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宮螢
在這個數(shù)碼產(chǎn)品大行其道的時代,紙質(zhì)媒體的衰落似乎難以避免。連《紐約時報》都已經(jīng)計劃完全放棄印刷紙質(zhì)版,報紙的消亡已是可預見的未來。散發(fā)著油墨香味的過期報紙還有什么用?墊飯盒,還是撐桌腳?
事實上,過期報紙還有別的用途,只不過這種用途鮮為人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幢完全由廢舊報紙建造的“報紙屋”已然矗立了近百年。一張張報紙被巧手的主人埃利斯·斯滕曼黏合、拼貼,從外墻、房梁到屋里的家具,全是報紙做成的。近百年來,“報紙屋”歷經(jīng)風霜雨雪,仍然牢不可摧,相較磚瓦木石材質(zhì)的房屋,它的耐用性和牢固性毫不遜色。
嚴格說來,埃利斯·斯滕曼不是美國人,而是瑞典移民,一位發(fā)明家。他曾經(jīng)發(fā)明過一種制造回形針的機器,經(jīng)年累月與紙打交道的經(jīng)驗令他對紙張著迷不已。最初,他只想把廢舊報紙當作建筑材料,以測試紙張的絕緣性。沒想到,紙張的建筑效果好得出乎意料。1922年,埃利斯決定在新的國度為自己建造一幢新房,報紙自然成了他的最佳建材。
鄰居和朋友們都對埃利斯的奇思妙想贊嘆不已,他們紛紛捐出自家的廢報紙,埃利斯有了用之不竭的原材料。乍看上去,這幢房子和所有木制房子別無二致。事實上,整幢房子只有房頂、框架和地板是由木板制成的,而其余部分—包括家具—都是由報紙做成的。為了讓這幢房子盡可能地環(huán)保并維持原生態(tài),埃利斯還發(fā)明了一種用蘋果皮、水和面粉調(diào)和而成的黏合劑,這種黏合劑能把報紙黏合得天衣無縫。埃利斯耐心地將一張張廢報紙平展開來,卷成筒狀,再逐層壓在一起,涂上膠水,砌成厚度達1英寸的墻體,顯得既堅固又牢靠??紤]到報紙不防水,埃利斯還特意在外層涂上了防水的亮光漆,確保萬無一失。
“報紙屋”初具規(guī)模之后,埃利斯打算住進去。他索性將實驗主義精神發(fā)揮到底,又用報紙做了桌椅、窗臺、燈具等家具,甚至還有一架鋼琴!1924年,這兒已經(jīng)變成了一座既溫馨又結(jié)實的避暑山莊。埃利斯興高采烈地在里面住了6年。1930年搬出這座“報紙屋”之后,他還是十分喜歡到這兒來避暑,因為紙張的特性令整幢房子相當涼爽。
或許連埃利斯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報紙屋”在近一個世紀之后仍完好無損,起初為了讓房子更長久耐用,他曾打算在外墻之外加裝一層防護板,但后來為了測試房屋的壽命,他放棄了這一想法。時至今日,除了房屋外墻的報紙有些已經(jīng)泛黃脫落,其余部件都完好無損,堅固一如往昔。
如今,埃利斯已經(jīng)離世,“報紙屋”卻依然健在,看守它的人變成了埃利斯的侄孫女埃德娜·博杜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絡繹不絕,埃德娜負責接待游客,講解這幢神奇房屋的歷史。主流媒體也競相報道,將埃利斯封為“環(huán)保房屋第一人”,把他的“報紙屋”稱為“低碳先鋒的杰作”。不過,埃德娜并不認可這些過于高調(diào)的評價。她并不清楚埃利斯為何會突發(fā)奇想,但“也許僅僅是因為便宜,廢報紙不值錢,所以大家都愿意給他”。
還是聽聽埃利斯自己的說法吧。他生前接受當?shù)貓蠹埐稍L時,曾親口說過:“我討厭那些每天花幾分鐘時間瀏覽完報紙就隨手一丟的人?!焙桶@挂粯由朴诶脧U舊物品的還有俄羅斯老婦奧列格·奎恩,她花了6個月時間收集了5000個牛奶瓶和啤酒瓶,然后搭配木頭和混凝土,砌成墻壁,一幢堅實、低碳又帶著童話色彩的“玻璃屋”由此誕生。
隨手丟棄報紙和啤酒瓶的人,如今有增無減;花費成千上萬的金錢建造房屋的人,也仍然比比皆是。埃利斯造價低廉的“報紙屋”矗立了近百年,奧列格的“玻璃屋”也舒適牢靠。反觀著名的“樓脆脆”“樓歪歪”和隨處可見的“問題樓盤”,我們應該對消費主義提出質(zhì)疑:貴的就是好的嗎?
(摘自新星出版社《異人志:他們還能這樣活》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