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zhàn)例。但近年有人提出質疑,如英籍作家張戎認定“飛奪瀘定橋”純系虛構,宣稱“當時國民黨無數(shù)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且鄧小平在1982年曾對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的顧問布熱津斯基說:“這只是為了宣傳,我們需要表現(xiàn)我們軍隊的戰(zhàn)斗精神。其實沒有打什么仗?!绷硗?,兩個叫李愛德、馬普安的英國人在《兩個人的長征》一書中,引用他們采訪當?shù)匾晃?6歲的目擊者李國秀的話:“紅軍早上8點開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紅軍跟在后面,幾個老百姓被國民黨擊中掉進河里。”此則材料的性質更惡劣:紅軍竟然把老百姓當人肉盾牌。上述兩種說法都存在很大謬誤。
瀘定橋上是否發(fā)生過戰(zhàn)斗?臺灣“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tǒng)文物”中有一份西康軍閥劉文輝發(fā)給蔣介石的電報,稱其部下“瀘定橋李團與沿河之匪奮戰(zhàn)”,此戰(zhàn)發(fā)生時間為1935年5月29日,恰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當天。此處“奮戰(zhàn)”一詞,可見張戎所謂“當時國民黨無數(shù)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的說法是妄斷。另外,關于李愛德等所謂“紅軍逼老百姓帶路”的說法,有人向李國秀查證此事,她斷然否認曾講過這樣的話。
至于張戎引用鄧小平對布熱津斯基所述內容,也存在很大問題。1981年(并非張戎所說的1982年),布熱津斯基及家人赴大渡河和瀘定橋考察,回北京后同鄧小平談起此行的觀感。鄧小平告訴他:這是我們的宣傳,我們需要用它來表達我們軍隊的戰(zhàn)斗精神。事實上,這是一次非常簡單的軍事行動。顯然,張戎斷章取義,曲解了鄧小平的話。鄧小平之所以說得比較輕松,應該與他參與過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大仗惡仗的指揮經(jīng)歷,以及他舉重若輕的行事風格和語言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