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王芳 張世峰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于2016年9月正式發(fā)布。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既是教育行業(yè)對中國學生提出的總要求,也是中國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總目標。基于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理念,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方面,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另一方面,要融合學生的需求,組織相應的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那么,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日常英語課堂中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 從學案到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一) 根據(jù)教材,精心設計導學
教師精心設計導學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外研版五年級上冊Module3 Unit 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 的教學重點是“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以及英國日常食物的單詞用法?;诮滩?,筆者設計了一個小片段作為導學:先準備了一些自己食用食物的照片,在課堂開始之前呈現(xiàn),并介紹:“Yesterday I had lots of delicious food. I had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從單元主題直接入手,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對單元話題產(chǎn)生興趣。緊接著,介紹玲玲現(xiàn)在在英國,你覺得她會吃到哪些食物呢?她會喜歡嗎?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思考回顧以前學過的食物單詞并運用新句型表達,通過各種渠道架構相應的知識,以符合學生思維的方式,做到讀思結合,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二) 創(chuàng)設氛圍,活躍學生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曾經(jīng)說過:“學生只有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chǎn)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展示自己,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睂捤擅裰鞯恼n堂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場所,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從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在學習外研版四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1 I helped Mum.過程中,我們就What did you do at home? Did you help your Mum? 展開敘述,我們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了類似“家”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隨機抽取一個小組進行情境表演,然后讓另外幾個小組對他們做過的事情進行描述,以鞏固本單元的知識———What did you do? I did...句型。實踐證明,通過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能更好地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
二、 立足文本內容,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讀懂簡短英語小短文,聽懂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但是,實際的教學情況卻不盡人意。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單純地認識和理解單詞,不會進行文本聯(lián)系,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閱讀往往會一知半解,只關注到部分內容而忽略文本整體要傳達給我們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英語時,我們就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思維習慣,幫助其強化閱讀。比如在雙線英語課前,我通常會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快速瀏覽文章,如果學生遇到不是很理解的部分,可以借助書本上的圖片幫助理解。在繪本學習結束后,我會請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繪本中所呈現(xiàn)的故事,如果有不會英語表達的句子用動作繪畫等方式都可以。通過這樣的鍛煉,讓學生形成整體的英語閱讀思維能力,并形成用英語思維的閱讀習慣。
三、 巧妙設置疑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從心理上產(chǎn)生緊張感,進而激發(fā)其積極探索的興趣,并解決相關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被動地跟著教師走。現(xiàn)行教材中很多課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的語言材料設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比如在外研版二下Module 4 Unit 1 What are you doing? 一課中,玲玲與Amy在通話,卻總是聽到有雜音,在這里可以讓學生聽音頻猜測一下,這個“雜音(noise)”到底是什么?對于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能積極地舉手回答,課堂氛圍非?;钴S,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 實現(xiàn)有效融合,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腦運用表象進行思維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形成以及培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用各種各樣直觀的形象,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其接受豐富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從而獲得理性認識。
例如講授完 Colors 后,在對本單元的單詞進行回顧與鞏固時,筆者就通過“聽聽畫畫”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口頭給出 a red apple,a yellow flower,two black shoes,a green skirt 等詞組,讓學生根據(jù)聽到的內容用筆在本子上畫出相應顏色的物品,以激活他們的思維,并幫助他們將自己聽到的單詞通過思維進行轉化,用畫筆將判斷的結果呈現(xiàn)出來,將原本抽象的單詞以一種具象的物體呈現(xiàn)在本子上,從而很好地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五、 思維圖助梳理,培養(yǎng)思維邏輯性
思維圖(Thinking map)是一種能夠提高記憶效果的學習策略,對構建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思維網(wǎng)絡起到有效作用。包含八種類型,在這里介紹一下其中兩種思維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實例:
(一) 氣泡圖總結詞匯,促進知識網(wǎng)絡化
英語教材里同一個話題下的短語和單詞通常都沒有被歸到一起,比如顏色類單詞(red,black,green等),水果類(apple,banana,orange等),這種現(xiàn)象對于學生的記憶來說會造成無謂的困擾。但是只要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時能將思維圖好好利用起來,比如單詞歸類時的氣泡圖就能夠讓英語課堂變得更加有效,科學以及系統(tǒng)。
(二) 樹狀圖梳理課文,提高寫作邏輯性
小學英語課文中通常是結合某個話題介紹人物活動,怎樣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呢?這時候我們可以運用樹狀圖幫助學生對幾個和話題有關的目錄進行梳理,并通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集思廣益的形式來對教師的梳理內容進行填充,使自己的思維圖能夠得到拓展,這樣就能夠方便學生記憶。在學習五年級下冊I went there last year.一課的時候,由于生詞大多都與人物活動有關,我便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幾條主線Who,Where,When,What,How來提取信息,在梳理全文脈絡的過程中處理生詞,這樣學生能夠在整體情境中學習和感知生詞,并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學生們在根據(jù)思維圖中每個分支下的幾個單詞和短語來描述了人物活動的信息之后,通過自行在下面分組進行討論,還對描述人物的方向進行了擴充,并自行在其中填充單詞和短語,從而讓學生自己的思維圖得到了擴展。
思維是在具有良好語言能力的基礎上的高級素養(yǎng),與語言的學習密不可分,尤其是英語作為中國學生的第二語言,思維品質是伴隨著英語語言的學習不斷深化的,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揚課堂民主精神,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造。同時,教師應根據(jù)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布置學習任務,給學生提供積極發(fā)展的思維空間,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長期的教學中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邏輯清晰、敢于批判、勇于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