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我們知道,古建筑多為磚木結構,一旦遭受雷擊,輕者造成物理損害,重者會引起著火,對古建筑損失嚴重。
然而,近年來,我們到一些古建筑景區(qū)參觀考察,發(fā)現(xiàn)許多古建筑打著防雷幌子,本來造型古樸典雅美觀的頂部被密密麻麻裝了許多避雷針、避雷帶,四周的引下線、保護套管格外引人注目,嚴重影響了古建筑的本體形象,使古建筑頓失風采。那么,古建筑防雷設計施工有哪些工藝要求,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2? 古建筑防雷工藝
2.1 ?接閃器[1]
在古建筑群所涉防的文物建筑正脊、垂脊、戧脊(岔脊)、檐口、吻獸、寶頂、寶瓶、等易受雷擊部位安裝接閃帶,屋面接閃帶網(wǎng)格尺寸不大于10×10m 或12m×8m,接閃帶采用紫銅棒φ 8;屋頂較大金屬裝飾物可以作為接閃器組成部分。
工藝要求:
(1)支架根據(jù)古建筑屋面瓦型和特殊部位定制,支架安裝位置準確,每個支架能承受49N(5kg.f)垂直拉力。
(2)各排支架應平正順直,分布均勻,呈幾何線條,并且與古建筑屋面流線協(xié)調(diào)一致。支架水平安裝時,間距為:1m,遇到轉角距離縮短至0.5m。支架垂直安裝時,間距為:1 m,遇到轉角距離縮短至0.5m。
(3)支架高度150mm,各支架間距應均勻,允許偏差30。轉角處兩邊的支架距
轉角中心不大于250。水平度每2m 檢查段允許偏差3/1000,垂直度每3m 檢查段允許偏差2/1000;但全長偏差不得大于10。
(4)支架與屋面固定處采用金屬頂絲加緩沖墊片,避免頂絲直接施力于瓦面給古建帶來傷害,同時也防止熱脹冷縮效導致接閃帶張力拉開瓦片。
(5)接閃帶不應有高低起伏和彎曲現(xiàn)象,距離建筑物應一致,平直度每2m 檢查段允許偏差3/ 1000,但全長不得超過10。
(6)帶彎曲處不得小于90°,彎曲半徑不得小于圓鋼直徑的10 倍。
(7)接閃桿能夠承受基本風壓0.7kN/m2。
2.2? 引下線
在每棟建筑物立面安裝引下線,引下線均勻或對稱布置,平均間距不大于18m,對正房、廂房及山門搭接在一起的建筑,屋面接閃帶互連的情況下,計算周長可以按整體建筑考慮,引下線采用紫銅棒φ 8。
工藝要求:
(1)引下線支架高度為:150mm,支架安裝位置準確,每個支架能承受49N(5kg.f)
垂直拉力。
(2)各排支持件應平正順直,無急彎,分段固定。
(3)支持件水平方向間距1m,垂直方向間距1~1.5m,彎曲部分0.5m。
(4)引下線盡量沿柱子敷設時,其抱箍與柱子之間采用隔熱防護措施:墊三層石棉墊層等。
(5)引下線沿墻體敷設時,應首先安裝頂端和底端支架,盡量減小對墻體的損傷。
(6)各支架間距應均勻,允許偏差30。轉角處兩邊的支架距轉角中心不大于250,水平度每2m 檢查段允許偏差3/1000,垂直度每3m 檢查段允許偏差2/1000;但全長偏差不得大于10。
(7)引下線兩端應分別與接閃器和接地裝置做可靠的電氣連接,安裝應平正順
直,焊縫飽滿,無虛焊、漏焊,距離附近其它已建電氣線路安全距離不小于1m。
(8)引下線上應無附著的其他電氣線路;
(9)引下線不應敷設在下水管道內(nèi),并不宜敷設在排水槽溝內(nèi);
2.3? 斷接卡
斷接卡安裝主要是考慮防雷接地裝置測量使用。工藝要求:
(1)斷接卡上端與引下線連接,下端與接地線連接。
(2)斷接卡各種連接螺栓,要采用雙墊一母(其中有防松動墊圈);
(3)連接板紫銅板30×3mm。
2.4? 防雷接地裝置
防雷接地裝置根據(jù)地形、地質和現(xiàn)場條件,為了減小對文物基礎影響和景區(qū)硬化路面、植被的破壞,A 型接地極可采用深孔接地井安裝方式。接地裝置沖擊接地電阻值≤10Ω。其工藝要求:
(1)接地線上與斷接卡連接,下與接地極相連。
(2)斷接卡至地面段接地線,如果其可以直接入地的應采用PVC 絕緣管保護,對不能直接入地且需經(jīng)過臺階入地的,應改用鋼槽,在接地線上穿3mm 厚交聯(lián)乙烯軟管再放在鋼槽內(nèi)安裝,拐彎處可以采用管箍連接。
(3)接地線在地中連接,應采用放熱熔焊接。
(4)接地極采用以垂直方式安裝的防腐接地棒。接地棒安裝應采用接地井深埋方式安裝,利用專業(yè)打井機挖出深6m,直徑150mm 接地井,對個別位置難以實現(xiàn)上述深度的,可適當降低深度要求。接地井安裝完畢后,將垂直接地極連同焊好的接地線共同放入井內(nèi)。向井內(nèi)回填土壤,用專用工具分層夯實。
2.5? 防接觸電壓(旁側閃絡)和機械損傷
建筑物外的引下線敷設在人員可停留或經(jīng)過的區(qū)域時,應采用下列一種或多種方法,防止接觸電壓和旁側閃絡電壓對人員造成傷害:
(1)外露引下線在高2.7m 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 厚的交聯(lián)聚乙烯管,交聯(lián)聚
乙烯管應能耐受100kV 沖擊電壓(1.2/50μs 波形)。
(2)應設立阻止人員進入的護攔或警示牌,警示牌應設在醒目位置。
(3)在易受機械損傷之處,地面上1.7m 至地面下1m 和臺階不能直接入地地段,
(4)防接觸電壓保護管和防機械損傷保護管(槽)可以合為一套裝置,為了測量方面,在斷接卡處分為上下兩截,兩截之間采用加強型管接頭連接或在此處設在測試端子箱。
2.6? 防止跨步電壓
在建筑物外人員可經(jīng)過或停留的引下線與接地體連接處3m 范圍內(nèi),應采用防止跨步電壓。
2.7? 焊接和防腐
明裝專用防雷接地裝置所使用的鋼材與鋼材之間應采用電弧焊接。地中防雷裝置必須采用焊接或熔接。
3? 關鍵技術參數(shù)的校驗
3.1? 接地電阻
(1)接地電阻設計基本參數(shù)
1)垂直接地極:
材料名稱:離子接地棒
長度L=3m
有效直徑d=0.06m(接地棒與接地井周圍灌滿低阻降阻劑)
數(shù)量n=2 組
2)水平接地線
材料名稱:紫銅帶30×3mm
水平接地網(wǎng)接地線等效直徑d=0.015m
有效長度:10m
3)接地裝置周圍土壤電阻率
經(jīng)現(xiàn)場實測:土壤電阻率為127.3Ω .m。
(2)接地體接地阻值計算
1)垂直接地極接地電阻
經(jīng)計算,單組A型接地裝置垂直接地極工頻接地電阻Rn=7.913Ω,符合沖擊接地電阻值≤10Ω 設計要求。
3.2? 主材使用年限校驗
(1)紫銅帶30×3mm 使用年限校驗:
N1/3 =W/3/k=3/3/0.02=50 年
N= W/ k =3/ k =150 年
(2)紫銅棒直徑8mm 使用年限校驗:
N1/3 =d/3/ k =8/3/0.02=133.34 年
N= d/ k =8/ k =400 年
N1/3—材料腐蝕1/3 所需年限;
N—材料全部腐蝕所需年限;
W—扁形銅材的寬帶,mm。
d—圓形材料的直徑,mm。
k—銅材腐蝕率,0.02mm/年。
3.3? 接閃帶保護范圍校驗
依據(jù)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滾球半徑取45m 來計算接閃帶的保護范圍。把接閃帶看作架設接閃桿,計算其保護范圍。
1)單支接閃桿的保護范圍計算:
(1)當接閃桿高度h 小于或等于hr 時:
①距地面hr 處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線;
②以桿尖為圓心,hr 為半徑,作弧線交于平行線的A、B 兩點;
③以A、B 為圓心,hr 為半徑作弧線,該弧線與桿尖相交并與地面相切。從此弧線起到地面止就是保護范圍。保護范圍是一個對稱的錐體;
④接閃桿在hx 高度的xxˊ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護半徑,
經(jīng)計算:
6.7 米接閃桿在4.0 米檐口高度的保護半徑為:5.077 米。
4? 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2】
4.1 ?過度防護
在整個防雷裝置設計中安全可靠是核心,這就要求古建筑防雷設計中,應按照國家相關法規(guī)、標準、技術規(guī)范、施工圖集的要求,做到層層設防,分類防護,重點突出,綜合考慮。對雷電風險評估較高的建筑可適當提高防護類別。
但是,以此為借口,例如:把許多全國重點文保護區(qū)域統(tǒng)一按一類文物建筑進行設計,甚至低矮的圍墻、門樓、石碑、牌坊等都大量加裝接閃桿,引下線,接地裝置。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先期較高建筑尚沒有設計屋檐接閃帶,后期很低的附屬古建筑卻加裝屋檐接閃帶。造成不倫不類,過度防護。
4.2? 采用過時標準
在整個防雷裝置設計中技術先進性原則是關鍵,它是實現(xiàn)安全可靠的重要技術保障。技術先進包括:設計是不是采用最新的國家(國際)標準,施工是不是采用最新的且在工程中實踐應用過的技術,材料的選擇是不是合理。
古建筑防雷設計有國家標準《古建筑防雷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1017-2014;行業(yè)標準《文物建筑防雷技術規(guī)范》QX189-2013;許多地方還有古建筑防雷地方標準。許多防雷設計沒有依據(jù)最新的國家、行業(yè)標準,反而依據(jù)本地較早的地方標準,本地標準則沒有依據(jù)最新的國標、行標進行修訂,造成許多設計爭議。
4.3? 全部采用高貴設計
在整個防雷裝置設計中經(jīng)濟合理性原則是基礎,它是實現(xiàn)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的的經(jīng)濟支撐,必須充分地做好雷電風險評估,選擇最合理設計方案、施工方案。
我們知道離子接地極能有效降低接地電阻,且占地較少。有的地方土壤電阻率很低,普通接地極就可以滿足要求,卻大量采用離子接地極,絕大部分資金用于接地施工。
4.4? 不經(jīng)過校驗計算
古建筑屋頂大多是斜坡結構,許多防雷設計勘察不測量坡度、不計算保護范圍,擅自把古建筑主樓及附屬建筑的正脊、垂脊、戧脊(岔脊)、檐口、吻獸、寶頂、寶瓶等所有部位一律安裝接閃帶,分不清主次。
4.5? 影響文物本體
在整個古建筑防雷裝置設計中,古建筑防雷根本是保護文物,絕不能一邊保護,一邊損害,更不能做打著保護文物建筑旗幟,損害文物建筑。古建筑防雷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保護原則,防雷裝置安裝要最大程度做到與建筑原貌一致。實際上,許多古建筑防雷施工很難做到這一點。存在現(xiàn)象:
(1)為了支撐引下線,擅自在木制、磚體、石頭結構梁、柱打孔,加支撐架。
(2)接閃帶不能均勻布設,有吻獸地方,不能做到隨行就行,高低錯落有致。
(3)引下線暴露明顯,沒有遵守盡量隱藏在角落、屋后、側面等原則。
(4)保護套管太粗,太高,明顯影響古建筑視覺和本體形象。
(5)施工不規(guī)范,引下線等布線散亂。
4.6 ?忽視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護
古建筑大多加裝了安防監(jiān)控、消防報警、計算機網(wǎng)絡等電子信息系統(tǒng)。許多古建筑不進行統(tǒng)籌考慮,只重視古建筑本體防雷保護,造成許多電子系統(tǒng)雷擊事故。
參考文獻:
[1]《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 GB50057-2010,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年.
[2]楊世剛等,《文物建筑防雷技術規(guī)范》? QX189-2013? 2013.5,氣象出版社。
作者簡介:
付國振;出生年月:1968.5;男;漢族;河北靈壽;大學;副研高工;研究方向:雷電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