化”。
在中華大地群星璀璨的史前文明里,紅山文化顯得極其耀眼,除了歷史悠久、代表了史前人類超群的造型水平和雕刻技藝以外,尤為重要的是這里出土了大量雕琢精美、形態(tài)各異的玉器,為史前時代的文明罩上了一層溫潤華美的“寶光”。
在地域上,赤峰處于紅山文化的核心位置,這里的文化承襲著來自遠古的紅山文化的大氣莊重和靈動神秘,到了數(shù)千年后的遼代,這里又成了遼國的都城,草原民族渾厚質樸的天性和遼國貴族的風雅奢侈雜糅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種異常豐富和絢爛的神采。
赤峰出土的玉龍是紅山玉器最醒目的標志,所以這里被稱為“中華玉龍之鄉(xiāng)”。
這是一件由整塊碧玉雕琢的龍,高達26厘米,在新石器時代發(fā)現(xiàn)的所有玉器里,這樣的體量首屈一指,在后面漫長的年代里,也罕有能過之者。
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這條玉龍身形修長,身體蜷曲成一個巨大的C字形,顯得力道十足;通體光滑,幾乎不作雕飾,只有頭部的刻畫很細致,細線刻出修長的眼睛和緊閉的嘴巴,它的鼻孔張得很大,神情機警又威嚴。
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造型都與碧玉龍接近,身體均無鱗無爪無角,眼、鼻和嘴卻被格外強調。由于其他玉龍的體型都遠遠小于這件碧玉龍,所以它們的身體蜷曲幅度更大,幾乎構成一個首尾相接的圓圈。小玉龍的眼睛和鼻子也更加夸張,它們常常瞪得溜圓,看上去炯炯有神,鼻梁處常有數(shù)道橫紋,略似豬鼻子,所以有人據(jù)此認為它們的原型是豬,稱其為“玉豬龍”——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小玉龍更像是蠶的幼蟲。和體態(tài)舒展、氣度超凡的碧玉龍比起來,它們就像是“龍子龍孫”。
山不在高,有龍則靈。因為有了玉龍,赤峰也就自帶靈氣,它注定會在歷史上光彩奪目。
赤峰再次成為令人矚目的“貴地”,是在遼代。
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不久,他統(tǒng)一諸部落建立了遼國,赤峰被定為遼都,名為上京。在這里,稱雄北方的強大遼國創(chuàng)造了200余年的輝煌。
這輝煌里不僅有武功,更有文化。在遼墓出土的藝術作品里,都展現(xiàn)出與中原迥異的趣味。
比如繪畫,無論是人物故事還是山水花鳥,技法上并不遜色于宋代繪畫;與精工細作的絹帛畫相比,這些遼墓壁畫還具有契丹特殊的質樸大氣。
再如瓷器,遼代發(fā)明了獨特的“契丹style”,比如細瘦的雞腿瓶、皮囊壺、方形盤等,它們豐富了瓷器種類,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異域風情。
和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很不一樣,遼國可以稱為文采煥爛。他們先是發(fā)明了契丹文,其使用范圍不限于文書、印信、碑碣這些實用領域,也不限于翻譯漢文的醫(yī)書、農桑、史籍和儒家經(jīng)典,他們學著用自己的文字寫詩作文,成就斐然;契丹文的使用也不限于遼境之內,在與宋朝的頻繁交流中,當年不少漢族上層文人也都通曉了契丹文。
遼國統(tǒng)治者都很有文藝氣息,他們愛好詩文詞賦,帝后、貴族、臣屬都熱衷于創(chuàng)作,遼圣宗、道宗以及道宗的皇后蕭觀音都是個中高手,文學史上也留下了他們的獨特一筆。
除了能寫,遼代的貴族們還擅畫,他們幾乎是在以漢族文人士大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耶律阿保機的長子李贊華就頗有畫名,他尤其擅長描繪遼國的貴族生活場景,包括出行、打獵等,畫中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出原汁原味的契丹風情,引發(fā)中原漢人“多以金帛質之”。
赤峰巴林右旗的慶陵是遼圣宗、興宗和道宗及其后妃的陵墓,這里的壁畫水平極高,畫面有山水四季、人物肖像,尤其是四季場景中有情態(tài)生動的水禽飛鳥、群鹿野獸,微妙地展現(xiàn)了游牧民族骨子里對大自然的特殊情感,結合他們的詩文,更顯出契丹人抒情又浪漫的性情。
敖漢旗的壁畫則是另一種情態(tài)。這里是官員大族的墓室壁畫,所以民間氣息更濃郁,反映的生活信息也更豐富。
遼國統(tǒng)治者都很有文藝氣息,他們愛好詩文詞賦,帝后、貴族、臣屬都熱衷于創(chuàng)作,遼圣宗、道宗以及道宗的皇后蕭觀音都是個中高手,文學史上也留下了他們的獨特一筆。
壁畫上的人物形象有契丹人,也有漢人,從畫面上豐富的食物和器皿細節(jié)來看,他們的飲食相當講究。有的壁畫上表現(xiàn)的是契丹人圍著火鍋涮羊肉的場景,也有烹茶飲茶吃果品的場景,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吃水果的畫面:墓主人面前的幾案上有兩個大果盤,其中一個淺盤里有石榴、桃等水果,另一個盤內則赫然擺放著三個西瓜。這成了我們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西瓜圖像。
據(jù)考證,唐代回紇人把西瓜引種到新疆,到了遼代太祖西征的時候便將西瓜引入了契丹人的統(tǒng)治區(qū),他們通過研究出“牛糞覆棚”的技術在上京成功培育出西瓜。金人滅遼后延續(xù)了遼的西瓜種植技術,后來生活在金國境內的南宋人將西瓜種子和種植技術帶到了南宋,南方才開始普遍種植西瓜,為中國人的夏日增添了一抹沁人心脾的甘甜。
北京“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上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
壁畫上的器皿也值得一提,它們很可能來自當年上京的缸瓦窯。這個窯口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燒瓷技術上乘,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缸瓦窯瓷器上可見“官”字款,可見這里也是遼代的官窯。
缸瓦窯深受河北的定窯和磁州窯影響,由于這兩處窯址位于宋遼交接地帶,不僅瓷器為遼人所熟悉,而且常有窯工流落到遼境,所以定窯的白瓷和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也成了缸瓦窯的兩個特色產(chǎn)品。
如果你覺得這些還略顯“樸實”,很難體現(xiàn)遼國貴族的金尊玉貴,那不妨再看看遼墓里出土的金銀器和玉器珍品。
赤峰發(fā)現(xiàn)的高級貴族大墓十之八九都遭到了嚴重的盜毀,幸運的是皇族耶律宇之的陪葬品卻意外保留完好,這座大墓的墓磚是一色的綠琉璃磚,陪葬品有數(shù)不清的金銀珠玉、文房珍玩、刀槍馬具,所有物品無不精工細作,盡顯遼國皇族的奢侈。
在鄰近赤峰的通遼,還發(fā)現(xiàn)了唯一一座未被盜掘的遼國皇族墓——陳國公主墓。墓中,公主和駙馬均腳蹬鏨花銀靴,身披銀絲網(wǎng)絡葬衣,頭枕鏨花銀枕,黃金覆面,頭邊還有鎏金銀冠,二人身上還佩著黃金、珍珠、琥珀和玉石的各種飾物,華貴得令人目眩。
赤峰還是遼國的祖州祖陵所在地,不過很可惜,當年氣勢恢弘的建筑早已傾頹,連殘垣斷壁也淹沒在荒草之中,只有當塞外的風吹過的時候,那些散落在草叢里的碎石殘片才稍稍冒出頭,透露出大遼國一點曾經(jīng)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