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為朋友是否快活負責
我朋友的生活和工作都出了問題,她時常找我傾訴,按她的話說,如果不是我陪在她身邊,她都快活不下去了。可是我自己的生活壓力也不小,這一年來我似乎就是圍繞著她在活,太累了。我想要跟她拉開一段距離,但又怕她真的尋死覓活,我該怎么做呢?
朋友不順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影響了你的生活,你感覺到疲憊和厭倦了,想拉開一些距離緩解一下,但是你好像卻遲疑著,因為你擔心自己這樣做“不夠仗義”?
你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多么要好的朋友都是兩個人,彼此之間不僅有真誠的友情,同時也應該有清晰的界限。界線除了告訴我們必須對什么負責以外,也告訴我們什么不是我們的所有物,什么是我們不需要負責的,比如別人是否快活。界限還教會我們有的事情可以求助,有的事情唯有自己擔當。
真正健康的、好的人際關系都是感情與界限并存的,而不是“越界”成為另一個關系的主宰,對朋友關系的依賴和控制,不恰當?shù)亍罢加小睂Ψ降馁Y源都算不上是友好;而對不該承擔的東西過分擔當,以各種理由“介入”他人的生活的做法,也不是朋友的作為。
你的朋友經歷了一些事情后,一年多還不能自拔出來,說明她此時需要求助專業(yè)心理幫助了,而你的陪伴只是一般性的情感支持,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作為好友,你能給她一些積極的建議嗎?鼓勵她面對真實的自己,讓她接受一些切實可行的救助方案,勸她盡快尋求專業(yè)幫助為宜。幫助她解脫,也是在解脫你自己。
分房會影響夫妻感情嗎?
我患有神經衰弱,老公睡覺又老打呼嚕,所以我們分房而居已經一年多了。有朋友對我說,分居久了會影響夫妻感情,鬧不好男人還會因此有外遇。目前我還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我也有點擔心,身體的疏遠會造成情感的疏遠嗎?
你對這個問題的最佳解讀對象只有兩個人,一是問問你老公,聽聽他的看法,或者說他覺得如此分床睡的感覺是什么,存不存在與你的擔心相類似的感覺。二是問問你自己,捫心自問同樣重要。比如:你對夫妻關系的感覺,內心的感受是什么?有沒有與分床睡有關的直接原因。我認為朋友的提法有沒有道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被她的說法觸動了,會不會你自己已經有了一些感受和擔心,與朋友的提醒“不謀而合”,她的提醒讓你更加擔心了呢?另外,分床睡并不代表你們之間沒有性愛,可以在性愛之后兩個人再分開入眠。身體的疏遠會不會影響到感情呢?通常情況下是會有一些影響,但在不同的人身上以及不同的年齡段,個體的感受會 有較大的區(qū)別,重在當事者認為身體接觸多少與感情的關系。
怎樣避免夫妻關系真正意義上的遠近?除了身體接觸這個可以明顯覺察和判斷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在雙方的心理層面上——尊重相互之間的感受,相互之間能否理解,以及相互之間的包容度等等,都是關系狀態(tài)的指標。這些比身體接觸更深刻的感受層面的指標,需要我們具有真誠和勇氣,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和度量,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女兒缺乏愛心嗎?
我女兒1歲多,她一直對小動物很感興趣,但是我發(fā)現(xiàn)她似乎有些缺乏愛心,比如每次看到小螞蟻,就追著踩,非要踩死才罷休。帶她去看小魚,她非要用手去抓,把小魚捏爛了她還哈哈笑。她還經常追著小區(qū)里的小寵物狗,邊追邊喊“打!打!”我總是給她講要愛護小動物,不要去傷害,但是她還是不改。這是怎么回事?
這是幼兒常有的表現(xiàn)。一方面,兒童自身弱小,因此很渴望活動有力量感。另一方面,一歲多的孩子,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探索,在我們看來是傷害動物,在他們看來,只是單純地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周圍事物造成了影響,他們沉醉于這種掌控成功而來的滿足感。這就如同他們喜歡把東西扔下,看到東西掉在地上而開心一樣(如果家長為此有激烈的情緒反應,他們或許更加開心,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居然能夠控制那么巨大的大人了!)
所以,家長對此不要解讀過度,簡單地把孩子帶開就可以。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可以逐漸告訴他,它們也是小生命啊,然后帶領孩子一起觀察這些小動物,給孩子多講解它們的習性,幫助孩子深入去認識。孩子對力量感的渴望,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滿足,比如,給孩子講一些主人公很有力量感的故事,比如《長襪子皮皮》;或者鼓勵孩子做一些冒險嘗試,感受 自己經過努力、征服困難的體驗;或者參與一些體育運動等等。
為什么兒子不愿意道歉?
兒子四歲,跟在小區(qū)里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發(fā)生了爭執(zhí),一個小弟弟想玩他的玩具,他不給,一把把弟弟給推倒了,我趕緊跟小弟弟的姥姥道歉,誰知這時兒子倒放聲大哭起來,還對著媽媽拳打腳踢,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他什么時候才能懂道理呢?
4歲的孩子仍然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和判斷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難以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同時,這又是孩子極度追求公平公正的一個階段。他此時的感受是:我沒有做錯,而媽媽卻跟對方道歉,這樣他不僅感覺很不公平,而且覺得媽媽對自己不好,對別的孩子更好。這樣,我們就會理解了他的情緒爆發(fā)。對于4歲的孩子,我們不能只是對他表示理解和安撫,不能止于共情,還要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特別是對于男孩。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幫他發(fā)展思維,也可以幫他增強愛心、有同理心、學會關愛他人、提高交往技能。具體說,媽媽可以平靜地問問孩子,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并表示理解,再啟發(fā)他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小弟弟,你很想玩那個玩具,但是你很小,還不會和哥哥借,卻被哥哥推倒了,你會是怎樣的感覺?”這樣引導的話語,讓孩子從“自己被不公正對待了”的思路里跳出來,看到了全局,看到了對方的感受,他會開始不再覺得自己委屈了。然后,家長可以啟發(fā)他有比較成熟的表現(xiàn)。比如,對小弟弟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給小弟弟拿去一個可以借給對方的玩具,帶他一起玩……另外記得事后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有情緒了,要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打別人,不能打爸爸媽媽。孩子們要從每一次這樣的小事件里,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