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毛
跟貓相比,狗的待遇顯然差很多。
“累成狗”“加班狗”“單身狗”——這是年輕人在抱怨或者自嘲時的常用表達,而“慵懶得像一只貓”這樣的句子則被用來形容那些迷人的女人,被形容對象的不同,即可看出貓狗在人們心中的差別。那么,“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形容詞?
在中文語境下,與“狗”有關的詞自古以來都是貶大于褒的,比如“雞鳴狗盜”“狐朋狗友”或者“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究其原因,還是出身惹的禍。
在人們普遍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之前,狗只是一個可以用于狩獵、游牧、看家護院的工具型牲畜,依附于人類生存,低賤而卑微。因此,最初的“狗××”或者“××狗”,都是強調(diào)其身份地位和品行的低微卑劣,讀過書的人自謙時會稱自家小孩為“犬子”,窮人家則直接給孩子取名“狗?!?,說是好養(yǎng)活。
除了身份的低微,中文里以“狗”作喻的詞,也有很多是來自狗的習性。狗通人性,溫馴忠誠,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里,這些習性就轉變成了卑躬屈膝、趨炎附勢,“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之類俗語皆來于此。比起忠誠,人們對它的奴性似乎更加耿耿于懷。
既然狗是一個集結各種缺點于一身的超級貶義詞,為什么如今人們還熱衷于以此自稱呢?根本原因是我們現(xiàn)在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互聯(lián)網(wǎng)。
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讓人們的語言與身份、語言與身體不再需要一一對應,在網(wǎng)絡上,一個正在吃著扒雞的山東德州人完全可以偽裝成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牛仔跟人吹水并且毫無破綻。BBS時代,就有“你永遠不知道網(wǎng)絡的那一頭和你聊天的是條狗”的說法。語言與身份的分離,也使人們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使用語言更加天馬行空,一些想象不到的語法與字詞組合常常令人目瞪口呆、忍俊不禁。
網(wǎng)絡社交與真實社交一樣,需要歸屬感和標簽。十年前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人們會用“××族”將人群進行分類,緊隨其后的是“××黨”,當舊的表達方式因頻繁出現(xiàn)而導致語義磨損,顯得陳舊、落后且不那么有力量的時候,新奇的表達方式就會在渴望標新立異的人群中應運而生,從這個角度說,“××狗”便是“××黨”和“××族”的迭代產(chǎn)物。人們爭先恐后地自取標簽、轉發(fā)使用,除了對詞義的認同,多半還是源自不想脫離潮流的從眾心理。
使用傳統(tǒng)上被主流鄙夷的“狗”作為自我表達,在年輕群體中更容易被接納和擴散。“狗”的辛苦、地位不高、勤奮求生等特性與如今背負著巨大生活壓力、艱苦謀生的人們都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狗”這個詞被選中的主要原因,使用“××狗”進行自我嘲諷與心理安慰,足夠合理。
當這種戲謔有趣、易于傳播的句式從線上走到線下,無非就是人們對現(xiàn)實壓力進行一點點無害的吐槽,以及自嘲。因此,在這樣一個語境下,“狗”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盡管分屬不同犬種,加班狗、單身狗、考研狗……不外如是。
下次再看到有人稱自己為××狗,請對他保持關愛,畢竟無論他表現(xiàn)得如何豁達而戲謔,你也能感受到,他生活得不是特別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