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飛
特朗普政府“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的形成與評估
張一飛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中國與歐洲最終分別以“最強大對手”與“最重要盟友”的身份出現(xiàn)于美國的戰(zhàn)略圖譜,形成了美國“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和心理基礎?!奥?lián)歐制華”的戰(zhàn)略邏輯是:要完成“迅速遏制中國崛起勢頭”的戰(zhàn)略目標,則需要“強大且順從”的歐洲的援助,因此需要對歐洲進行改造,以便將其納入美國的對華戰(zhàn)略軌道。然而,美國的歐洲改造計劃陷入了邏輯困境,即“順從的歐洲無法強大”,而“強大的歐洲不會順從”。其根源在于歐洲與美國遏制中國的意愿強度不同,美國以“印太戰(zhàn)略”為遏制中國的抓手削弱了歐洲參與其對華戰(zhàn)略的意愿,美國本身的吸引力和領導力正在下降。但在某些條件下,美國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也有可能按照美國的戰(zhàn)略邏輯發(fā)展,比如,歐洲一體化受阻,俄羅斯對歐洲威脅上升,中國成為歐洲民粹主義的針對對象,美國“印太戰(zhàn)略”失利轉而調整美歐關系等。為應對美國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中國應繼續(xù)支持歐洲一體化;努力經營周邊外交,尤其是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社會貢獻新的戰(zhàn)略文化等。
聯(lián)歐制華 美國對華戰(zhàn)略 美歐關系 歐洲改造計劃
自特朗普執(zhí)政以來,美國對華戰(zhàn)略框架開始從傳統(tǒng)的“接觸+遏制”迅速向單純“遏制”轉型。以2018年開始的中美經貿和高科技領域摩擦為標志,這一轉型進入高潮,并成為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最為深刻的變化。[1]美國已將中國視為全面的和戰(zhàn)略性競爭對手,并試圖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盡快遏制中國崛起勢頭。但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又與其最重要的歐洲盟友頻發(fā)齟齬,無論是歐洲主要大國還是歐盟整體都認為美歐關系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正在增加。[2]美國似乎并未像冷戰(zhàn)時期遏制蘇聯(lián)那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對敵。[3]這種迥異于傳統(tǒng)結盟對敵策略的行為說明特朗普政府在其全盤戰(zhàn)略設計中存在某種非常規(guī)考慮。特朗普政府的對歐與對華戰(zhàn)略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lián)系?如果存在,這種戰(zhàn)略聯(lián)系是如何形成的?應如何對其戰(zhàn)略效果進行評估?中國應如何應對?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問題。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中國被逐步確定為美國最重要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同時,特朗普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戰(zhàn)略收縮則使歐洲的核心盟友地位更加凸顯。
盡管早在奧巴馬時期,美國就將中國視為未來的重要競爭對手,并通過強化雙邊盟友關系、確定與亞太地區(qū)的共同議程、建立地區(qū)合作機制等方式加大對亞太地區(qū)的投入,[4]但是,“中國挑戰(zhàn)”在其戰(zhàn)略清單上尚未成為當務之急,其亞太戰(zhàn)略也不能被簡單等同于對華戰(zhàn)略。首先,奧巴馬政府亟待穩(wěn)定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動蕩。2007年,美國爆發(fā)了次貸危機,美國社會同時承受了物質損失和心理沖擊。奧巴馬政府不僅急于平息金融危機在國內與國際的連鎖反應,更急于找到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以求精準施策。但美國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其貨幣國際化與幣值穩(wěn)定性的結構性矛盾,[5]只能解決千頭萬緒的淺層次問題,這造成其心理焦慮進一步升級。其次,奧巴馬政府面臨小布什時期遺留的中東亂局,急于從反恐泥潭中脫身,但在當時卻有越陷越深之虞。尤其是在奧巴馬第一任期內,“美國撤軍后伊拉克混亂局面沒有改變,阿富汗問題政治解決前景黯淡,巴以和談難以取得進展,敘利亞危機加劇,全面解決伊朗核問題難度不小,地區(qū)恐怖主義形勢嚴峻,埃及局勢不確定性增加?!盵6]在此背景下,雖然奧巴馬政府提出“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卻難以在實力相對衰落的情況下全力應對中國,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強化亞太地區(qū)的外圍部署。再次,奧巴馬政府仍然相信自由主義的力量,希望借助國際機制擠壓或塑造中國。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為例,自2009年美國加入該機制之后,盡管其通過重塑地區(qū)經濟領導權與規(guī)則制定權制衡中國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更傾向于依靠多邊力量采取國際合作方式與中國展開競爭。
然而,特朗普總統(tǒng)上臺之后,其認為“中國挑戰(zhàn)”日益迫切,成為美國重要而緊迫的戰(zhàn)略問題。首先,中國的國家實力與能力在客觀上確已發(fā)生質變。除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飛速崛起之外,“過去幾年來,中國大力強化黨的建設,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態(tài)、文化、對外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相關立法和政策,設立相應機構機制,將維護國家安全作為重要戰(zhàn)略事項,力爭更好統(tǒng)籌安全和發(fā)展及各領域事務。這導致美國對中國發(fā)展方向的疑慮加重,并感受到切實的沖擊。”[7]其次,美國社會對金融危機已經脫敏,國內民粹主義興起,特朗普團隊為迎合國內思潮,需要將美國的問題歸咎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以“美國優(yōu)先”為口號贏得總統(tǒng)選舉的特朗普需要逐漸實現(xiàn)其減少貿易逆差的競選承諾,致使在經貿問題上對美國至關重要的中國成為其主要攻擊對象。加之特朗普以反建制派自居,不惜加劇美國國內精英與平民階層的分裂,這雖有利于其競選目標的實現(xiàn),卻使中國的“靶標”地位在美國國內更加牢固。再次,特朗普政府不再相信自由主義,美國保守主義回歸,對外政策趨于強硬。[8]由于美國相對實力的下降,特朗普政府在安全問題上強調更加依賴盟友力量,這也需要樹立美國及其盟友的共同對手。中國作為意識形態(tài)迥異的大國,更容易被“中國威脅論”裹挾。綜合而言,盡管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但導致中美關系迅速轉向消極的主因仍是美國短期的國內因素而非中國的行為。中國“戰(zhàn)略性競爭對手”的身份已在美國國內形成廣泛政治共識。
在中國硬實力提升的同時,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仍然具有較強的軟實力,獨立性有所提高。而中國與歐洲對美國不同的身份定位決定了美國必然對雙方有不同的戰(zhàn)略期許。
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隨即成為冷戰(zhàn)前沿。在漫長的冷戰(zhàn)時期,西歐國家之所以能一方面抵御蘇聯(lián)的威脅,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不斷發(fā)展,這均得益于美國對西歐提供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援助。美歐關系在這一時期體現(xiàn)為西歐對美國的全方位依賴。
然而,冷戰(zhàn)結束之后,西歐國家依賴美國的必要性降低,尤其是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后,美國和西歐最大的共同安全威脅消失,俄羅斯對歐洲的安全威脅始終停留在外圍地區(qū),北約出現(xiàn)功能性休克。[9]而與此同時,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歐盟成立,并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發(fā)揮全球影響力,以1999年歐元開始流通和2003年法、德反對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為標志,歐洲(西歐)在冷戰(zhàn)格局下形成的對美依賴出現(xiàn)根本性動搖。[10]在歐洲的獨立意志支配下,北約東擴與歐盟東擴呈現(xiàn)同步推進趨勢。至烏克蘭危機之后,歐洲開始自發(fā)采取團結政策,歐洲安全一體化進程加速。自2017年12月歐盟25國啟動“永久結構性合作”起,盡管歐洲對外處于軍事守勢,但其獨立的安全與防務能力在北約機制的框架內也已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歐洲獨立外交意志的貫徹執(zhí)行。[11]更為重要的是,歐盟國家在國際規(guī)則與國際組織中的強大軟實力始終蘊藏著引領建立后現(xiàn)代化國際機制的潛力。由于歐盟建設超主權實體的實踐在全球獨一無二,其在發(fā)揚民主價值觀、建設國際制度、解決全球性問題、推進區(qū)域一體化等領域都具有巨大話語權。[12]歐盟國家更加信任多邊主義,強調國際法、國際公約、國際組織,傾向于通過外交談判、政治勸說實現(xiàn)經濟層次的合作共贏。[13]因此,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沖擊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歐洲作為全球性力量和美國最核心盟友的地位。
奧巴馬時期,美國相對尊重歐洲的獨立地位,并積極尋找美歐的共同利益。一方面,奧巴馬政府與歐洲仍然面臨反恐和穩(wěn)定中東的共同任務;另一方面,奉行自由主義的奧巴馬政府在重視全球性問題方面與歐洲保持著共同偏好。[14]特朗普上任后,隨著美國戰(zhàn)略收縮,美歐關系在共同利益與全球性問題方面出現(xiàn)某些分歧。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北約的機制性約束,價值觀的彼此認同,以及基于相似市場機制的社會相互依賴,短期內美歐之間的同盟與同道關系仍然牢不可破。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qū)和機制的收縮,也客觀上更加強化了歐洲對于美國“最后堡壘”的戰(zhàn)略意義。但是,由于特朗普政府對外戰(zhàn)略重心轉移,美國勢必要升級改造美歐關系,美歐出現(xiàn)“離心離德”現(xiàn)象的本質是美國升級改造美歐關系過程中消極面的階段性反映,這恰恰是歐洲對美戰(zhàn)略意義上升而非下降的體現(xiàn)。
在中美歐三邊關系中,美國最有能力和動力推動三邊關系重塑。就發(fā)展階段而言,中國處于物質主義階段,歐洲處于后物質主義階段,美國處于兩者之間。物質主義強調行為體在物質層面的生存和發(fā)展,對應理性政治;后物質主義強調歸屬感、自我表現(xiàn)和生活質量,[15]對應身份政治。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其主要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物質層面,對內通過脫貧攻堅等工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外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加強國際合作,其行為模式完全可以通過合作理性理解。歐洲則已普遍進入后工業(yè)化時代,西北歐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開始將低級政治議題納入核心關注范圍,在國際政治中強調國際社會和文明范式。美國在冷戰(zhàn)后既完善了由現(xiàn)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組成的理性政治思維,又熟悉了由文明、宗教、意識形態(tài)等獨特標識組成的身份政治思維,由此成為中美歐三方中“同理心”最強的一方。就利益敏感性而言,美國在歐洲與亞太地區(qū)都有核心利益,在超級大國、軟實力超主權實體和硬實力崛起大國之間構建對本國有利的戰(zhàn)略框架,是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題中應有之義。盡管中美歐關系的聯(lián)動水準尚未達到當年中美蘇“戰(zhàn)略大三角”的程度,但是中美歐三方的每一組雙邊關系都開始發(fā)生三邊影響,且任意兩方實力之和大于第三方,美國將對華與對歐戰(zhàn)略綜合考慮理所當然。
因此,在“最強大對手”與“最重要盟友”身份更加明確的背景下,以及在美國調整三邊關系能力最強的前提下,“聯(lián)歐制華”最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理性戰(zhàn)略選擇,并且在客觀上具備一定的實施基礎。
目前,美國對外政策的兩大基礎,一是美國對維護全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美國具有以盟友、海外基地、海軍機動性、戰(zhàn)爭威懾為核心的軍事優(yōu)勢。[16]在中國與歐洲身份標簽鮮明化的背景下,美國全球戰(zhàn)略設計勢必要考慮中美歐三方的權力格局與敵友身份,并使其大西洋盟友與太平洋對手都被納入美國的戰(zhàn)略軌道。
在奧巴馬執(zhí)政期間,美國將對華戰(zhàn)略框架由“接觸+遏制”調整為“遏制+接觸”,在此基礎上,特朗普政府更加旗幟鮮明地在其《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zhàn)略性競爭對手”,[17]將“遏制+接觸”進一步調整為單純“遏制”。因此,當下美國的對華戰(zhàn)略目標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結果目標,二是節(jié)奏目標。其中,結果目標指向遏制中國崛起的勢頭,延長美國的霸權周期。由于霸權國福利已經和美國國運密切相聯(lián),一旦美國喪失霸主地位,其作為地區(qū)大國的穩(wěn)定、富足也將不復存在。因此,冷戰(zhàn)以來美國始終視霸權為生命,認為其“非霸即亡”,根本不存在羅伯特·卡普蘭所謂的“體面的退場”[18]。節(jié)奏目標指向“迅速”而非“緩慢”地實現(xiàn)結果目標。綜合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等推斷,如果短期內中國科技、人文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ξ词苡绊?,社會經濟各項指標發(fā)展速度沒有出現(xiàn)大幅回落,則標志著中國已平穩(wěn)度過崛起窗口期,美國遏制中國失敗,至少最佳時機已錯過。因此,“遏制”包括兩個關鍵:“制”住中國只是結果愿景,用最快速度“遏”住中國才是戰(zhàn)略核心,沒有“遏”便沒有“制”。美國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時間在中國一方,一旦與中國陷入持久戰(zhàn),美國在實力層面被中國反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為了同時實現(xiàn)遏制中國的結果目標和節(jié)奏目標,美國一度試圖以一己之力對中國進行外圍制衡和精準打擊。一方面,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qū)打造封鎖中國的地緣政治框架,頻繁挑動中國周邊海上鄰國與中國發(fā)生海洋主權摩擦?!爸袊^續(xù)忍耐則‘海洋主權’受損,放棄忍耐則‘海洋和平’受害,而‘主權’與‘和平’任何一方受損,中國都將面臨周邊海洋外交難以為繼,甚至提前結束和平崛起戰(zhàn)略機遇期的巨大風險?!盵19]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甚至直接進入有關海域制造事端。另一方面,美國在中國利益敏感度最大的經貿、高科技領域發(fā)起對華“脫鉤”行動。美國決心打擊中國的產業(yè)經濟、科技發(fā)展,在其本國必然遭受同樣慘重損失的情況下,仍然發(fā)起對華貿易戰(zhàn)和科技戰(zhàn),可見其權力邏輯已經取代市場邏輯,并開始試圖對中國進行權力而非經濟控制。這必將導致“中美關系不再延續(xù)相對緊密的現(xiàn)狀,不僅兩國經濟關系的聯(lián)動性將降低,在政治關系上也將疏離,戰(zhàn)略上的合作減少?!盵20]
但是,目前美國已經發(fā)現(xiàn)上述兩手策略都很難在短期內實現(xiàn)“遏”的效果,因此也無法實現(xiàn)“制”的結果。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與中國相比,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的軍事盟友體量較小,且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因此普遍持“騎墻”的觀望態(tài)度,從意愿到能力都不足以牽制中國。美國全面介入與中國的地緣沖突則注定得不償失,而且失敗風險過大。從社會經濟“脫鉤”的實際效果看,美國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社會力量顯然不可能完全配合政府的權力邏輯,長期忍受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美國自知如果不引入新的強大變量共同遏制中國,憑美國一己之力很難實現(xiàn)其對華戰(zhàn)略目標,而不能對華“速勝”則等于美國“失敗”。
在大戰(zhàn)略層面,歐洲也許不在美國圍堵中國的首發(fā)陣容之內,但其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助手卻在情理之中,“對于某些華盛頓政客而言,主張‘脫離歐洲盟友的支持,僅依靠本國力量’,甚至會使自己陷入窘境?!盵21]
第一,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在歐盟對外戰(zhàn)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與地緣政治影響力三項指標,1992年,全球綜合國力前十位國家中有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四個西歐國家;2017年,全球綜合國力前十位國家仍有德國、法國、英國三個西歐國家。[22]這說明歐洲大國的實力地位相對穩(wěn)定,其經濟、軍事實力與地緣政治影響力沒有隨著新興經濟體崛起而受到根本性挑戰(zhàn)。在軟實力層面,歐洲更是西方全球規(guī)則制定權與國際輿論主導權的核心基地之一。美國在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不可能對歐洲視而不見。
第二,歐洲是中國大地緣政治概念的西部邊界。地理對于政治的限制不僅取決于地理條件本身,也取決于政治實體的行為能力。中國崛起的過程也是中國地緣政治視野擴大的過程,中國的周邊概念立足于但不局限于亞洲,中歐合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并越來越深入。尤其在美國加緊從太平洋和印度洋方向對中國進行戰(zhàn)略遏制之后,中國以其獨有的合作共贏方式向西爭取影響力便是其獲得發(fā)展空間的題中應有之義。美國若不從中國西面的歐洲邊界施加壓力,則太平洋與印度洋方向的壓力反而會成為中國向西拓展的助力。
第三,美歐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美國認為爭取歐洲制衡中國具有可行性的基礎。盡管學界對于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仍然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界定,但在大部分語境中,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政治性、社會性知覺,包含情感、行為和主張。[23]對于政治精英而言,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功能是以觀念共同體的名義增強國內士氣和夯實同盟合法性,它與國內經濟發(fā)展模式以及本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必然聯(lián)系。盡管特朗普政府在某些“西方內部問題”上時有淡化意識形態(tài)因素之舉,但若將視野放寬至中美歐三邊關系,美國認為只要利用意識形態(tài)武器便有利于加劇歐洲的不安心理,使其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法則下對與中國合作至少保持猶疑態(tài)度。事實上,無論特朗普政府如何渲染“美國優(yōu)先”,意識形態(tài)作為美歐關系框架的基石確實沒有改變,意識形態(tài)也為美國拉攏歐洲甚至在既定框架內改造歐洲提供了基礎。
美國“聯(lián)歐制華”的戰(zhàn)略設想在奧巴馬時期便已萌芽?!跋@镌?012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鼓勵歐盟更多地參與亞太地區(qū)的‘戰(zhàn)略’。2013年2月,時任副總統(tǒng)拜登更是明確提出,亞洲的和平與穩(wěn)定也符合歐洲自身的利益,因此隨著美國戰(zhàn)略中心轉向亞太,歐洲應緊隨其后。同年1月,時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公開表示,歐洲應該參與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防衛(wèi)事務,擴大安全合作范圍?!盵24]自特朗普執(zhí)政以來,美國戰(zhàn)略重心持續(xù)東移,在迅速遏制中國崛起勢頭的戰(zhàn)略目標下,對歐戰(zhàn)略從屬于對華戰(zhàn)略的趨勢更為明顯。因此,美國與歐洲國家以及歐盟整體發(fā)生的沖突不是美國放棄傳統(tǒng)盟友的信號,而是美國對傳統(tǒng)美歐關系進行適應性改造的結果。無獨有偶,冷戰(zhàn)期間,美國甚至一度威脅退出北約,但歷史最終證明,那只是為了更好地拉攏歐洲以對抗蘇聯(lián),[25]擺脫歐洲從來不在美國的戰(zhàn)略議程之中。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如果要將歐洲納入其對華戰(zhàn)略,則必須對原有的美歐關系進行更新、升級。冷戰(zhàn)時期的美歐同盟主要為了應對蘇聯(lián)威脅,因此呈現(xiàn)出歐洲與美國不對稱相互依賴的關系特征,美國不僅要負責保衛(wèi)歐洲安全,還要盡量為歐洲提供經濟發(fā)展機會。但是,這種關系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于美國當下的戰(zhàn)略需求。一是因為中國與蘇聯(lián)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戰(zhàn)略對手,蘇聯(lián)僵化而中國靈活,蘇聯(lián)封閉而中國開放,蘇聯(lián)經濟失敗而中國經濟成功,單純基于地緣政治的美歐關系不足以應對中國崛起。二是因為美國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在物質層面已經不足以支撐原有的美歐關系模式。三是因為歐洲一體化使歐洲獲得了更強的獨立行事的意愿與能力,美歐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漸行漸遠,甚至發(fā)展到時常相互指責的地步,美國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改造美歐關系勢在必行。
美國的“歐洲改造計劃”目標至少包括兩個:一是更強大的歐洲,二是更順從的歐洲。首先,從實力方面講,美國既需要歐洲以防御的姿態(tài)更多地參與西半球乃至亞太地區(qū)的安全防務事務,為相對實力下降的美國分擔安全公共產品,也需要歐洲以進攻的姿態(tài)配合美國遏制全面性、戰(zhàn)略性競爭對手,甚至在時機成熟之際充當主角。為此,美國希望歐洲具備超強的軟、硬實力,不能無節(jié)制地依附于美國。因此,在美歐關系中,美國要求歐洲國家分擔防務費用,盡快形成獨當一面的物質能力。不可否認,特朗普政府在北約和歐洲防務成本的問題上有物質得失的考慮,[26]但更重要的是,只有迫使“福利型歐洲”向“戰(zhàn)斗型歐洲”轉變,才能促進歐洲將實力資源用于對外而非對內。特朗普的“良苦用心”很容易被曲解為短視的商人思維。同時,美國還積極推動歐洲對中國發(fā)難,促使其在“實戰(zhàn)”中學習,盡快養(yǎng)成獨當一面的習慣,而“為了避免利益損失和影響力被邊緣化,歐盟對于美國發(fā)出的‘攜手轉向亞洲’的呼吁不得不配合。”[27]可見,美國并非拋棄歐洲,而是對美歐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合作機制進行升級換代,目的是促使歐洲自我運行更有力,戰(zhàn)略指向更明確。其次,從意愿方面講,美國需要歐洲在國際機制、國際輿論、外交關系等方面配合美國的戰(zhàn)略意圖,“站穩(wěn)立場”,適時發(fā)聲。尤其在中美在經貿領域摩擦不斷的背景下,美國更加希望歐洲與美國發(fā)出同一個聲音,至少保持中立,不加入中國發(fā)起的國際倡議,不對中國開放相關市場,不向中國表達友好愿望。因此,特朗普政府有意對歐洲分而治之,對歐洲主要大國都采取過軟硬兼施的外交手段,[28]試圖引誘或者迫使其順從美國的意志。
綜合來看,美國“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的邏輯思路十分清晰。其一,美國的終極戰(zhàn)略目的是維護本國霸權地位,至少是延遲被新興國家超越的時間。其二,目前對美國造成全面性、戰(zhàn)略性威脅的國家是中國。其三,要消除中國威脅必須遏制中國崛起的勢頭,遏制戰(zhàn)略的關鍵是不打持久戰(zhàn)。其四,要在短期內實現(xiàn)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僅靠美國難以實現(xiàn),必須尋求歐洲這一天然盟友的幫助。其五,目前不對稱依賴的美歐同盟的結構適應美蘇爭霸卻不適應中美競爭。其六,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必須對美歐關系進行優(yōu)化升級,使歐洲同時具有協(xié)助美國的實力和意愿。其七,在條件成熟時,將對歐戰(zhàn)略并入對華戰(zhàn)略,完成“聯(lián)歐制華”。由于美國歷史上長期將戰(zhàn)略重心放在歐洲,又在中國崛起的極短時間內試圖將戰(zhàn)略重心移至亞太,卻從未將兩洋戰(zhàn)略加以整合。因此,特朗普政府的戰(zhàn)略設計實屬“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充滿探索色彩。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在加緊對美歐關系進行改造,并完成了部分前期和外圍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形成了新共識,這是其設計并操作兩洋戰(zhàn)略聯(lián)動的堅實起點。由于中國崛起對美國整體形成挑戰(zhàn),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認為過去的對華戰(zhàn)略失敗,也都認為接觸手段無法實現(xiàn)改造中國的長線戰(zhàn)略目的,應準備進行全政府、全社會的中美對抗。[29]其次,美國從中東等地區(qū)收縮戰(zhàn)線,準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美國“以身作則”是實現(xiàn)“聯(lián)歐制華”的前提,美國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歐洲暫時只能作為幫手,不能作為主力。例如,在俄羅斯方向,有觀點認為美國修復對俄關系可被視為對大西洋伙伴關系價值觀的背離,甚至造成美歐之間的嚴重分裂。[30]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動機,其改善對俄關系并非要繞過歐洲與俄羅斯進行某種交易,而是要為歐洲減壓。只有穩(wěn)定住俄羅斯這個歐洲最大的外部威脅因素,才能使歐洲將更多的實力、資源投向亞太。再次,美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歐洲對中國的防范心理,這為以中國為戰(zhàn)略對象改造歐洲、升級美歐關系減少了阻力。一方面,自2017年起,美國開始大力渲染中國“銳實力論”,將中國的行為歸因于意識形態(tài),強化中國的“威權政府”形象。[31]喚醒和強化冷戰(zhàn)記憶的嘗試,其目的是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遏制中國崛起,同時也在客觀上點明了中歐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增加了歐洲與中國走近的疑慮。另一方面,美國在歐洲鼓吹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已經收到一定效果,在中歐關系上具體表現(xiàn)為,一些歐洲國家對中國進行投資安全審查,強化市場保護;歐洲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并加強對中國貸款支持的基建項目的防范力度。[32]
盡管特朗普政府改造美歐關系的努力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其戰(zhàn)略設計的內在邏輯存在重大矛盾。美國的目標是希望歐洲“更強大且更順從”,但從歐洲國家的利益出發(fā),如果其“更強大”就不會“更順從”,反之“更順從”就無須“更強大”。西方的理性精神既包括代表超越和能動性的努斯精神,也包括代表規(guī)范和確定性的羅格斯精神,[33]段內,兩者往往不可兼得。努斯精神是追求強大的心理基礎,卻崇拜獨立意志;羅格斯精神是維持秩序的思想保障,卻很難突破現(xiàn)狀。這種哲學上的對立在美國的對歐政策目標上則表現(xiàn)為顧此失彼,互相矛盾。
第一,“順從”則不“強大”的歐洲。如果美國希望歐洲更加“順從”,那么歐洲必然會繼續(xù)在安全和經濟上依附于美國,導致“無力”配合美國實現(xiàn)對中國崛起勢頭的迅速遏制,甚至反而會分散美國更多實力。
首先,如果歐洲順從美國,其分擔美國負擔的可行性將被削弱。從歐洲意愿上講,“順從美國”等于“美國負責”?!绊槒拿绹笔嵌?zhàn)之后歐洲外交的主流,除個別政治人物表現(xiàn)出抵觸之外,西歐國家在冷戰(zhàn)期間完全綁定在美國的戰(zhàn)車上。但與此同時,美國不僅要提供整個西半球的公共產品,還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歐洲繁榮。盡管蘇聯(lián)已經解體,但這種心理上的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仍然存在。如果“順從美國”等于“歐洲負責”,那么歐洲國家很難對本已嚴重排斥責任的國內民眾做出合理的解釋。[34]力上講,“順從美國”等于“歐洲失靈”。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也是歐盟乃至北約權力擴大化的過程,歐盟權力自主化和歐盟人民自決原則是歐洲發(fā)展的基本政治保證。[35]要充當歐洲主人的角色,其習慣性的“越級”指揮勢必破壞歐盟權威,而一個力量渙散、自我組織力衰弱的歐洲顯然無法承擔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任務。
其次,為使大部分歐洲國家服從美國的戰(zhàn)略安排,美國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對歐洲分而治之,這將極大消耗美國的精力和實力。目前,美國正在積極利用歐洲內部的“逆一體化”力量。特朗普政府支持英國脫歐的政策明顯不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卻有利于美英特殊關系的強化,美國甚至期待英國在脫歐后將與其達成自由貿易協(xié)議作為首要任務。[36]大陸的傳統(tǒng)強國尤其是德國,美國使用強力手段試圖加以控制。美國不僅對德國內政指手畫腳,甚至以拒絕情報共享威脅德國放棄與中國企業(yè)合作建設5G網絡。[37]國家,美國致力于扶植追隨美國的新的利益代言人,美國甚至將中東部長級會議地點定在與中東問題關系不大的波蘭。[38]些行為不僅將造成西方世界的內耗,不利于減輕美國的國際負擔,甚至有可能激起個別國家的政策反抗。在分化和弱化歐洲的過程中,歐洲國家也有可能尋找新的大國以支持對抗美國權威,這反而將消耗美國更多的精力和實力。
再次,即使歐洲“順從且強大”,美國要迅速遏制中國,其本身也不可能輕松地作壁上觀。美國的戰(zhàn)略實踐證明,只有美國與歐洲共同全力以赴,才有迅速遏制中國的可能。此處要強調的是美國可能已經陷入“唯權力主義”陷阱,即守成國難以克制“通過不斷使用權力驗證權力依然存在”的沖動,并在驗證中造成實力快速流散,最終導致“權力喪失”。[39]難以獲得“輕松感”的內在原因,本質上與中國無關。
第二,“強大”則不“順從”的歐洲。如果歐洲要獲得足以配合美國迅速遏制中國的超強實力,則必須在持續(xù)增進一體化的基礎上快速實現(xiàn)戰(zhàn)略實力和能力的飛躍。非如此不足以輔助美國,但若如此則很難接受美國主導。
首先,強大的歐洲必然是相對統(tǒng)一的歐洲,而統(tǒng)一的歐洲必然擁有獨立于美國的戰(zhàn)略目標與戰(zhàn)略意志,不會任由美國主導。二戰(zhàn)后受到明顯削弱的歐洲在美蘇博弈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一體即強大”的戰(zhàn)略潛意識,而統(tǒng)一的身份認同不僅取決于價值觀認同,也取決于戰(zhàn)略目標認同。目前,除非一體化進程持續(xù)加強,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不可能獲得為美國分擔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以及共同遏制中國的實力和能力,而一體化進程的加強勢必催生具有歐洲特色的戰(zhàn)略設計。即使歐洲有可能根據自身利益與美國分擔西半球公共產品,但也必然會推出某些和美國利益相矛盾的戰(zhàn)略原則與之分庭抗禮。[40]不愿看到強大的中國,但也不愿看到強大的歐洲,否則中美兩敗俱傷,卻為歐洲崛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樣不符合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
其次,根據歐洲的戰(zhàn)略文化判斷,強大的歐洲將更加傾向于與中國合作而非對抗。目前,中歐戰(zhàn)略文化相對接近,都主張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決沖突,以創(chuàng)造利益增長的方式實現(xiàn)國家與民族振興,而非把本國興盛建立在他國衰落的基礎之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洲戰(zhàn)略文化開始從物質性文化轉向規(guī)則性文化,與中國展開合作,雙方在全球治理、經濟合作、人文技術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甚至簽署了《中歐合作2020戰(zhàn)略規(guī)劃》。[41]終旗幟鮮明地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42]化的加深既有利于中國獲得更廣闊的西方市場,也有利于國際社會與一個統(tǒng)一的歐洲主體對接合作。中國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與歐洲的合作精神與利益訴求相符。中國支持多邊主義,“重啟和平貿易的絲綢之路,大步走進歐洲,為歐洲帶來巨大商機。歐洲似乎開始更加客觀、平和地看待中國的崛起,給以善意回應,轉變對話態(tài)度,調整對華關系,力圖搭上非常誘人的‘中國快車’,擺脫經濟困境?!盵43]洲的獨立戰(zhàn)略意志對于美國利益而言禍福難料。
再次,即使歐洲“強大且順從”,在美國構想的零和博弈場景中,歐洲在客觀上會擠壓美國而非中國的戰(zhàn)略空間。在以分割存量為主題的“美國游戲”中,無論歐洲主觀意愿如何,只要其實力上升,必然意味著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行為體相對實力下降,緊隨其后的國際話語權也將隨之變化。因此,以“美國優(yōu)先”為標尺,“強大的歐洲”客觀上與“主導的美國”對立。與之相反,對中國而言,歐洲實力上升有利于提高中歐合作水平,中國樂于看到這一局面。
鑒于上述邏輯困境,特朗普政府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很難成功。而出現(xiàn)邏輯難題的原因既包括國家的逐利特性,也包括美國對外戰(zhàn)略自身的問題。
第一,歐洲與美國制衡中國的意愿強度不同。美國作為兩洋國家,戰(zhàn)略利益遍及全球,其戰(zhàn)略界主要關注全球范圍內是否出現(xiàn)了強有力的潛在競爭對手以及以何種方式應對崛起國、修正主義國家的挑戰(zhàn),以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44]是把這種關注發(fā)揮到了極致,甚至不惜犧牲盟友利益,加強美國的領導權。[45]略利益半徑較短,最多覆蓋中東地區(qū),其外部威脅主要來自俄羅斯。盡管美歐對于中國的崛起都產生了警惕心理,但美國視中國為心腹大患,其對華戰(zhàn)略目的已經由“擠壓中國發(fā)展空間”向“限制中國發(fā)展?jié)摿Α鞭D變。歐洲則至多視中國為“遙遠的醒獅”,甚至在有利條件下并不排斥與中國合作,其對華戰(zhàn)略目的既有塑造中國的一面,也有搭乘中國發(fā)展“順風車”的一面,姿態(tài)更加靈活。[46]使美歐都希望中國發(fā)展勢頭被遏制,雙方也都希望對方火中取栗,己方漁翁得利。在這種心態(tài)下,美歐很難形成有效配合,其聯(lián)動錯位甚至公開對立在對華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一帶一路”擴展、歐洲5G基站建設等情境中都有體現(xiàn)。[47]明美歐都不希望獨自、率先承擔與中國對抗的現(xiàn)實后果,甚至都會考慮如何在“中國被遏制之后的世界”中獲得最大利益。
第二,美國在“聯(lián)歐制華”的同時,分散部分力量以打造“印太戰(zhàn)略”,嚴重削弱了歐洲參與其亞太戰(zhàn)略的意愿?!坝√珣?zhàn)略”是美國依賴其他國家實現(xiàn)本國的戰(zhàn)略目標,其主要戰(zhàn)略抓手是印度、澳大利亞、日本等,戰(zhàn)略目的是“以海洋為紐帶,以‘自由開放’為價值觀原則,突出安全合作邏輯,通過同盟和伙伴,建立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秩序,根本目的在于應對中國崛起對美構成的挑戰(zhàn)?!盵48]度、澳大利亞在新的領域和地區(qū)擴大防務與安全合作的意圖不謀而合。[49]“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基礎上,“美國還通過建立印太司令部、加強伙伴國關系、構建‘美日澳印’安全合作機制和建立有利于美國的地區(qū)經濟關系等手段,為‘印太戰(zhàn)略’注入實質性內容,軍事色彩越來越濃厚?!盵50]歐洲作為遠離亞太和印太安全格局的域外一方,很難真正從地緣政治和軍事制衡的角度參與對中國的圍堵,而其他軟性功能輔助又不符合美國“迅速遏制”的戰(zhàn)略目標。因此,美國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原本缺少地緣政治層面的抓手,其“印太戰(zhàn)略”的推出更使歐洲在客觀上只能作為參與其亞太戰(zhàn)略的第二、第三梯隊。即使在“印太戰(zhàn)略”尚未具體成型之際,美國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歐洲對與美國“聯(lián)歐制華”的誠意仍然不足。對美國而言,“聯(lián)歐制華”與“印太戰(zhàn)略”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戰(zhàn)略外圍,后者是前者的戰(zhàn)略抓手;但對歐洲而言,立足印度洋的美國改造歐洲以應對中國的行為便顯得多此一舉且強人所難。
第三,美國的吸引力與領導力正在下降。歐洲不愿將其與美國戰(zhàn)略綁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手中的“胡蘿卜”和“大棒”都在失效。事實上,國際行為體的戰(zhàn)略目的可以調整,戰(zhàn)略手段可以變化,戰(zhàn)略條件可以積累,但是這些變化出現(xiàn)的原因或是有利可圖或是迫不得已。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對包括歐洲盟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控制力都有所下降,這既有美國主觀的收縮意愿,也有客觀上美國實力相對下降的制約。從未來預期管理來看,由于美國無法像從前一樣負責,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思考采用何種發(fā)展模式,能否搭乘別的“便車”。盡管美國處于相對而非絕對衰落之中,[51]于霸主衰落的預期卻會使從前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國家開始考慮另謀出路。同時,由于美國在社會福利制度、教育制度、醫(yī)療制度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代際透支,[52]相對衰落是否有可能向內向的絕對衰落轉化尚未可知。從現(xiàn)實發(fā)展趨勢來看,“由于西方七國集團(G7)對全球經濟影響和調控能力的下降,新興國家被其納入到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中,G7的作用正逐步被更具代表性的二十國集團(G20)所取代,后者逐步發(fā)展為全球治理體系的中心?!盵53]世界對全球控制力普遍下降的原因之一正是美國對西方世界的控制力下降,美國已無法僅憑他國對自身的良好預期對其進行吸引和控制。
盡管基于上述深層原因,美國“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在大概率上將會陷入內生邏輯沖突而失敗,但在某些條件下,歐洲也有可能被動或主動地向特朗普政府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靠攏。
第一,歐洲一體化進程受挫,美國對歐洲國家各個擊破,分別脅迫其加入反華陣線。歐盟和北約作為最重要的歐洲一體化框架都未能將歐洲從主權意義上合而為一,這為外部力量分化或影響歐洲留出了空間。[54]盟及非北約雙重身份國家經常憑借其在機制上的便利,拒不配合;另一些雙重身份國則因在歐盟的安全與防務政策上存在分歧而使歐盟的共同安全戰(zhàn)略缺乏前瞻性。[55]些外部因素,如迅速蔓延的難民危機、伊朗核危機等,也損害了歐洲的共同體身份,甚至使各國分歧公開化、尖銳化。這些分歧對于美國而言是其將歐洲各國逐個納入本國戰(zhàn)略軌道的契機。
第二,俄羅斯的西方戰(zhàn)略對歐洲造成巨大威脅,且中俄兩國進一步走近,這導致歐洲在客觀上必須和美國保持政治合作。歐洲的對華態(tài)度不僅受到美國對華戰(zhàn)略的影響,也直接受到俄羅斯對歐戰(zhàn)略的沖擊。在中、美、俄、歐四邊關系中,盡管中俄合作遠不及美歐同盟緊密,但大國之間維持戰(zhàn)略平衡的默契則使中俄往往傾向于保持一致。尤其在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和俄羅斯同時確定為“修正主義國家”之后,中俄戰(zhàn)略合作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而“歐盟對俄政策與美有共同之處,比如反對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它們認為俄羅斯破壞了歐洲安全秩序,都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反對并防范俄羅斯所謂傳播假新聞、對西方實施混合戰(zhàn);某種程度上均視俄羅斯為主要威脅并采取遏制政策等”。[56]下,如果俄羅斯主動出擊,加劇與歐盟國家的緊張關系,則有可能迅速傳導至中歐關系,至少使歐洲在政治上更加依賴美國,進而與中國冷淡。
第三,歐洲內部民粹主義急速膨脹,對華戰(zhàn)略認知出現(xiàn)重大轉變,主動配合美國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目前,歐盟內部的民粹主義泛濫主要源自金融危機與中東地區(qū)動蕩,歐洲普通民眾普遍將其悲慘境遇歸咎于內部精英的無能與非基督教文化的入侵。[57]著中國與歐洲的經濟往來更加頻繁,雙方的共同利益與各種沖突必將同時增加,歐洲民粹主義勢力有可能轉而將中國作為攻擊對象。美歐民粹主義在未來甚至有可能出現(xiàn)合流趨勢,并通過降低本國決策彈性的方式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造成巨大壓力。
第四,美國實施“印太戰(zhàn)略”失利,歐洲的戰(zhàn)略地位進一步上升,美國被迫在脅迫與放縱歐洲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與“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正同步推進,并呈現(xiàn)一定的資源競爭關系?!坝√珣?zhàn)略”“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可行的路徑和可信的資源支撐,完全落地的可能性不大?!盵58]印太戰(zhàn)略”無法將中國海上力量和行動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歐洲國家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友將受到更多重視。在此情境下,特朗普團隊有可能站在歐洲立場上,在更加尊重歐洲利益與感受的基礎上,尋找美國與歐洲新的利益平衡點,以使歐洲能夠在遏制中國方面最大限度提供幫助。歐洲則有可能被美國更為理性的政策所吸引,跟隨美國。
盡管美國的“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最終無法按照其單邊意志完全成功,但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仍有可能以多種方式取得進展。作為美國亞太地區(qū)的準假想敵,中國戰(zhàn)略必須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作為轉變,針對美國“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的特征,精準應對。
每當美國需要從危機中進行戰(zhàn)略收縮之際,“對于失去歐洲的恐懼就會迅速被對歐洲引領全球主義的反感所取代,”[59]霸權力量和退出各種國際機制也會成為常態(tài)?!盵60],美國的相對衰落和美歐關系緊張化往往同步。因此,在現(xiàn)階段美歐齟齬不斷之際,中國將獲得大量與歐洲國家建立緊密關系的機會,并從經濟、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對其施加影響。目前,主要歐洲國家或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建立更多經濟聯(lián)系;或對中國企業(yè)參與歐洲5G網絡建設持開放態(tài)度。中國只需繼續(xù)保持開放,作為成熟市場的歐洲將與中國擴大合作領域,更新合作形式。[61]歐關系的走近是雙方利益交融的體現(xiàn),西方國家仍然認為中國融入國際體系是受利益驅動,而非價值觀使然;[62]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還受到來自北約軍事同盟、跨大西洋政治同盟等傳統(tǒng)機制的約束,極難發(fā)生根本動搖。
國際政治中不乏偶然因素和特殊人物造成的反邏輯和反理性現(xiàn)象,從底線思維出發(fā),中國必須為有可能出現(xiàn)的美歐聯(lián)合遏制中國的局面做好準備。當中美歐三邊關系向著最不利于中國的方向演化時,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的另一個支點,即周邊地緣環(huán)境將面臨最嚴峻的考驗。盡管通過“親、誠、惠、容”外交理念的指導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中國周邊環(huán)境得到較大改善,但是仍不可掉以輕心。由于歷史原因,中日關系始終處于“斗而不破”與“和而不親”的狀態(tài)。然而,在現(xiàn)實主義回潮、逆全球化興起的背景下,中國和日本具有推動經濟全球化、重塑全球治理格局、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等巨大共同利益,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fā)展。中國應該主動展開高層與民間交流,雙方共同為兩國經濟合作減少阻力,爭取構建“中日經濟命運共同體”[63]共同遏制中國的最壞局面做好準備。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與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從經濟階段向文化階段過渡做好準備。和而不同、合作共贏、平等互信等中國理念是對現(xiàn)行的以權力政治為主的國際戰(zhàn)略文化的有益補充,“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正是這些新型戰(zhàn)略理念的試驗場和推廣地。中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起者和推動者,卻不是獨占者和操縱者?!耙粠б宦贰北仨毑粩辔昭鼐€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使所有沿線國家都有參與感和歸屬感,拒絕西方式的“先改造后加入”“先臣服后分工”的國際機制建設模式。當亞歐大陸范圍內形成了不同于霸權式或平衡式的以合作理性為主的戰(zhàn)略文化,在全球市場的作用下,美歐國家的自由主義社會力量必將拒絕被權力邏輯裹挾,積極參與其中,這將最終弱化美歐遏制中國的意愿和能力。同時,這種開放共建的機制建設方式與美國的“退群”行為將形成鮮明對比,并且符合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外交理念。
“危機管理與戰(zhàn)爭行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后者著眼于打贏,而前者的目的在于防止戰(zhàn)爭,同時維護自身利益?!盵64]美危機管理主要著眼于具體事件的危機防控,但隨著中美戰(zhàn)略競爭性上升,戰(zhàn)略層次的危機管理必須盡快提上日程,防止和緩解戰(zhàn)略危機。對中國而言,對美危機管理重點應放在抑制美國對華戰(zhàn)略的“速勝”沖動,實現(xiàn)“事緩則圓”,促使美國對華戰(zhàn)略框架從“迅速遏制”轉向“遏制但不求速勝”,繼而轉向“遏制+接觸”,再轉向“接觸+遏制”,甚至轉向“接觸不遏制”,乃至“合作共贏”。這一方面需要中國對美國展示強大實力,使美國認識到對華戰(zhàn)略“速勝”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國要持續(xù)釋放合作信號,提出具體的合作方案,為美國提供另一條與中國共處之道。同時,中國也要更有效地回應其他國家的合作信號,提升戰(zhàn)略信譽,為中美危機管理做出示范。[65]
早在19世紀,托克維爾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一度將美國描繪為人類政治的燈塔。[66]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的結束,“燈塔”越亮但越不能容忍其無法“照亮”的角落。中國人“和而不同”的政治智慧也越來越無法被美國理解和接受,因為在二元對立哲學的信奉者眼中,“不同”是“和”的絕對障礙,除非“與我相同”或“消滅不同”,否則和平無法實現(xiàn)。隨著中國的迅猛崛起,中美關系中的現(xiàn)實主義回潮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下,歐洲被美國視為改造對象。從表面上看,歐洲似乎是特朗普政府“印太戰(zhàn)略”的“預備隊”,和特朗普的對華戰(zhàn)略相聯(lián)系未免牽強附會。但事實上,無論美國在中國周邊如何布局,其大戰(zhàn)略層面的主要戰(zhàn)略盟友只能是歐洲。無論是日本、菲律賓,還是澳大利亞、印度,都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中國的崛起勢頭。歐洲可以為美國提供的潛在援助方式十分多樣,比如,幫助美國分擔西半球公共產品的供給,直接參與中國周邊行動,引導國際規(guī)則和價值向不利于中國崛起的方向發(fā)展等。但是,美國自身能力的下降和歐洲內部情境的變化使歐洲的“強大”與“順從”不可兼顧。除非歐洲的內外條件再度出現(xiàn)巨大變化,否則美國的“歐洲改造計劃”與“聯(lián)歐制華”戰(zhàn)略將很難獲得成功。
現(xiàn)實主義思想主導的權力政治已經盛行很久,但這并不足以作為其仍將繼續(xù)支配國際政治的依據。現(xiàn)實主義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生存”,其世界觀是“對方真實意圖不可知曉”,其方法論是“如果不能以進攻消滅對方,至少要保持實力均衡以防御”。但正如《俄狄浦斯王》所揭示的那樣,人類因內心陰暗試圖逃避悲劇的行為恰恰釀成了悲劇本身。在大部分國家已經不必為存亡憂慮、國際合作預期已經頗具基礎、崛起大國并無進攻意圖的背景下,美國不斷揮舞現(xiàn)實主義大棒恫嚇世人的行為令人遺憾。中國應保持戰(zhàn)略定力,在努力確保本國生存和發(fā)展空間的前提下,用實際行動為世界貢獻一種超越現(xiàn)實主義的國際戰(zhàn)略新文化。
[1] 徐堅:《美國對華政策調整與中美關系的三大風險》,《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4期,第2頁。
[2] 趙懷普:《“特朗普沖擊波”對美歐關系的影響》,《歐洲研究》2017年第1期,第2—4頁。
[3] 冷戰(zhàn)時期,美國為遏制蘇聯(lián),曾在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對歐洲進行經濟援助,在日本建立軍事基地,甚至在必要的時候主動改善中美關系。
[4] 吳心伯:《論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戰(zhàn)略》,《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第2期,第65頁。
[5] 李輝、唐世平、金洪:《帝國的光環(huán):美國金融危機的歷史制度解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3期,第153—154頁。
[6] 姚匡乙:《美國中東政策的調整和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第37頁。
[7] 王鴻剛:《新階段的中美戰(zhàn)略博弈與中國對美戰(zhàn)略》,《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3期,第8頁。
[8] 劉衛(wèi)東:《2016年的美國政治:民心求變,共識難尋》,載鄭秉文、黃平主編:《美國藍皮書(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頁。
[9] Howard J. Wiarda, “Where Does Europe End? The Politics of NATO and EU Enlargement,”, Vol.164, No.4, Spring 2002, p.178.
[10] David P. Calleo, “Transatlantic Folly: NATO vs. The EU,”, Vol.20, No.3, 2003,p.21.
[11] 鄭春榮、范一楊:《重塑歐美安全關系?——對歐洲“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的解析》,《歐洲研究》2018年第6期,第20頁。
[12] 俞景華:《歐盟軟實力:歷史的形成與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探索》2013年第5期,第65—66頁。
[13] 周琪:《歐美關系的裂痕及發(fā)展趨勢》,《歐洲研究》2018年第6期,第88頁。
[14] 劉霏:《冷戰(zhàn)后美國政府的歐洲一體化政策》,《學理論》2013年第27期,第38頁。
[15] Ronald Ingleh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66.
[16] Benjamin H. Friedman and Justin Logan, “Why Washington Doesn’t Debate Grand Strategy,”, Vol. 10, No.4, 2016, p. 17.
[17] 趙明昊:《特朗普執(zhí)政與中美關系的戰(zhàn)略轉型》,《美國研究》2018年第5期,第33頁。
[18] [美]羅伯特·D. 卡普蘭:《即將到來的地緣政治戰(zhàn)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1頁。
[19] 張一飛:《中國周邊海洋外交分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14—15頁。
[20] 王悠、陳定定:《中美經濟與戰(zhàn)略“脫鉤”的趨勢及影響》,《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8年第7期,第30頁。
[21] Lyubomir Monov, “NATO Under Pressure,”, Vol.12, No.1, 2019, p. 5.
[22] Robert Bialoskorski, Lukasz Kiczma, and Miroslaw Sulek,, Warsaw: Oficyna Wydawnicza ASPRA-JR, 2019, p.15.
[23] George A. Huaco, “On Ideology,”, Vol.14, No.4, 1971, pp.245-246.
[24] 趙懷普:《冷戰(zhàn)后歐美在東亞的戰(zhàn)略互動初探》,《歐洲研究》2014年第1期,第57頁。
[25] John M. Schuessler and Joshua R. Shifrinson, “The Shadow of Exit from NATO,”, Vol.13, No.3, 2019, pp.38-42.
[26] 張蓓、孫成昊:《特朗普執(zhí)政后美歐關系的變化》,《國際研究參考》2017年第5期,第44頁。
[27] 趙懷普:《冷戰(zhàn)后歐美在東亞的戰(zhàn)略互動初探》,第58頁。
[28] 《特朗普就北約防務與美歐貿易再向德國施壓》,中國網,2018年4月28日,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gd/10000166/20180428/32357986.html;《熱點前瞻:容克訪美能否緩解美歐貿易爭端》,新華網,2018年7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7/23/c_1123164302.htm;《特朗普施壓英國封殺華為》,大公網,2019年6月4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11/2019/0604/298768.html。
[29]侯海麗、倪峰:《美國“全政府-全社會”對華戰(zhàn)略探析》,《當代世界》2019年第7期,第63頁。
[30] 趙懷普:《“特朗普沖擊波”對美歐關系的影響》,第13頁。
[31] 劉國柱:《“銳實力”論與美國對華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轉變》,《美國研究》2019年第2期,第90頁。
[32] 劉作奎:《歐洲保護主義的興起及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6期,第66—68頁。
[33] 鄧曉芒:《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10頁。
[34] 董一凡:《當前歐洲民粹主義的主要特點及發(fā)展趨勢》,《當代世界》2018年第9期,第63—64頁。
[35] 賈文華:《從“單民”到“多民”的歐洲民主赤字之爭——合法性輸入與輸出的二維考察》,《歐洲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頁。
[36] 《美媒文章:誰將會成為美國在歐洲最好的朋友?》,《參考消息》網,2018年12月9日,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8/1209/2363859_2.shtml。
[37] 《美大使威逼德國排擠華為,德國拒絕:不需要美國來做指示》,環(huán)球網,2019年3月13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9-03/14533179.html。
[38] 《美國舉行中東部長級會議,地點選在了波蘭》,環(huán)球網,2019年1月12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9-01/14044156.html?agt=15438。
[39] 張一飛:《中國戰(zhàn)略文化與“鏡子思維”》,《當代亞太》2019年第2期,第18頁。
[40] 金玲:《跨大西洋關系:走向松散聯(lián)盟?》,《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4期,第36—37頁。
[41] 程衛(wèi)東:《中歐建立新型國際關系:認知與實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第21—23頁。
[42] 《外交部發(fā)言人:中國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難能可貴,望歐方珍惜》,新華網,2017年8月3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7-08/31/c_1121580574.htm。
[43] 俞正樑:《歐洲的困境及其對華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年第6期,第13—14頁。
[44] 葛漢文:《“拒絕衰落”與美國“要塞化”:特朗普的大戰(zhàn)略》,《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3期,第86—87頁。
[45] Shaun Narine, “US Domestic Politics and America’s Withdrawal from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Implications for Southeast Asia,”, Vol.40, No.1, 2018, p.51.
[46] 趙懷普、王振玲:《美歐應對中國崛起:理論、戰(zhàn)略和互動》,《國際展望》2014年第3期,第13頁。
[47] 《意大利經濟發(fā)展部副部長:中意‘一帶一路’合作為歐盟樹模板》,參考消息網,2019年3月23日,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90323/2375331.shtml?!兜聡賳T重申5G建設不會排除華為》,人民網,2019年5月17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517/c1002-31090728.html。
[48] 潘飛:《“印太戰(zhàn)略”考慮下的特朗普政府對臺政策》,《臺灣研究》2019年第4期,第56頁。
[49] David Brewster, “The Australia-India Framework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Another Step Towards an Indo-Pacific Security Partnership,”, Vol.11, No.1, 2015, p.47.
[50] 楊震、王森:《論美國“印太戰(zhàn)略”面臨的障礙與困境》,《國際觀察》2019年第3期,第45頁。
[51] [美]約瑟夫·奈:《美國世紀結束了嗎?》,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29—30頁。
[52] [美]馬克·萊文:《民主的假面:即將逝去的美國光環(huán)》,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18—19頁。
[53] 張東冬:《美國國家實力衰落與國際權力格局的變化》,《國際展望》2018年第2期,第47頁。
[54] Tinatin Aghniashvili, “Towards More Effective Cooperation? The Role of States in Shaping NATO-EU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Vol. 15, No.4, Fall 2016, p.67.
[55] Tinatin Aghniashvili, “Towards More Effective Cooperation? The Role of States in Shaping NATO-EU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p.69.
[56] 張?。骸睹蓝須W中互動:歐盟角色及其政治取向》,《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2期,第15頁。
[57] 張莉:《多樣的歐洲民粹主義及其對民主制度的影響》,《國際論壇》2019年第1期,第63—64頁。
[58] 胡波:《美國“印太戰(zhàn)略”趨勢與前景》,《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10期,第21頁。
[59] David P. Calleo, “Transatlantic Folly: NATO vs. The EU,”, Vol.20, No.3, 2003, pp.17-18.
[60] Ibid., p.20.
[61] “習近平成功訪問歐洲三國:中歐關系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年4月14日,http://ex.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904/t20190414_4864017_1.shtml。
[62] Ties Dams and Frans Paul van der Putten, “China’s Rise and Liberalism,” in, Netherlands: Clingendael Institute, 2015, p.13.
[63] 王競超:《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日本的考量與阻力》,《國際問題研究》2019年第3期,第93頁。
[64] 王輯思、徐輝:《中美危機行為比較分析》,載張沱生、史文主編:《對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機管理案例分析》,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
[65] 孫學峰、張希坤:《中美戰(zhàn)略選擇與中國周邊環(huán)境變化》,《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5期,第53頁。
[66]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紅旗出版社2017年版,第170頁。
張一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郵編:100720)
D871.22
A
1006-1568-(2020)02-0103-23
10.13851/j.cnki.gjzw.202002006
[責任編輯:樊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