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春
小兒多動癥是臨床兒科常見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達5%。近年來,小兒多動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該病主要發(fā)生于6~9歲兒童群體,10~12歲兒童群體的發(fā)病率次之,男孩的發(fā)病率是女孩的4~9倍。小兒多動癥對兒童的身體健康、生活質(zhì)量乃至生長發(fā)育均有較大影響,須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關注。
小兒多動癥又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注意力障礙多動癥,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心理障礙疾病,是指兒童在做一些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情時,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
通常來講,小兒多動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小兒多動癥患者難以集中注意力。上課時,若外界有任何一點動靜,小兒多動癥患者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界,忽略教師的講課內(nèi)容。因此,小兒多動癥患者的學習成績往往比較差。此外,患者平時做事也會丟三落四,粗心大意。他們不愿意或會下意識回避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去完成的事情。
二是小動作多。小兒多動癥患者有很多小動作,無法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會扭來扭去,或者擅自離開座位,還會到處攀爬或亂跑,精力充沛。
三是過于安靜。大部分小兒多動癥患者存在小動作多、話多等情況,但也有一部分兒童會表現(xiàn)出與其年齡不符的安靜,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容易被誤認為自閉癥。
四是動作不協(xié)調(diào)。小兒多動癥患者在進行精細動作時往往會出現(xiàn)問題,如空間感很差、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等,一些患者還會無法辨別左右。
五是過于沖動。部分小兒多動癥患者還存在過于沖動的情況,如不能排隊等待、別人說話時會打斷、做事只憑一時沖動而不會思考后果等。
一是遺傳因素:小兒多動癥具有遺傳性的特點,通常其遺傳度可達76%。
二是妊娠因素:母親在妊娠期間或妊娠前酗酒及吸煙、患兒為早產(chǎn)兒等。
三是家庭因素:父母關系差、教養(yǎng)方式不良、童年不良經(jīng)歷等。
四是疾病因素:癲癇、甲狀腺功能障礙、腦膜炎、病毒感染、頭部損傷、腦炎等。
五是環(huán)境因素:濫用增味劑、防腐劑、添加劑,大氣污染等導致血鉛水平過高等。
一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降低其活動水平。目前臨床主要使用兩類藥物:一類是中樞興奮劑,該類藥物僅用于6歲以上患兒的治療。該藥物作用于患兒的中樞神經(jīng),使其興奮,因此不適合在晚上服用。另外,用藥治療期間患兒可能出現(xiàn)易怒、失眠、煩躁、食欲降低、頭痛等不良反應;另一類則是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該類藥物的藥效持續(xù)時間長,同時不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藥物依賴。但這類藥物起效速度較慢,通常用藥一周后方可見效,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兩周時間,且很容易出現(xiàn)嘔吐、惡心等胃腸道反應。
二是心理治療。小兒多動癥屬于心理障礙疾病,因此心理治療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臨床多采用認知行為治療與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能夠使患者易沖動的情況得到緩解,讓患兒學會在做事前思考,考慮自己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并選擇最為合適的解決方法;行為治療則通常應用負性或正性強化干預患者的行為,幫助患者掌握社交技能,使其將原本不合適的行為模式替換成更加有效的新行為。
三是加強日常護理。家長要加強患者的日常飲食,控制蛋白質(zhì)的攝取量,根據(jù)患者的體重,每天每千克攝入2~3克,增加鈣攝入,減少糖分攝入;家長與教師要做好對患兒行為的管理,嚴禁體罰與歧視,要積極應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提高其自覺性與自信心;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其心理變化,主動與患兒溝通交流,交流期間要有耐心;要避免與患兒發(fā)生沖突或矛盾,以免其出現(xiàn)沖動行為;要引導患兒一起制定獎勵與懲罰措施,根據(jù)其日常行為表現(xiàn)進行獎懲,進而糾正其不良行為。
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況,如果孩子出現(xiàn)上述表現(xiàn),要及時就醫(yī)檢查,避免延誤患者病情,影響其身體健康乃至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