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寒《中國古代的將軍們?yōu)楹螞]有“八塊腹肌”反而都挺著“將軍肚”?》
當我們問“為何中國古代名將都是將軍肚,而沒有八塊腹肌”時,潛意識里已經(jīng)將“八塊腹肌”與理想的男性形象畫了等號。但實際上,“八塊腹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它根植于古希臘文化中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偏愛,又通過西方影視作品等影響了一代人。而在中國,并沒有欣賞肌肉的歷史傳統(tǒng)。相反,中國古代畫師筆下的戰(zhàn)將看起來都有些“大腹便便”。秦始皇兵馬俑群也有一個神奇的規(guī)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為何如此?
實際上,格斗競技實戰(zhàn)中,在體脂率相同的情況下,體重越大的個體,肌肉量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戰(zhàn)斗力也就越強。這也是大多數(shù)格斗競技為保持公平,要分為輕量級、中量級和重量級的原因。
中國古代將軍的腹部并非是完全由懶惰享樂的脂肪堆成的“啤酒肚”,而是包裹著厚厚肌肉的“將軍肚”。在古代戰(zhàn)爭中,軍隊長途行軍對戰(zhàn)將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驗,這意味著軍士必須有一定量的脂肪儲備,否則體力續(xù)航很成問題。特別是古代許多戰(zhàn)將因為長期騎馬,還需要足夠的腰腹力量承受鎧甲和武器的重量,因此,《后漢書》在提到漢代名將班超時,將其描述為“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實際上,與“燕頷虎頸”相似,“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牛高馬大”“腰闊十圍”等,都是古代軍士理想的身材標準??紤]到行軍打仗和近戰(zhàn)格斗的實用性,這種身材雖然與“八塊腹肌”相距甚遠,卻是中國古代畫師描繪武將形象的“模板”。
總之,從實戰(zhàn)上看,訓練肌肉線條是毫無性價比的行為,而合理增加體重卻有益于增強戰(zhàn)斗力;從社會風氣上看,中國古代也缺乏古希臘社會般偏愛肌肉線條的審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