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川
東山島以風動石聞名天下,自古多少文人墨客無不為之駐足,為之吟誦。然而,我更喜歡長年靜靜聳立于萬頃碧波之上的文峰塔。這可能因從小家住海邊,每天開門第一眼就望見它的緣故吧。
文峰塔位于銅山古城東面海上東門嶼的巔峰之上。因有了塔,東門嶼便有了塔嶼的俗稱。因有了塔,這座小小島嶼遂與臺灣的蘭嶼、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并稱中國四大名嶼。塔嶼東北與漳浦古雷頭隔海相望,構(gòu)成進入東山灣的門戶“大門”,西面距銅山古城約1500米,構(gòu)成另一個海上門戶“小門”。文峰塔便成了東山灣門戶上的一座“華表”,也成為出入東山灣的重要航標。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風水學,善以塔來點綴山河,振興文運。文峰塔有如高聳入云的筆,似在蒼天上書寫著篇章,據(jù)說自從建成文峰塔,銅山古城便文運大振,科舉蟬聯(lián)。這不能不讓人為近五百年前(嘉靖五年,1526)建造者福建右參政巡海道蔡潮這一“神來之筆”所折服。
大概明代銅山文人認為他們的成才與文峰塔不無關(guān)系,因此,多喜歡游覽塔嶼,并為它留下許多贊頌的詩篇。如明代銅山進士文三俊曾詠詩《東嶼文峰》贊頌:突兀危峰聳,浮圖砥海東;草廬徵嘯詠,石艇自玲瓏。蜃飛百川外,龍騰萬壑中;云雷過日夜,不變摩蒼穹。短短一首詩,將人引入塔嶼龍吟鷺飛、山川錦繡的勝景。少年時代曾在這里苦讀經(jīng)書的明代學者、書法家黃道周更喜歡這座文峰塔。據(jù)志書載:“崇禎十四年(1641),塔曾為臺風所毀。黃道周《獄中與兄書》云:‘墓前知大爺時時省視,諸墻屋無恙。聞銅山塔亦折,殊為懸心?!鼻Ю镏鉅繏旒亦l(xiāng)石塔的安危,黃道周的鄉(xiāng)愁可見一斑。
文峰塔屬八角形密檐式七層實心建筑,為花崗巖砌成,中部鑲嵌四幅浮雕,塔頂置一石葫蘆,塔高16.68米,座圍28.60米,具有古建筑藝術(shù)特色,它屹立于東門嶼海拔91米主峰上,象征銅山城東方之木星,歷來為海上航行標志。
站在東山關(guān)帝廟龍門前,觀文峰塔,其塔尖與廟里關(guān)帝雕像的眉心、太子亭屋檐中心點和景區(qū)內(nèi)的蓮花池同處一條中軸線。根據(jù)民間口口相傳,說關(guān)帝爺時時刻刻關(guān)注著家鄉(xiāng)的安危,由于銅山城東門薄弱,而東門嶼剛好處于城東,文峰塔是關(guān)帝有意安放在銅山出??冢靶l(wèi)海島,降魔鎮(zhèn)妖。為此,文峰塔還有“鎮(zhèn)妖塔”的別稱。民間還有另一傳說,說文峰塔是關(guān)帝爺?shù)拿P,蓮花池是墨硯,關(guān)帝廟右前方的筆架山是他的筆架,自從建造了文峰塔,東山文人武將輩出,鐘靈毓秀,自黃道周、唐文燦開始,繼而黃謨、陳瑸、陳士奇、文三俊,直至清朝的唐朝彝,城里頂街就涌現(xiàn)出七位進士,下街出現(xiàn)總兵、大內(nèi)侍衛(wèi)等眾多武官。
文峰塔同時集儒、釋、道三教于一身,其底座為八卦形,塔尖呈葫蘆狀;四幅浮雕分別雕刻著佛祖端坐蓮花上;而面向關(guān)帝廟的假門上方匾額書寫著“東嶼文峰”,滲透一方水土的靈光,展示海濱鄒魯?shù)奈倪\,對應(yīng)著關(guān)帝廟里的“海門日出照精忠,山島霧收舒正氣”的楹聯(lián)。
當家鄉(xiāng)每一年遭遇臺風天,面對即將來臨的災(zāi)難,文峰塔威風凜凜,展現(xiàn)給鄉(xiāng)人的正是不屈不撓的性格。多少個臺風天,海浪翻滾著層層白沫沖撞船舷,我從船艙穿越到甲板,企圖看看海上的景觀,遠遠的,只有看到一支石塔,雄踞在銅山出海口,悲壯、蒼茫。這就是文峰塔!聳立云端,永遠站在風口浪尖,不管是臺風肆意摧殘,還是霞光蔚然,災(zāi)難和榮光,幾百年來都承載在肩上,獨立而堅強。
文峰塔孕育了一代先賢黃道周,陪伴他在云山石室苦讀圣賢書,明白忠孝禮義的道理,寫下千古名篇《榕頌》,使其進入孔廟成為中國有史以來七十七先儒,使其在明史輝煌的篇章中,留下銅山人驕傲的身影。沿著文峰塔下彎彎的青石小路,莫驚擾石室里靜靜讀書的先賢,莫驚擾他的閑思冥想,救國救民的理念,盡管已是過眼云煙,一卷描寫榕樹的行書,在故宮博物院、在東山圖書館永久收藏,在中華大地閃閃發(fā)光。是塔嶼的風水孕育了黃道周,還是島上人家成就了海的性格,問問塔身的基石,在歷史的長河,是怎樣威風凜凜。
沿著文峰塔下黃土及青石構(gòu)筑的小路,周邊的勝景讓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許是天地的造化,“生命之根”面向大海雄立半山腰,而“生命之源”女陰石則溫順地窩在塔的懷抱。你可否想垂釣,一位漁翁正頭戴斗笠臨海等著魚兒上鉤。而塔下的石頭,“神龜迎客”“壁虎戲象”“蛤蟆望天”,還有“鴛鴦耍猴”,它們或爭相斗艷或各展風采。而最讓我感慨是塔下的太陽紋巖畫,還有那礁巖與海水的千年廝磨,那千瘡百孔的礁巖竟然讓我想起愛情的印記,想起大自然的愛情也會??菔癄€。文峰塔天天看大海,那時,我來到它身旁,我與友人們淹入在一片藍。我看見海水放慢流浪的步伐,集結(jié)了藍色的浪花,咸咸濕潤這方滄海桑田,敘述那年海枯石爛,敘述那年在懸崖峭壁上畫畫的外星人。而白云開始舞動衣裳,開始將藍藍的眼擴散,用取之不盡的海水,釀造天之藍,夢之藍。
我又一次仰望塔身的浮雕,佛祖依舊坐在蓮花上,想起傳說建造文峰塔時佛光照天,天降祥云,凝望嶼上東明寺裊裊升騰的云煙,零海拔的寺廟在全國獨一無二。東明寺殿前階下白白的海沙,海浪如鐘鼓聲日夜歌唱,一陣又一陣的禪聲沁入心房,悠悠愛心流淌在一處處天涯海角。誠如大雄寶殿的石柱刻聯(lián):東海滔滔當遺晨風傳塔語,明珠燦燦慣從暮靄悟禪機。清晨,當?shù)谝惠喬枏暮I仙?,鐘聲響起,寺廟中的僧侶誦經(jīng)吟唱,祈禱島上黎民百姓幸福安康,祈禱討海人平安歸航;而伴著黃昏的鼓聲,殘陽掛在古剎的樹梢,成群的白鷺棲息在木麻黃樹旁相思樹上,聆聽波浪如母親般一聲聲召喚,任憑海風一陣陣呢喃。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文峰塔以不變應(yīng)萬變,永遠屹立在海門之上。當千帆點點馳聘在大海,一代代東山人的夢想,聚焦在沖向天邊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