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殿興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語出《詩經(jīng)·大雅》,意思是:有人創(chuàng)業(yè)、干事兒,開頭兒好、很好、特好……卻沒能善始善終,虎頭蛇尾了。春秋時代的齊桓公,便是這樣的典型:早年,雄心壯志沖云天,敢于善于用人,很快“五霸之首”了;可晚年,卻貪圖享樂了,啟用壞人了……竟如豬羊一樣被奸佞“圈”起來,活活兒餓死了。
想當(dāng)年,“春秋五霸”的齊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何等的輝煌無比?。∷阅艹纱税詷I(yè),管仲的輔佐之功,首當(dāng)其沖了;管仲能盡輔佐之才,則因齊桓公不計前嫌頗有心胸(管仲曾射殺過齊桓公)了!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君相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齊國能不“春秋五霸”嗎?齊桓公能不“五霸之首”嗎?
可“靡不有初”,擋不了“鮮克有終”的惡果。管仲病逝前,一再告誡齊桓公遠(yuǎn)離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奸佞。一開始,他聽了他的話,“開除”了他們仨;可不久,竟又把他們仨招了回來——沒這三塊料,齊桓公覺得日子過得忒沒味兒了!管仲病逝兩年后,齊桓公病了,他們仨認(rèn)為時機(jī)到了,竟將宮殿砌了墻將齊桓公“圈”起來,不給吃,也不給喝;同時,偽造了齊桓公“我誰也不見”的命令,誰也近前不得了……齊桓公,就這樣餓死了!至于他們仨,之后唆使齊桓公兒孫的爭權(quán)奪利、征戰(zhàn)不已,都甭說了。
套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話語模式,描述、總結(jié)一下齊桓公成敗,只能是“成也用人,敗也用人”了!繼而,我們還要問一句,必須問一句:齊桓公,為啥啟用奸佞呢?晚年昏聵了,不思進(jìn)取了。顯然,不思進(jìn)取,是齊桓公“鮮克有終”的首因、要因、主因。
縱觀歷史,“鮮克有終”問題幾乎成了諸多君王很難避開的魔咒。當(dāng)年,李世民勵精圖治、廣開言路,大唐盛世呈現(xiàn)了??赏砟甑睦钍烂?,也開始享樂了,開始吃丹了,開始膩煩魏征了,連殺掉“鄉(xiāng)巴佬”(魏征)之心都曾一閃念了!李世民如此“鮮克有終”,雖沒弄成齊桓公那樣的悲劇,但大唐由盛而衰的開始和其吃丹造成的早亡(死時52歲——至少是早亡因素之一),絕非喜劇吧!
齊桓公的悲劇和李世民的(晚年)問題,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些封建君王及官員及有志者的進(jìn)取精神,歷來是“有初”易“有終”難——有的,可謂難上加難了!如此悲劇,并非只出在古代。一些共產(chǎn)黨人、革命志士,如戰(zhàn)爭年代的黃克功、肖玉璧,如和平年代的劉青山、張子善,如改革開放年代的成克杰、鄭筱萸,他們的革命進(jìn)取精神——具有現(xiàn)當(dāng)代內(nèi)涵的“有初”,個個有過吧?但只有“有初”,沒有“有終”,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末路、絕路了。
古代、近代、當(dāng)代一些人“鮮克有終”的教訓(xùn),讓我們應(yīng)該警醒了:像先烈楊靖宇、楷模焦裕祿那樣,將“有初”“有終”統(tǒng)一起來、堅持下去,才能做一名讓民稱頌的好黨員、好干部、好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