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麗 劉佳寧
蔬菜與水果,作為老百姓的餐桌必備食物,讓很多人又愛又恨。有特別喜歡蔬菜水果的,甚至餐餐只想用蔬果代餐。這當中除了素食主義人群,最著名的就是蘋果減肥法的支持者。
也有很多不愛吃蔬果,天天被家人追著逼著吃的人群。其實,吃蔬菜水果是有很多選擇技巧的,如果不小心,很容易陷入誤區(qū)哦。
許多胖友來找我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慨。乍一聽好像很奇怪,但當我們深入了解他的飲食習慣后,就會發(fā)現(xiàn)對方會把酸辣土豆絲、薯條、藕片、藍莓山藥、芋頭等,也算作一餐的蔬菜,同時還沒有減少主食的攝入。這些根莖類的蔬菜,一般淀粉含量都是不低的,比如100克蒸土豆的熱量為76大卡,而等量的薯條熱量在600大卡以上。多吃這些食物,必然導致糖類攝入過多,有增加肥胖的風險。
清爽多汁的水果絕對在口感上有很大優(yōu)勢,而且營養(yǎng)價值也和蔬菜相似,是膳食纖維、有機酸、部分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多種植物化學物和生物酶的重要來源,對于我們維持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水果能完全替代蔬菜嗎?有些蔬菜,如白菜、菠菜的維生素C含量,要比蘋果、桃、梨等高出10倍左右。試想一下,如果要滿足人體一日的維生素C推薦量,需要吃5公斤富士蘋果。還有一個問題,水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容小覷,對血糖和體重維持有著致命的打擊。所以說,水果不能完全替代蔬菜,飲食均衡很重要。
水果的“甜味”,并不單單是指味覺上嘗到的甜的感覺,而是指水果里面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水果中提供“甜”的要素主要有四大類: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在甜度上,果糖=1.7倍蔗糖,葡萄糖0.7倍蔗糖,淀粉幾乎沒有什么甜味。水果吃起來甜不甜,一般由水果里的含糖種類和數(shù)量決定,但有時候,水果中的一些有機酸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味覺。如水果中的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有澀味的單寧等多酚物質(zhì),都會讓水果變得不那么甜。生活中常見的那些吃起來很“不甜”卻有很高含糖量的水果,可能是含有較多不甜的淀粉,或者因為特別酸澀掩蓋了甜味,如火龍果含糖約11%,人參果含糖其實高達18%,百香果含糖約為13%。山楂特別酸,糖含量卻高達22%。
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選擇中低GI值(也叫血糖生成指數(shù),它是反映食物引起血糖應(yīng)答特性的生理學指標)或者碳水含量≤20的水果就可以。但也不宜攝入過多,每日水果量不宜超過200克。
果汁在榨的過程中,其實損失了很多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zhì)。而且,果汁的含糖量比水果更高,像蘋果汁、橙汁,含糖量都在8%以上,葡萄汁的含糖量更是達到15%~20%,接近可樂的兩倍。而我們正常吃水果的咀嚼過程,對神經(jīng)飽食調(diào)控有一個作用,會讓人有飽腹感。喝果汁的話,兩三杯才能產(chǎn)生這種感覺,攝入的糖分比直接吃水果多得多。蜜餞吃起來方便,便于攜帶,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水果本身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被破壞,加工中所用的白砂糖純度過高,提供了大量的熱能。食用過多的糖,還會導致身體維生素B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慮。圣女果、彩椒、紫薯、紅心火龍果等蔬果,都曾經(jīng)引發(fā)大家討論,認為這些是新興食物,可能是會危害健康的轉(zhuǎn)基因食品。但實際上,這是我們的認識誤區(qū)。比如圣女果,學名櫻桃番茄,是番茄的一個品種。而常吃的大番茄才是小番茄的變種,是人們通過雜交選育得來的。
彩椒的顏色主要是因為甜椒中含有不同類型的花青素,屬于天然存在的遺傳基因差異。很多罕見的顏色則是雜交或者變種產(chǎn)物,也非轉(zhuǎn)基因的結(jié)果。
紫薯更是天然存在的品種,是甜薯的一種。最初流行于歐美和日本,我國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不是轉(zhuǎn)基因食品。
更典型的就是黑土豆,原產(chǎn)地在南美洲的秘魯,傳入中國的時候由于顏色問題,一直沒有人敢食用。其實黑土豆富含原花青素,達到了每千克含量1700毫克,還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
無籽西瓜、無籽葡萄等無籽產(chǎn)品,是利用生物隔離的原理培育出來的品種,目前為止都不是通過轉(zhuǎn)基因手段獲得的食物。
寧波市肥胖俱樂部成立于2015年7月,由寧波市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導中心、寧波市第一醫(yī)院承辦。以團隊心理支持為基礎(chǔ),采用多學科聯(lián)合方式,旨在建立減重預防代謝性疾病的綜合干預方式,最終達到降低代謝性疾病發(fā)病率的目的。截至目前,已有1124名被肥胖問題困擾的胖友加入俱樂部,參與多學科干預模式,減重效果明顯,一步步由內(nèi)而外地呈現(xiàn)出健康的狀態(tài)。
[健康減肥,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