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
鉸鏈又稱合頁,是家具產品非常不起眼但又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部件讓日本一家企業(yè)來華提起發(fā)明專利侵權訴訟。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向陽技研株式會社(下稱“向陽株式會社”)起訴浙江天臺天美達機電有限公司(下稱“天美達公司”)侵犯其發(fā)明專利權案作出二審判決,認定由天美達公司生產制造的沙發(fā)頭枕鉸鏈產品(下稱“被訴侵權產品”)落入了向陽株式會社持有的名為“角度可調鉸鏈”的發(fā)明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構成專利侵權,需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等32.5萬元,維持了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此前作出的一審判決。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產業(yè)發(fā)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楊安進看來,該案中,鉸鏈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在很多家具產品中必不可少,因此對此類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不能忽視。這也提醒其他從業(yè)者努力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風險意識,既要阻止他人的抄襲、模仿,也要防止自家產品侵犯他人的專利權等。
鉸鏈引發(fā)訴訟
據向陽株式會社官網介紹,公司最早成立于1902年,在隨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以生產椅子、桌子、床等產品的五金配件為主營業(yè)務。2009年10月22日,向陽株式會社就涉案專利技術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專利申請,并于2014年11月12日獲得授權。天美達公司則成立于2009年8月11日,經營范圍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金屬制品、橡塑制品制造等。
2017年9月11日,在第40屆中國(上海)國際家具博覽會上,天美達公司攜帶包括被訴侵權產品在內的多款產品參展。向陽株式會社在對被訴侵權產品進行比對后認為,該產品涉嫌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同年9月12日,向陽株式會社通過公證取證方式購買了被訴侵權產品,隨后將天美達公司起訴至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并索賠經濟損失等。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結合在案證據,經審理后認為被訴侵權的技術方案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4的技術特征相同或等同,落入了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法院在綜合考慮向陽株式會社專利類型、侵權產品價格、利潤率、專利貢獻度,天美達公司生產經營規(guī)模、侵權時間、侵權范圍和主觀過錯等因素后,酌情確定天美達公司需賠償經濟損失等共計32.5萬元。
二審駁回上訴
一審判決后,天美達公司不服,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
天美達公司上訴稱,首先,向陽株式會社提交的證據僅能證明天美達公司在上海展會上展出了一件被訴侵權樣品,不足以證明天美達公司存在制造行為。被訴侵權樣品實際來源于案外人深圳某五金公司,該公司與向陽株式會社正在進行侵權訴訟。其次,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與涉案專利不同,不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的保護范圍,進而也不落入直接引用權利要求1的從屬權利要求2~4的保護范圍,被訴侵權產品不侵犯涉案專利權。再次,天美達公司僅在展會展示了一件被訴侵權產品,且立即被向陽株式會社沒收。在沒有制造、銷售行為的情況下,即使天美達公司構成許諾銷售,也只應承擔制止侵權的費用,一審法院判決天美達公司賠償向陽株式會社32.5萬元,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在受理該案后進行了公開開庭審理。在天美達公司是否從事了制造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天美達公司辯稱被訴侵權產品并非由其生產,而是從案外人深圳某五金公司處取得,并提交了以深圳某五金公司為被告的生效判決書及相關材料。但在案證據表明,涉案被訴侵權產品上未顯示企業(yè)標識,也沒有產品包裝能夠顯示與深圳某五金公司的關聯(lián)性,故天美達公司的現(xiàn)有證據不足以證明該案被訴侵權產品來源于深圳某五金公司,天美達公司的上述主張不能成立。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對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的技術特征進行一一比對后認為,被訴侵權產品具有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相同或等同的全部技術特征,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落入了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的保護范圍。同時,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鑒于天美達公司未針對一審判決關于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2~4的認定提出具體的上訴理由,認為一審判決作出的相關認定并無不當。
據此,最高人民法院駁回天美達公司的全部上訴請求,維持了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
提前周密布局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該案兩審判決均認定被告構成專利侵權,這給家具行業(yè)從業(yè)者上了一堂生動的知識產權保護課。
相對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家具行業(yè)的準入門檻較低,相關從業(yè)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弱,有部分從業(yè)者會認為像鉸鏈這樣的五金部件,要么技術含量不高,難以獲得知識產權保護,要么在產品中處于不明顯的位置,即便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也很難被發(fā)現(xiàn)。但事實上,專利授權并不以尺寸大小為標準,而是看其是否達到專利法規(guī)定的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的“三性”要求,如果達到“三性”要求,就有可能獲得專利授權,受到專利法的保護,任何未經授權使用了相關專利的技術,有可能構成專利侵權,需承擔停止侵權和賠償經濟損失的法律責任。
楊安進建議,家具行業(yè)從業(yè)者應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風險意識,避免知識產權“踩雷”現(xiàn)象的發(fā)生。首先,要從源頭上堵住法律隱患。比如,從業(yè)者要加大原創(chuàng)投入,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優(yōu)質服務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企業(yè)還要加強知識產權培訓,不定期聘請專業(yè)律師或者知識產權專家等對管理層和設計人員普及知識產權法律常識,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法律知識。其次,在產品進行研發(fā)前,提前進行專利檢索,若發(fā)現(xiàn)類似設計,第一時間內更改技術方案和思路,做到及時止損;在產品設計完成后,也要及時提交專利申請。最后,企業(yè)要與設計師或者相關參與者就專利申請、權利歸屬等簽訂詳細合同,避免日后可能出現(xiàn)企業(yè)與設計人員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據《中國知識產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