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隨著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此過程中,一系列伴隨疫情而出現的問題,諸如制售假劣防疫產品、哄抬防疫商品價格、逃避隔離措施以及一些涉嫌侵權的防控措施等等,也引發(fā)了輿論熱議,促使全社會思考:面對疫情挑戰(zhàn),法治如何作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p>
制造疫情的是病毒,比病毒危害更大的是社會混亂,而法治則是社會的穩(wěn)壓器?;厮?003年非典疫情的防控經驗,法治的作用不可或缺。譬如,當年5月9日,國務院即公布施行了《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標志著應對突發(fā)事件加速進入了法治軌道。地方立法也是動作頻頻,比如,上海市人大常委會4天修改市容環(huán)衛(wèi)條例,7天通過關于控制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傳播的決定。諸如此類為抗擊非典疫情快速“量身定制”的法規(guī),為最終戰(zhàn)勝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從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歷程看,多地人大常委會也緊急出臺了相關決定,以確保各項緊急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
非常之時須有非常之法。從目前的防控疫情形勢看,法治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懲戒不法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近期,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已聯合出臺《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將妨害疫情防控的6類違法犯罪納入依法嚴懲之列,包括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暴力傷醫(yī)犯罪,制假售假犯罪,哄抬物價犯罪,詐騙、聚眾哄搶犯罪,造謠傳謠犯罪等等。這一司法文件的及時出臺,有助于遏制種種不法行為,確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維護醫(yī)護人員以及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
同時應當看到,“依法嚴懲”的尺度,必須在具體實踐中精準掌握,防止以“防疫”為名行過度執(zhí)法、粗暴執(zhí)法之實。比如前段時間,有商家將進價0.6元的口罩以1元價格銷售,結果被罰款4萬元,就引發(fā)了極大的社會爭議。由此可見,如何體現法治的公平公正,乃當下依法防疫不可忽視的一大關鍵。
面對疫情的挑戰(zhàn),法治不僅需要發(fā)揮懲戒功能,也需在維護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權利、確保民生需求之間,找到法治的平衡點。誠然,為了防疫需要,可以要求民眾不出門“將病毒悶死”,可以封閉道路和公共區(qū)域,可以要求企業(yè)停產、商店停業(yè),但這些應急措施必須依法而行,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
近期,隨著疫情的減緩,經濟、生產等已進入了逐步、有序恢復的階段,前段時間積累的諸多矛盾沖突也將集中呈現。比如,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yè)的資金已入不敷出,難以正常發(fā)放薪酬、繳納社保等費用,由此必然引發(fā)相當數量的勞資糾紛。再比如,一些租戶因無法與出租方達成租金減讓事宜,也將引發(fā)大量的合同糾紛。前段時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明確作出解答,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屬于不可抗力。這對解決此類糾紛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但就具體的司法實踐而言,司法機關仍有必要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并根據個案差異,作出合法合情的裁決,既維護個體利益,也保障企業(yè)發(fā)展,以真正實現平衡社會關系的司法功能。
疾病改變人類的版圖,從歷史經驗看,人類與天花、麻疹、鼠疫等惡性傳染病的斗爭,促進了近現代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制度的完善,也推動了法治文明的進步。
目前,盡管我國已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疫苗管理法、藥品管理法、動物防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但從此次防疫的經驗教訓看,如何構建更為完善的公共衛(wèi)生法律法規(guī)體系,仍是需要加速推進的重點課題。而疫情所帶來的“隔離之痛”,也在客觀上助推了傳統司法模式的改革,如何進一步打造智慧法院,引導當事人通過網上立案、訴訟、調解、信訪,以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并最大限度地方便當事人參與訴訟,也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疫情終將過去,法治建設卻未有終期。從立法、司法、執(zhí)法等多維度發(fā)力,構建科學有效的防控疫情法治體系,是當下中國必須答好的考卷。這不僅是戰(zhàn)勝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必然要求,也將為未來留下寶貴的法治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