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義
我們經常用“滄海一粟”形容人生與歷史的關系。很多偉大或平凡的人、震驚世人的大事件,都會被淹沒在紫禁城六百年卷帙浩繁的故紙堆中。我們也經常用“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形容個體對事物的理解。即便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紫禁城六百年也已經占到足夠的分量。每個人心中的紫禁城六百年,必定也是不同的,如何理解它?表現它?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在故宮午門開幕,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趙鵬是這次大展的主要策展人之一。2019年7月,當他接到負責紫禁城六百年大展的任務時,毫不猶豫答應下來。但真正開始為期一年的籌備,他才發(fā)現這項任務的艱巨性:什么才是紫禁城六百年?
今年6月,《環(huán)球人物》記者聆聽了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的一次演講。這位從敦煌走來的故宮新掌門,用他的視角解讀著他心中的紫禁城六百年?!岸鼗湍呖吆凸蕦m的形成,是兩種不同的推動力量。他們所體現出來的風格、氣勢是不一樣的?!彼f,故宮文化成就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國家意志,體現出的是家國天下的磅礴氣勢,“家就是國、國就是家”。而家國天下,則一直深深印刻在中國人的內心中。紫禁城還承載著多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最核心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儒家“和”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雨花閣和咸若館是佛教建筑,欽安殿是道教建筑,坤寧宮是薩滿教建筑,靈沼軒是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紫禁城的建筑語言高度契合中國封建王朝的文化形態(tài),同時也能夠看到,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交織性和復雜性,加深了詮釋的難度。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的籌備工作,是挑戰(zhàn)這種難度的過程,更是一個理解探尋六百年真正含義的過程。
在最初的籌劃中,六百年大慶的主題展定位在器物層面。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無論是書畫、陶瓷、青銅器,哪一樣可以涵蓋紫禁城六百年?人們開始重新界定?!敖涍^反復思量,認為紫禁城是一個建筑群,六百年是這座建筑群的生日,還是應該圍繞這座城展開。”趙鵬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回憶,負責午門展覽內容的任萬平副院長在去年7月份突然給他打了一個電話,“那是一個周末,她問我古建部愿不愿意承擔大展任務?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p>
辦展覽并不是古建部的強項,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建部的老一輩保護者曾在午門、神武門辦過與北京明清建筑和紫禁城建筑相關的展覽,而二十余年過去了,我們這一代古建人只在東華門辦過幾次小型專題展覽?!壁w鵬也犯了難,“書畫部、器物部、宮廷部等,在海外國內經常辦展,甭說是他們的主任,就是部門里的普通同事,都比我們經驗豐富”。
壓力并不全來自經驗上,“辦書畫展和器物展,把文物放在那里,就足夠震撼了。我們的難題是:怎樣在紫禁城的建筑里,做一個關于紫禁城建筑的展覽。如果介紹太和殿,出門就能看見,做模型、做介紹都很蒼白?!?/p>
一度,趙鵬想把展覽定位在古建技藝層面,但“如果只談榫卯、斗拱這些,六百年主題不夠清晰,可以放在任何一年來做”。經過反復推敲和思索,策展團隊梳理出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即紫禁城建筑的時代變遷,一條是暗線,通過建筑變遷表現工匠的智慧。確定主線后,策展團隊開始在展廳流線里設計各種建筑空間效果,這是古建部的強項,但大家發(fā)現,展覽的主題發(fā)生了跳躍——建筑、歷史、器物交織在一起,變得雜亂無章。
2020年9月10日,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開幕式上致辭。(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后來有同事提出:“一個好的展覽,主題就應該緊緊圍繞一句話,越是綜合性大展,越應當如此”。這讓趙鵬受益匪淺,他開始重新思考:講好紫禁城六百年的故事,需要刪繁就簡。接下來的方案修改又持續(xù)了三四輪,一個當時看來最佳的方案出爐了?!拔覀儺敃r套用了世界文化遺產公認的OUV原則(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即突出普遍價值?!边@個定義強調,遺產要具有罕見的文化或自然價值,超越國家界限,對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他們將午門的西雁翅樓、正樓和東雁翅樓分為三個展廳,西雁翅樓表達紫禁城的歷史,正廳表現宮廷生活,而宮廷生活又被切割成三個空間,即理政空間、寢居空間、園林游憩空間,東雁翅樓表現古建傳統(tǒng)技藝。這個計劃得到高度認可,并開始著手進行籌備。但在籌備過程中發(fā)現,由于涵蓋面太廣,文物遴選上遇到了極大難題,范圍有限的展廳容納不下如此大的文物量。“最重要的是,六百年主線依然不清晰,展覽完全可以叫‘紫禁城歷史文化展,不加六百年都可以?!被I備再次陷入僵局。
后來,趙鵬在一次討論中迸發(fā)靈感?!拔覀兛刹豢梢蕴子命S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的思路?”萬歷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在全書開篇,黃仁宇就說:“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此后,西班牙無敵艦隊最終敗北,英國從此開始日不落帝國征程。這些微言大義的筆觸,讓人震撼,也啟發(fā)了策展團隊——將封閉的紫禁城同國家命運建立空間聯系,這種大歷史觀將增加展覽的厚度。
由此,一個年份、一座建筑、一位皇帝的脈絡基本清晰起來,而這些背后,是天朝治下的千里江山,以及天朝之外的坤輿萬國。
思路確定了,接下來就是時間點的選定。在六百年大展上,人們看到18個清晰的時間點,不禁會想:“這些時間點是如何選出來的?”趙鵬的回答出乎意料地干脆:“這18個時間點有九成都是在第一時間清晰界定出來的,只有少部分時間點上有過糾結?!弊屓艘馔獾氖?,紫禁城六百年滄桑巨變,輪廓和分野竟如此清晰。
策展團隊在內部界定出一個標準,盡量周全地照顧到每一個世紀,而每一座宮殿發(fā)生的事情,也都要和紫禁城之外的世界結合起來。趙鵬回憶:“首先是明朝,1406年和1420年,朱棣籌建紫禁城和正式遷都的年份,這個基本上不用思考。而明朝的剩下一個年份,是有糾結的?!苯涍^慎重比對,嘉靖皇帝在1535年改造欽安殿被選中,因為這不僅讓這座中軸線上的道觀自成一體,更是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影響國運的見證。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展出的建筑構件。(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在午門西雁翅樓展廳,有多一半篇幅聚焦1406年和1420年,也就是紫禁城的肇建。這部分介紹了中國古代都城建造理念,“我們想表達的是,紫禁城是有原型的”,紫禁城六百年,是從中國封建王朝的前一千多年走來的。從明南京都城到明中都鳳陽,都體現著居中為尊、擇中立宮的理念,而再向前追溯,以中軸線為規(guī)劃,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布局,早在《周禮·考工記》中便有記載。
這部分還大膽解構了紫禁城,將大量原始的磚、石、瓦塊、琉璃構件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做需要很大勇氣,“我很擔心將如此多的建筑構件擺放到展柜,讓人審美疲勞”。趙鵬說,方案定下來已是去年年底了?!斑@些構件大部分來源于南京博物院和鳳陽縣博物館,因為紫禁城的明朝構件都在建筑上,我們總不能摳下來。”布展前期需要到當地博物館考察,但這些工作剛要啟動,便趕上疫情。居家辦公讓策展團隊工作幾乎停擺,故宮地庫都不能進入,何況出差去外地?“直到8月份,同事才去鳳陽縣博物館,又遇上南方洪災,當地同志們都在抗洪搶險一線?!本褪窃谶@樣艱苦的條件下,策展團隊依然在堅持,“9月10日就開展了,但1日鳳陽那片展區(qū)還空著”。好在策展前夕,文物順利擺到了展柜,一時間,“開天窗”和“審美疲勞”的雙重擔憂全部煙消云散?!安坏貌徽f,東西好就是好,當你近距離觀察它的時候,還是很震撼。”展廳內擺放的眾多零部件,以及備料、采石、打地基的詳細過程介紹,讓人非常驚嘆?!拔覀兙褪窍胝f這一點,紫禁城作為世界現存最大古代宮殿建筑群,備料時間是多么長,建造是多么艱辛?!?/p>
午門正樓展廳主要講述清朝各個時期的建筑變化。午門正殿的策展負責人張杰回憶:“清朝時間點的選取非常順利,有點像總策展人任萬平副院長打過的一個比喻。我們一直在同時進行菜譜制定和食材采購的雙向工作,之前幾次方案相當于選定菜譜,雖然未被選用,但在多種菜譜的制定過程中,我們掌握了不同食材的特性。所以當菜譜確定下來,我們馬上就可以搭配出最合適的食材,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首先是1655年改建坤寧宮,這是最能代表順治朝的。”坤寧宮是皇帝大婚之所,讓人驚異的是,婚房另一側就是薩滿教祭拜之所。展廳將坤寧宮北炕的《夕祭神畫像軸》和祭祀供桌原樣陳列,畫像軸上是薩滿教祭祀的“七星女神”。有意思的是,《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記載,當坤寧宮祭祀朝祭結束,還會將菩薩像和關帝像分別供奉于木桌上。這些細節(jié)清楚地表現出清朝入關后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接下來是1695年康熙重建太和殿。太和殿燒毀后,這位“千古一帝”將這片廢墟擱置16年,將所有精力投入到統(tǒng)一大業(yè)。接下來是雍正帝1723年入住養(yǎng)心殿,從此清朝統(tǒng)治者開始了“政寢合一”。這一展區(qū)展出了養(yǎng)心殿西暖閣的一副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雍正御筆“為君難”匾,并寫下這副對聯,出自唐太宗明臣張?zhí)N古之《大寶箴》:“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倍赫蹞Q成反詰語氣,意味深長。不久后,他將“為君難”撤下,改為“勤政親賢”。一代帝王從單純的感嘆,到尋求解決之道,反映著雍正帝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啟下的深刻轉變。
坤寧宮薩滿教場所內景。(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網站)
養(yǎng)心殿對聯內景。(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網站)
大展展廳中有古代建筑的“過白”的介紹,即門框內顯示的宮殿上方,留出充足的天空,構成了精妙的構圖比例。(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網站)
不過,自雍正帝之后,清朝展廳的后半部分就孕育著清王朝的危機?!扒〉鄣墓适绿嗔?,我們在第一個時間點上,糾結了很久。主要在改乾西五所和重修文華殿兩者之間?!弊罱K,策展團隊選擇了1738年改乾西五所,因為這里是乾隆帝登基前的潛邸,改建使東西五所相對稱的格局被打破,同時這也是乾隆帝開始大規(guī)模改造紫禁城的開端。而第二個時間點為1776年建成寧壽宮,這個時間點的展品最為華麗,“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一個展覽單元”。1859年的連通長春宮體現了清晚期的宮廷生活,不僅讓人看到西六宮格局的改變,還讓人看到國力維艱時,長春宮營造歌舞升平假象的荒唐。1902年的重建武英殿則通過幾件消防所用的文物,表達防火對于故宮這座宏大的木結構建筑群是何等的重要,同時讓人看到在同治和光緒年間在內憂外患局勢下對武英殿的兩次艱難重建,清廷的拮據和無奈。而展廳最后的靈沼軒,作為宣統(tǒng)元年“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最終“爛尾”,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其實我們在這個展廳有很多的愿望沒有達到預期。一個是室外打卡,觀眾看到展廳建筑后,到紫禁城實地拍照互動。另一個是二維碼掃描,展廳知識只是第一級,后面兩級分別是建筑和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當時中國和世界的大格局?!壁w鵬說,由于疫情,這些雖然也做了,但效果打了折扣。而這恰恰給了觀眾一種“留白”效果。展廳內有一個中國古代建筑“過白”的介紹,即門框內顯示的宮殿上方,留出充足的天空,構成了精妙的構圖比例?!爸袊糯ㄖ€講究‘氣空間,往往沒有建筑的地方,有氣體流動,不僅有使用功能,還給人以更多的審美想象”。趙鵬說,這些“空”的概念,恰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之處。這次大展雖然有很多遺憾,但卻陰差陽錯地給了觀眾一種特殊的類似“過白”的審美效果,“我相信有心人一定能看出很多東西”。
午門東雁翅樓大展最后一部分,名為“生生不息”,主要講述的是清朝滅亡后,故宮的文物保護工作。“這更像你們在表達守護文物的一種宣示?”《環(huán)球人物》記者的問題讓趙鵬很興奮:“的確是這樣,其實這部分一開始的名字是‘營繕有序,改成‘生生不息正是表達我們的一種信念?!?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肇建博物院,特別是1933年戰(zhàn)時護文物,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在連年戰(zhàn)爭和動亂下故宮的蹣跚前行。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故宮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讓觀眾看到,即便在“口袋最緊”的時候,新中國仍然重視故宮保護。展板上顯示,“大躍進”之后,文物界開始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反思,1961年《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并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使文物保護各方面工作具備了法律依據。
而大展最后一個時間點停留在了2002年。2004年,趙鵬開始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古建保護工作。他幾乎完整地趕上了這次世紀大修。
大展尾聲是一個“龍亭”,充分承載了現代科技的力量。故宮修復團隊利用3D掃描技術建立模型,進行病害記錄和評估,同時探尋龍亭的過去,包括表面樣本分析,有關材料和制作工藝,發(fā)現龍亭至少經過四次修繕,曾有過和今天不一樣的顏色。現場的展示視頻中,還原了龍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面貌。最后,龍亭還將通過科技分析,采取最優(yōu)修復材料和方案,在庫房內進行長期科技監(jiān)測。乾隆寧壽宮展區(qū)內還有一件制作精美的漆紗,修復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其已經失傳的制作工藝,用這樣一種方式詮釋和理解祖先的智慧。
趙鵬覺得,自己的每項工作都是在同各個歷史時期的匠人對話?!安皇敲總€時期的工匠都是向前走的,準確地講,是波動式上升”,他說,清朝末期建筑很多工法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技藝上出現了一些倒退,明朝也有很多技巧超過清朝。所以,每一代匠人都會留下歷史痕跡,給后人評說?!霸诹倌甑奶厥夤?jié)點上,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爱斪辖瞧甙倌陼r,我們也成為歷史了,在文物保護上,我們給后人的遺產之一,就是科技”。趙鵬說,科技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歷朝歷代都有當時科技上的變化,比如一開始工匠用的顏料是石青,后來這種礦物原料開采盡了,乾隆年間甚至更早,就從歐洲進口顏料了,再到清末,就變成人工合成”。而我們這個時代的科技,在深度和廣度上已經遠超先人。
在修復過程中,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一些傳統(tǒng)工法是不能改變的,但是科技手段可以介入。“比如一個彩畫,可能有很多層,我們過去可能直接給抹掉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彩畫?,F在就會先做剖面顯微分析,看清楚彩畫有多少層,再結合歷史檔案做綜合性會診,然后再做修復試驗,確定具體怎么做?!壁w鵬說,傳統(tǒng)是根,科技是手段,無論科技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保護文化遺產永遠離不開傳統(tǒng)的匠人匠心。
漆紗。(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網站)
龍亭。(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網站)
科技感更體現在理念上。在世紀大修時,故宮博物院與很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合作進行修復工作,“我們向他們學到最重要的一個先進觀念就是,要注重預防性保護,用環(huán)境調節(jié)的手段保證修好的文物在恒溫恒濕的狀態(tài)下得到平衡”。故宮走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所以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科技還讓紫禁城突破城墻,走進千家萬戶,留給歷史。王旭東院長在新一期《故宮博物院院刊》撰文提到,把博物館搬上“云端”,將藏品數字化,是近年來各地博物館發(fā)展的趨勢。目前,故宮博物院官網錄入并發(fā)布了全部186萬余件(套)文物底賬信息,2019年還上線了“數字文物庫”,將5.2萬余件(套)文物高清圖片對外公布。故宮博物院將對院內28類藏品,實現每年超過6萬件文物的基礎影像采集工作,以后逐年擴大到每年10萬件的規(guī)模。而“故宮展覽”“每日故宮”“皇帝的一天”等10個手機應用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紫禁城中的文物和生活。
每次從北京繁華的車水馬龍中走到故宮,都會讓人體會到一絲寧靜?!吧钤诠派畔阒?,非常美好,但是否會與世隔絕,甚至脫節(jié)?”當聽到《環(huán)球人物》記者的這個問題,趙鵬立刻說:“越是歷史的,就越是現代的、未來的。有人認為傳統(tǒng)與時代脫節(jié),是因為對傳統(tǒng)的普及不夠,公眾對歷史理解的不深。紫禁城是中國人智慧的實物載體,不僅寄托著先人的思考,也承載著今人的奮斗?!?/p>
當紫禁城由一個皇宮內苑成為博物館和遺產地,它就不再屬于帝王了,而是屬于每一位中國人。《京報·副刊》在1925年記錄了留法藝術家孫福熙的一段話:“倘若您在散氏盤上打破一角,或者在三希帖上扯下一角,你會覺得,不但你損失了這件東西,這要使無論那(哪)一個人都受到損失,拐角(腳)的老太婆可以拿起桃樹杖打你,污泥滿面的小孩可以咯出口唾沫你。然而你還是這一切東西的主有者,不過你沒有損毀無論那(哪)一樣東西的主權?!弊辖橇倌辏恢皇橇钊讼氲綗o數器物,更觸動了根植于國人內心深處的家國天下的情懷。紫禁城的每一座建筑都承載著光榮或屈辱的民族史,沒有誰能輕易忘掉這些歷史背后的興衰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