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平 羅洋 鄭洪兵
摘 要:為科學評價吉林省中部不同秸稈還田方式技術(shù)效果,本研究在大田試驗條件下,以滅茬起壟(CK)為對照,設(shè)置秸稈深翻還田、秸稈碎混還田和秸稈覆蓋還田3種玉米秸稈還田方式,研究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出苗率、生育進程、苗期株高和單株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出苗率、生育進程、苗期株高和干物質(zhì)積累量具有不同影響;與CK相比,秸稈深翻還田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生育進程與CK基本一致,秸稈碎混還田降低了出苗整齊度,玉米出苗時間和6葉期分別延遲2d和1d,秸稈覆蓋還田出苗率雖然與其它處理差異不顯著,但是出苗率降低幅度最大,出苗整齊度最差,玉米出苗時間和6葉期分別延遲5d和4~5d;所有秸稈還田處理均降低苗期株高和單株干物質(zhì)積累,秸稈覆蓋處理降低幅度最大,碎混還田和深翻還田降低幅度小于覆蓋還田。
關(guān)鍵詞:秸稈還田;玉米;出苗率;生長發(fā)育
中圖分類號:S344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02
秸稈還田不僅可以防止黑土退化[1,2],還可以避免焚燒秸稈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3]。但是,在東北玉米秸稈還田比例較低,據(jù)報道,吉林省玉米秸稈還田比例僅為15%,30%左右的秸稈被直接廢棄或焚燒[4]。近年來,經(jīng)過社會各界努力,在吉林省形成了以覆蓋還田、深翻還田、碎混還田(混耙還田和旋混還田)為主的秸稈還田方式,不同的秸稈還田方式對播種、出苗、生長發(fā)育影響不盡相同。為科學評價不同秸稈還田方式技術(shù)效果,本研究主要針對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出苗及苗期生長發(fā)育影響不同,開展相關(guān)研究,為吉林省玉米秸稈還田應用提供技術(shù)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zhèn)香山村(N43°45′,E125°01′)吉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試驗站實施,試驗站位于吉林省中部半濕潤區(qū),年平均氣溫4~6℃,≥10℃積溫2860℃,無霜期140d。常年平均降雨量567mm,主要集中在6—9月。土壤類型屬于薄層黑土。
1.2 試驗設(shè)計
試驗設(shè)計3種秸稈還田方式,以當?shù)販绮缙饓牛–K)為對照,共4個處理,各種秸稈還田操作方式見表1。各處理大區(qū)排列,每個處理長200m,寬20壟,壟距65cm。所有處理采用的玉米品種、播種密度、施肥水平和除草方式均相同。玉米品種為“先玉335”,播種密度6.0萬株·hm-2,施肥水平均為純N 220kg·hm-2,P2O5 90kg·hm-2,K2O 90kg·hm-2,除草方式采用阿特拉津加乙草胺苗前封閉除草,其它田間管理方式一致。
1.3 測試項目與方法
1.3.1 出苗率
去掉邊行4行和地頭10m,隨機調(diào)查10m長度出苗率,5次重復。
田間出苗率(%)=田間苗數(shù)/理論出苗株數(shù)×100。
1.3.2 生育時期記載
準確記錄播種、出苗期和6葉期(展葉)。出苗后,各處理定株50株,記錄生育時期,判斷是否出苗或者達到6葉期,按照調(diào)查出苗或者6葉期的株數(shù)達到調(diào)查總株數(shù)的50%為標準[5]。
1.3.3 株高測量
2018年和2019年分別于6月8日和6月25日測量玉米自然高度,每個處理隨機測量20株。
1.3.4 干物質(zhì)重測量
2018年和2019年分別于6月8日和6月25日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株,測定單株干物質(zhì)重。測量方法采用烘干法,將植株裝入牛皮紙袋在烘箱105℃下殺青30min,然后在75℃下烘干至恒重。
1.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3軟件處理后,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出苗率的影響
通過對2018年和2019年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出苗率研究表明(見表2),2a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出苗率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2018年出苗率CK和深翻最高,覆蓋還田最低,碎混還田位于中間,CK和深翻還田分別比碎混還田和覆蓋還田出苗率高1.49%和3.82%;2019年出苗率碎混還田>深翻還田>CK>覆蓋還田,碎混還田和深翻還田比CK提高8.41%和5.45%,而覆蓋還田比CK出苗率降低1.2%。2a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出苗率變異系數(shù)大小表現(xiàn)出相同規(guī)律,即覆蓋還田>碎混還田>CK>深翻還田,說明覆蓋還田雖然出苗率與其它秸稈還田方式差異不顯著,但是出苗整齊度較差,而深翻還田整齊度最好。
2.2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生育進程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秸稈還田方式生育進程調(diào)查表明(見表3),2018年深翻還田與CK出苗期相同,碎混還田比CK延遲2d,覆蓋還田比CK延遲5d;6葉期深翻還田比CK提前1d,碎混還田比CK延遲1d,覆蓋還田比CK延遲4d。2019年深翻還田與CK出苗期和6葉期相同,碎混還田出苗期和6葉期分別較CK延遲2d和1d,覆蓋還田出苗期和6葉期分別較CK延遲5d和4d。
2.3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苗期株高的影響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株高影響如表4所示,2018年株高順序依次為CK>深翻還田>碎混還田>覆蓋還田,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除深翻還田與CK,深翻還田與碎混還田之間差異不顯著,其它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CK和深翻還田株高變異系數(shù)小于碎混還田和覆蓋還田。2019年株高順序依次為CK>碎混還田>深翻還田>覆蓋還田,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除深翻還田與碎混還田之間差異不顯著外,其它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不同秸稈還田方式間株高變異系數(shù)差異較小。
2.4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苗期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
通過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苗期單株干物質(zhì)積累研究表明(見表5),2018年單株干重大小順序為CK>碎混還田>深翻還田>覆蓋還田,變異系數(shù)大小順序為覆蓋還田>碎混還田>深翻還田>CK;2019年單株干重大小順序為CK>深翻還田>碎混還田>覆蓋還田。方差分析顯示,2a除了深翻還田與碎混還田之間差異不顯著之外,其它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變異系數(shù)大小順序為覆蓋還田>碎混還田>CK>深翻還田,但是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之間單株干重變異系數(shù)差異比2018年小。
3 結(jié)論與討論
在本研究中,雖然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差異不顯著,但是2a秸稈覆蓋還田出苗率最低,2018年分別較CK、深翻還田和碎混還田降低3.82%、3.82%和2.33%;2019分別較CK、深翻還田和碎混還田降低1.29%、6.74%和9.7%。不同年度深翻還田和碎混還田對出苗率影響不同。研究結(jié)果顯示,深翻還田出苗效果好于CK,而覆蓋還田效果最差,碎混還田與CK差異不大。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出苗的影響主要原因是秸稈還田后土壤結(jié)構(gòu)不同[4,6],進而影響了土壤水分、溫度狀況[7,8],導致出苗時間和整齊度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玉米出苗及生育進程影響不同。深翻還田玉米生育進程與CK基本一致,碎混還田出苗延遲2d,6葉期延遲1d,覆蓋還田出苗延遲5d,6葉期延遲4~5d。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均顯著降低了苗期株高和單株干物積累量,其中覆蓋還田降低幅度最大,2018年和2019年株高分別降低37.44%和38.97%,單株干物質(zhì)分別降低43.07%和56.60%;深翻還田與碎混還田之間株高和單株干物質(zhì)積累量差異不顯著。有關(guān)秸稈還田對玉米6葉期之后生長發(fā)育及產(chǎn)量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合分析認為,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的玉米出苗時間、生育進程、苗期株高和干物質(zhì)積累量是不同的。與常規(guī)滅茬起壟相比,深翻還田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生育進程與CK基本一致,碎混還田降低了出苗整齊度,延遲玉米出苗和6葉期時間,覆蓋還田延遲出苗時間、降低出苗率和整齊度。所有秸稈還田處理均降低苗期株高和單株干物質(zhì)積累,秸稈覆蓋降低幅度最大,碎混還田和深翻還田降低幅度小于覆蓋還田。
參考文獻
[1] 韓曉增, 鄒文秀.我國東北黑土地保護與肥力提升的成效與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02): 206-212.
[2] 馬守義,謝麗華,朱廣石.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shù)的思考[J].玉米科學,2018,26(01):116-119.
[3]石祖梁,賈濤,王亞靜,等.我國農(nóng)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及焚燒碳排放估算[J].中國農(nóng)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7,38(09):32-37.
[4] 蔡紅光,梁堯,劉慧濤,等. 東北地區(qū)玉米秸稈全量深翻還田耕種技術(shù)研究[J].玉米科學,2019,27(05):123-129.
[5] 李少昆,王振華.高增貴,等.北方春玉米田間種植手冊[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2.
[6] 徐瑩瑩,王俊河,劉玉濤,等. 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玉米產(chǎn)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8,26(05): 78-84.
[7] 董智.秸稈覆蓋免耕對土壤有機質(zhì)轉(zhuǎn)化積累及玉米生長的影響[D].沈陽: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3.
[8] 梁堯,蔡紅光,閆孝貢,等.玉米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黑土肥力特征的影響[J].玉米科學, 2016,24(06): 107-113.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