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乳腺外科 郝 爽
好發(fā)于哺乳期的急性乳腺炎已然成為了母乳媽媽們最大的攔路虎,讓很多新晉媽媽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甚至揚言“寧愿再受生產(chǎn)之痛也不愿得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通常是由于乳汁淤積及細菌侵入乳腺組織而形成炎癥,其診斷與治療均較明確。而對于非哺乳期女性,乳房難道也會發(fā)炎?是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種可發(fā)生在各年齡階段非哺乳期女性中的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發(fā)病率約占乳腺良性疾病的5%~10%,且近年有上升趨勢。由于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乳腺腫塊,部分伴以局部疼痛、乳頭溢液等,早期極易與乳腺癌混淆,以至誤診誤治,盲目外科治療后又易復發(fā),遷延不愈,甚至有全乳切除的風險,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生理、心理以及經(jīng)濟上的負擔。所以完善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認識尤為重要。
結合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及治療,常見的有兩種,即導管周圍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雖然兩者臨床表現(xiàn)非常相似,但也有各自特性,導管周圍乳腺炎常從乳暈處起病,可由臨床上常見的普通細菌引起,也可由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是膿腫反復發(fā)作,形成竇道的重要因素,一般不會形成皮膚損傷或潰瘍;肉芽腫性乳腺炎則多從乳房外周發(fā)病,表現(xiàn)為多發(fā)膿腫,易導致皮膚潰瘍形成,其非細菌感染導致,而是一種乳汁存留引起的超敏反應,常有自身免疫反應表現(xiàn),因此采用類固醇激素聯(lián)合手術治療可獲得較好療效。有時也會出現(xiàn)兩種病變共存的情況,需要臨床與病理結合才可明確診斷。
乳腺超聲檢查和x線放射檢查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首選早期篩查方法,其方便易行,既可鑒別乳腺癌又可判斷炎癥范圍。對于無急性炎癥表現(xiàn)的乳頭溢液病人,還可選擇乳管鏡檢查,與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纖維囊性腺病和導管原位癌相鑒別。最終,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確診還依賴于病理學檢查結果,其取材方法推薦空芯針穿刺活檢以避免漏診誤診。同時,還應通過細菌培養(yǎng)尋找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對于復雜感染甚至可行基因測序以鑒定未知病原菌。此外,對于炎癥急性期的病人應進行全身炎癥指標的監(jiān)測,包括血常規(guī),尤其注意其白細胞總數(shù)和分類的變化,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等炎癥指標,IgG,IgM, IgA抗核抗體譜等免疫指標,催乳素(PRL)等內(nèi)分泌指標,風濕系列幫助了解炎癥炎癥程度等。
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行腫塊切除活檢及膿腫切開引流,但盲目的手術活檢常造成病變反復,遷延不愈形成竇道、瘺管或皮膚破損,最終不得已切除乳房,給患者心理帶來巨大創(chuàng)傷。在通過活檢明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類型后,將就感染類型不同和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了地塞米松、抗癆治療、三苯氧胺、抗厭氧菌藥物等治療;也有研究報道了采用藥物介入灌洗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療效果。藥物治療后手術充分切除病灶仍是徹底治愈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重要手段,并對有美觀要求的患者提供Ⅱ期行乳房重建或修復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