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在中國文化里,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給獨處者以勇氣、給失意者以關(guān)懷,凝聚著我們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審美感情。浮世萬千,唯有皎潔的皓月讓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
而屈原在長詩《天問》中寫到“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和“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執(zhí)著與堅韌,體現(xiàn)了先人對自然和宇宙空間的不懈探索。人類雖然不可能永享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享宇宙。皎月懸空,朗照乾坤,引發(fā)了人事歷歷、歲月悠悠、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喟然長嘆,月亮則成為寧靜而永恒的存在。寄于明月之上的文化意蘊與科學技術(shù),雖然維度不同,但都是美好情思的寄托,足以點亮生活。
(明 燈)
月亮背后的文化密碼
月亮是愛與美的象征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痹鹿馊缢谖覈湃说挠^念中,月是水的結(jié)晶,水是月的靈魂,是貞潔純凈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所以《紅樓夢》中的多情公子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人就覺污濁?!痹铝猎谥袊鴮徝赖纳顚咏Y(jié)構(gòu)中,始終流露著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詩詞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為基本抒情意象。《詩經(jīng)·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韋莊:“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碧K軾:“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
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gòu)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美;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gòu)成一種朦朧凄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征典雅艷麗之美。不盡的象征創(chuàng)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shù)的心靈創(chuàng)造著無數(shù)的月亮審美形象。
我國古代的愛神、媒婆被稱為月下老人。情人相會也往往選擇月下,有詩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W陽修《生查子·元夕》“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保ā段鲙洝罚┻B金庸金大俠封筆多年之后,還破例寫了一篇小說《月云》,專寫他的初戀情人。月云,多美的名字,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呀!
月亮是永恒的見證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暫的喟嘆?!扒貢r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ㄍ醪g《出塞》)“殘霞卷盡出東溟,萬古難消一片冰?!保ㄕ马佟秾υ隆罚蔼毶辖瓨撬济烊唬鹿馊缢缣?。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保ㄚw嘏《江樓感舊》)
月亮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富有詩意,如此的精靈曼妙,為每一個中國人所深深地鐘愛著。最能表達中國人對月亮喜愛之情的故事,當數(shù)李白捉月。晚年的李白一次與友人在安徽當涂采石磯蕩舟飲酒,月色極好,江天純澈,如幻如夢。太白醉眼蒙眬中,看到水中的月亮,以為是天上的月亮離自己如此之近,不由張開雙手,探身想抱她入懷,失足落入水中,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就這樣帶著對月亮的無比鐘愛,帶著極富詩意的情懷,抱月而眠,回歸仙班。也許這個結(jié)局對李白來說,再妙不過,對中國文學史來說,也再好不過?!昂炼生Q影,冷月葬詩魂?!保ㄋ未檫~《容齋隨筆》卷三載:“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臺。”)
亙古不變的月亮,千萬年來脈脈注視著華夏大地上蕓蕓眾生來來往往生生死死,見證著炎黃子孫歌唱和哭泣,她與我們血脈相連永不可分。
月亮是中國人的情感密碼和靈感源泉
在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绷碚f是嫦娥為了不讓蓬蒙搶走而自己吞食(見《淮南子·外八篇》)。不管是嫦娥自己偷吃了仙藥成仙,還是被迫吃了仙藥成仙,她在月宮里都是同樣地思念著丈夫,渴望與丈夫相聚。中華民族常常借“嫦娥奔月”表達對長生不老、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渴望親人相聚的美好愿望。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huán),不僅締造了中國的農(nóng)歷,也影響了中國哲學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寧靜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皓月當空,一瀉千里,給人以廣袤深邃的意境,同時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能夠為所塑造的意象豐富特定的意境,從而達到“言外之意”的深層內(nèi)涵?!奥稄慕褚拱住T率枪枢l(xiāng)明”,是杜甫的一輪思鄉(xiāng)之月;“長安一片白,萬戶搗衣聲”,是李白的一輪思念之月;“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韋莊筆下如月的美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是李白眼前月映下的邊關(guān);“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亡國之君大悲大痛的月亮;“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壯英雄蕩氣回腸的月亮;“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是歐陽修的瀟灑超脫的癡情月亮;“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是杜子美大美無言的風流月亮;“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是姜白石冷眼看歷史、冰眼觀滄桑的月亮;“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李商隱失妻自孤獨、懷才仕途坎的月亮……托月寄情,親情、鄉(xiāng)情、友情、愛情都可以借月抒發(fā),這些借月抒懷的詩歌不僅表現(xiàn)了人生有限、歲月無窮的感悟,還隱含著無論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著同一個月亮的審視與見證,以及“生命渺小,歷史永恒”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月亮別稱及來歷
1.玉兔。神話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韓琮《春愁》:“金烏長飛玉兔走?!?/p>
2.蟾兔。舊說兩物為月中之精,后代指月?!豆旁娛攀住罚骸叭迕髟聺M,四五蟾兔缺?!?/p>
3.桂月。傳說月中有樹曰桂,故稱?!稑犯娂|飛伯勞歌》:“南窗北牖桂月光。”
4.玉輪。圓月如輪,故成月之別名。宋代盧炳《水龍吟》:“素娥睡起,玉輪穩(wěn)駕,初離海表?!?/p>
5.玉鉤。新月如鉤,故有此喻。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倏忽城西郭,青天懷玉鉤。”
6.冰輪。指明月。蘇軾《減字木蘭花》:“夜半老僧呼起,云峰缺處涌冰輪?!?/p>
7.素娥。嫦娥的代稱,亦用作月的代稱。李商隱《霜月》:“青女、素娥俱耐泠?!?/p>
8.夜光。指月亮。如《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9.玉宮。指月宮。唐代李賀《天上謠》:“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吞佩纓?!?/p>
10.玉嬌。指明月。宋代晏幾道《清平樂》詞:“恰是可憐時候,玉嬌今夜初圓。”
盤點
那些年,人類的漫漫追月之路
古人追月之路
茫茫銀河路迢迢,燦燦星空月皎皎。從古到今多少夢,化鳥展翅向天翱。
萬戶飛天驚河漢,身先首航敢問天。千古神話千古憾,嫦娥奔月把夢圓。
流傳于今的中國神話故事,傾注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盼。唐代宮廷樂曲《霓裳羽衣舞》,描述了唐玄宗神游至月宮見到仙女翩翩起舞的情景,此曲在皇家祭獻老子時演奏。
據(jù)此民間有“玄宗夜游月宮”的傳說,《唐廣德神異錄》最早記載這個傳說:“法善又嘗引上游于月宮,因聆其天樂,上自曉音律,默記其曲,而歸傳之,遂為霓裳羽衣曲?!?/p>
關(guān)于月球的軌跡,古代中國人是通過渾儀中的白道環(huán)進行觀測的。唐代道士李淳風對渾儀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唐會要》卷42中記載:“有天經(jīng)雙規(guī)、渾緯規(guī)、金常規(guī),相結(jié)于四極之內(nèi)。備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緯三百五十五度。第二儀名三辰儀。圜徑八尺,有璇璣規(guī)、黃道規(guī)、月游規(guī)、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備于此,轉(zhuǎn)于六合之內(nèi)……”
月球探測器的發(fā)射離不開火箭,歷史上火箭的最早踐行者是中國明代的陶成道。陶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書院山長,喜煉丹。朱元璋賜名“成道”,并封其為萬戶侯。陶成道在煉丹之余鉆研火器,一天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裝上了47枚火箭,雙手拿一個大風箏,然后命人點燃火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萬戶飛天”的故事。
無論是嫦娥奔月,還是萬戶飛天,中國人千年以來都沒有放棄對月亮的探索。不僅如此,人們還通過觀測月相制訂歷法,用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們也可以在“月宮”中奏《霓裳羽衣舞》,翩翩起舞。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一次次將當年萬戶的夢想送上太空,送上月亮。嫦娥號、玉兔號正一點點探索著縈繞了我們千年的夢想……
人類探月簡史
幾十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月球探索的步伐?;仡櫶皆履嵌温L而艱難的歷史,我們是如何邁出一步又一步的?
1959年1月,蘇聯(lián)發(fā)射的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飛掠月球,人造物體與月球?qū)崿F(xiàn)了一次輕輕地擦肩而過。
1959年9月,蘇聯(lián)的“月球2號”第一次在月球表面硬著陸,所謂硬著陸,就是不帶“降落傘”,舍身撞向月球。
1959年10月,同樣是蘇聯(lián)發(fā)射的“月球3號”探測器繞過月球背面,拍攝到了第一個月球背面的黑白照片。
1964年1月,美國的“徘徊者7號”探測器帶回了關(guān)于月球的第一批近景照片。
1966年2月,蘇聯(lián)發(fā)射了“月球9號”探測器,這一次不同以往,月球9號首次實現(xiàn)了軟著陸,它是人類第一個安全抵達月球的使者。
1968年10月11日,美國成功發(fā)射“阿波羅7號”宇宙飛船,該飛船進行了首次載人繞月飛行試驗。人們對月球有了更近的觀察和認識。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位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邁克爾·科林斯)成功登陸月球。阿姆斯特朗代表全人類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并說出了那句必定載入歷史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痹诖酥?,美國相繼進行了6次成功的登月任務(wù),為人類研究月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信息。
2006年,歐洲航空局的SMART-1月球探測器,并且模擬了一次行星撞擊。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號成功與嫦娥四號著陸器分離。由于地球與月球之間潮汐鎖定的緣故,我們始終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在此之前,所有成功的探測器也都是在月球正面。而玉兔二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探測器送到月球背面,更是中國探月工程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60年來,人類總共向月球發(fā)射過130多個探測器,但是從統(tǒng)計來看,這130多個探測器只有一半左右成功完成了任務(wù),剩下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墜毀或失聯(lián)或飄泊在茫茫宇宙之中。在一個又一個輝煌旅程的背后,是無數(shù)的悲壯和艱辛。在未來的一百年里,人類必定會再次踏上月球,或許還會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未來的探月之路依然艱辛,但人類不會放棄,只會更加堅定地向前走,這是我們對宇宙探索的必經(jīng)之路。
暢想
嫦娥五號實現(xiàn)4個重大首次
技術(shù)突破,媲美阿波羅號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研制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航天器。這次探月活動,將實現(xiàn)4個重大首次的突破,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第一個首次:鉆取月壤,無污染封裝。
到了月球以后,探測器會用電鏟鏟取土壤,另外自動打鉆取巖芯。全部的樣品會放在最頂上的返回艙里,進行無污嚴密封裝。采樣方式是復合式的,搭載了深孔鉆取式采樣器和鏟挖式復合功能采樣器聯(lián)合完成采樣。
人們對月表之下情況不得而知,很可能遇到堅硬的巨石,也可能是松軟的土壤,或者其他不同含量礦物質(zhì),機器零部件的運動磨損和熱脹冷縮情況都不同。我國科研人員對這一鉆探過程在實驗室進行了反復的試驗,想象了各種不同的工況,通過模擬月壤情況對嫦娥五號的采樣器進行驗證,將可靠性提升到最高。
第二個首次:從月面起飛。
中國之前發(fā)射到月球表面的探測器,在完成任務(wù)后都留在了月球表面,例如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但本次任務(wù)的核心是返回,月面起飛是最關(guān)鍵的技術(shù)突破。這個任務(wù)將由著陸器中的上升器來完成,上升器將在月球表面進行首次月面起飛,但只能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因為它攜帶的燃料,不可能直接飛回地球,而只能到達在月球軌道飛行的軌道器,由軌道器中的返回艙完成接下來的行程。
第三個首次:上升器與軌道器的對接。
上升器與軌道器的對接,將是“針尖”對“針尖”的對接,地球上根本無法提供數(shù)據(jù)和測控支持,也無法看見。交會對接的過程需要依靠嫦娥五號自己來完成。嫦娥五號的智能大腦將完成自主控制。對接后月壤將由上升器轉(zhuǎn)移到返回艙。
第四個首次: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對接后的返回艙回到地球,會遇到大氣層的高速摩擦。速度太高了,一定會燒掉,要想辦法進行緩沖。這個辦法和“打水漂”的原理相似,即讓返回艙在大氣層上層彈跳出去再回來,速度下降后再進行大氣層的穿行。為了試驗這項技術(shù),我國在2014年11月發(fā)射了“嫦娥5號T1”,首次驗證了俗稱“打水漂”軌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軌道”著陸技術(shù)。
從軌道器、著陸器以及環(huán)月軌道對接的復雜設(shè)計方案看,嫦娥五號完全就是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shù)的重大跨越。通過環(huán)月衛(wèi)星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球車勘察、月面軟著陸探測與采樣返回的實施,它為我國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shè)積累經(jīng)驗和技術(shù),也是我們國力日益興盛的見證。
結(jié)語:
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念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長大些我們學“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再后來我們識得一點“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況味,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透過這些詩句,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古人那思鄉(xiāng)、懷古的情思,那憂天下、論古今的情懷,便能代代傳承下來。
如今我們抬頭望月,又比古人多出些不一樣的感受。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月宮里,并沒有住著嫦娥、玉兔,也沒有伐桂的吳剛。我們還知道,就在那浩渺的天際中,“嫦娥”曾落月,“玉兔號”曾行進在被命名為“廣寒宮”的地方,它延伸了人類的視覺,對月球進行了長時間的深情凝望……科技延續(xù)了神話,為中國人的“月亮情結(jié)”添上了新的時代色彩。當科技與人文連接,碰撞出的火花別樣精彩。那里有我們厚重的文化積淀,同時也見證著當代中國在探月、航天技術(shù)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