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冀北高寒山區(qū)樟子松幼林經營問題,采取了幼林造林前、造林以及造林后的管護等主要經營管理措施。結果表明:幼林造林當年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分別為98.70%和96.08%,均高于常規(guī)造林;苗木3年后的平均樹高為75.05cm,平均生長量為18.14cm,3年后冠幅達到37.01cm。
關鍵詞:樟子松人工幼林;高寒山區(qū);高效經營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0-0069-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林業(yè)經營管理也發(fā)生著變革,林業(yè)經營正在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tài)建設為主的現代林業(yè)方向轉變發(fā)展。樟子松具有生態(tài)幅度寬、適生地域廣和生長壽命長等優(yōu)良特性,同時還可用作生態(tài)防護林和用材林,是目前我國三北地區(qū),尤其是半干旱地區(qū)大力推廣的樹種。由于樟子松的生態(tài)習性與塞罕壩立地極其吻合,20世紀60年代塞罕壩機械林場從東北引進樟子松試種并獲得成功,為壩上干旱沙地造林找到了適宜樹種。目前,樟子松同落葉松和云杉一并成為塞罕壩地區(qū)的3大主要造林樹種,研究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經營技術有利于提升該區(qū)森林質量以及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屬地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海拔1500m以上,主要由壩緣山脈、高原丘陵和曼甸組成;屬溫帶寒溫性大陸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易春旱,生長期短。目前,全場有林地面積7.33萬hm2,森林覆蓋率約為80%。研究地點位于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小梨樹溝營林區(qū),主要地形為接壩山地和梁頂曼甸2種,接壩山地坡度小于15°,梁頂曼甸在5°以下,年平均氣溫-1.4℃,降雨量400~500mm。
1.2 造林設計 2017年根據項目需要選擇在大喚起林場的小梨樹溝營林區(qū)的3個小班進行樟子松容器苗造林。苗木選擇20cm以上的樟子松容器苗,要求頂芽飽滿、基干通直且已充分木質化、根系較發(fā)達、無病蟲害。具體造林設計見表1。
1.3 造林
1.3.1 整地 造林前對造林地進行人工穴狀整地,整地規(guī)格50cm×50cm×30cm。整地時要求造林坑外淺內深,最終成為一個小反坡形狀,同時穴面深度(下沿深度)不得低于10cm,穴內深度不得低于20cm,清理掉穴內所有樹根、石塊和雜草。
1.3.2 造林 造林時輕拿輕放,不能散坨,不能損傷根系,不能窩根,確?;|面和造林地面相平,且外圍壓實。
1.3.3 造林后管護 通風透光:為促進苗木高生長,造林后一般需要進行割灌(草)作業(yè),增加苗木的通風透光。割灌作業(yè)時不能損傷苗木,也不能將苗木壓倒。為提高苗木抗風和抗寒能力,在造林第1年秋季需對苗木進行防寒處理。一般選擇在10月上、中旬,處理過程為:先取一鍬土墊在苗木根部作為枕土,之后再取土順苗木墊枕土的方向輕蓋在苗木上,直至將苗木蓋嚴,如造林地有坡度,埋土方向為向坡上方向,不能使苗木傾倒向坡下方向。第2年春季土壤解凍后至生長前,將防寒土撤去,要求沿著苗木傾倒方向依次將土撤去,最后扶正苗木。為促進苗木生長,一般選擇在造林第2年和第3年的雨季對幼林施肥,使用的肥料為復合肥,一般用量為50g/株。為避免牲畜傷害,一般需在幼林地周圍架設圍欄或開挖防護溝。
1.4 調查方法 在每個小班隨機選取3個樣地,樣地標準為20m×30m(共計9個樣地)。調查9個樣地的造林時成活率、2年保存率和3年保存率,同時分別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秋季調查苗木樹高和冠幅。
2 結果與分析
2.1 幼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由表2可知,樟子松造林當年成活率為98.70%,而常規(guī)造林為95%,苗木的2年保存率和3年保存率分別為97.83%和96.08%,高于常規(guī)造林(90%)。樟子松高效幼林造林技術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首先在初期選苗時選擇優(yōu)質壯苗,同時使用營養(yǎng)杯培育,在栽植初期能夠保證苗木有充足的水分和養(yǎng)分;其次,造林坑穴較大,清除了坑穴內的石頭和雜根并且客土,保證了苗木周邊土壤的肥力;第三,坑穴成反坡形狀,起到保水保墑的作用。造林完成后,后續(xù)管護工作要及時到位。一是對幼林地進行割灌,保證了幼苗的通風透光,同時架設圍欄,減少人畜傷害,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二是對苗木施肥,促進苗木健康生長;三是采取防寒措施,確保幼苗安全度過脆弱期。
2.2 幼林生長量 由表3可知,樟子松造林后第1年的樹高生長量為11.86cm,第2年的樹高生長量為24.42cm,2年平均樹高生長量為18.14cm,遠高于常規(guī)造林的10cm;冠幅1年后增長12.99cm,2年后增長23.58cm,平均每年增長11.79cm,增速較快。究其原因,一是造林苗木自身條件好;二是使用容器桶造林且對苗木進行施肥,促進了苗木生長;三是造林后期對林地進行割灌草,減少了周圍植物對資源的競爭,充足的養(yǎng)分條件再次促進了苗木生長。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通過實施高效幼林培育技術,樟子松幼林造林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分別為98.70%和96.08%,均高于常規(guī)造林;3年后幼林平均高為75.05cm,平均生長量為18.14cm,3年冠幅達到了37.01cm。
樟子松高效幼林培育技術的關鍵點在于:一是造林前整地,尤其是造林坑穴的營建很重要;二是選擇優(yōu)質壯苗,同時使用營養(yǎng)杯栽植;三是造林后加強管護,增加苗木通風透光,減少人畜破壞,做好防寒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曉麗.論我國森林可持續(xù)經營戰(zhàn)略及其對策[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8(4):42.
[2]付立華,張菲,張巖.塞罕壩機械林場冀北困難立地攻堅造林綜合配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15):92-93.
[3]于士濤.冀北地區(qū)樟子松石質陽坡造林技術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3):95,141.
[4]楊曉勤.塞罕壩華北地區(qū)華北落葉松人工林采伐跡地更新造林技術研究[J].河北林業(yè),2007(5):33-34.
[5]邵立新,張維征.提高塞罕壩地區(qū)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術探討[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3(5):91-93.
[6]邵立新.塞罕壩地區(qū)不同整地方式對落葉松造林成活率和生長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4(5):108.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