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銘揚
學校: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學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边@一首流傳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民謠,也曾經(jīng)是十八洞村的真實寫照。
五年前,我跟隨爸爸媽媽第一次來到十八洞。時值湘西雨季,山高林密,沿途是望不到邊的綠色,煙云繚繞中似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車到十八洞村的梨子寨時,眼前就是湘西地區(qū)典型的一個苗寨,黑瓦木屋順山勢連成一片,一條狹窄的青石板路在村間迂回曲折,走過一棟房子可以看到泥巴摻和牛糞糊成的竹子墻壁,走過一個院壩可以望見傾斜欲倒的豬圈,走完整個苗寨可以遇見戴苗帕的阿婆與穿對襟衣服的阿公引著三兩個小孩,卻遇不到幾個能講漢話的年輕人。
十八洞村這個偏僻、貧困、冷寂的苗寨引起外界關(guān)注,是因為一個人的到來——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
習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是“巧合”中的“必然”,因為他要求看到保存完好的民族村落,更要看到真正貧窮的村寨狀況。
十八洞確實是原始的民族村落,也是真正貧窮的一個苗寨。十八洞村那時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村民用水用電都成問題。全村225戶,939人,人均才0.8畝耕地,種點玉米僅夠自給自足,種點煙葉也不成氣候。200多人外出打工,寄回村的錢幾乎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對于“貧窮”的理解中帶著宿命感:“就是這樣了,還能怎么樣呢?”要不是早先修了一條毛坯路,習總書記來視察都進不了十八洞村。
習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時,看了路,看了房子,看了山上的樹,看了地里的菜,看了豬圈里的豬,看了糧倉的谷子,最后走到寨子最上面的施成富家前前后后仔細看了一圈,并在他家門口的平壩上與鄉(xiāng)民們開了一個多小時的座談會,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
外人去十八洞,走進的第一家必是村口石拔專家里。
石拔專家里堂屋也掛著一張她和老伴施齊文一起與習近平總書記坐在火塘邊的合影,因為她是習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走訪的第一家第一人——
習近平3日沿著狹窄山路輾轉(zhuǎn)來到花垣縣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盞節(jié)能燈是唯一“電器”。老人老伴石拔專問:“怎么稱呼您?”村主任說:“這是總書記?!绷暯轿兆±先说氖衷儐柲昙o,聽說老人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吃得飽嗎?”“有果樹嗎?”“養(yǎng)豬了嗎?”在施齊文家,習近平向兩位老人仔細了解生產(chǎn)生活情況。聽說養(yǎng)了豬,他問道:“自己吃還是賣了?”他走進兩位老人睡覺的小木房,揭開米倉蓋子察看,還走進豬圈看老人家里養(yǎng)的兩頭豬。
這是當年的新華社報道。石拔專也因此成為“網(wǎng)紅”,大家來十八洞都想看看這位被總書記稱為“大姐”的苗族大媽。
我到十八洞也見到了石拔專,我叫她阿婆,快七十歲了,頭裹黑帕頭、穿一件綠色繡花苗裝,干干凈凈、清清爽爽,顯得利落得很。據(jù)說石阿婆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只是美麗并沒有給出身貧窮的石阿婆帶來一生的幸福生活,她沒有進過一天學堂,沒有讀過一天書,不認識一個字,不會說一句漢語,除了趕鄉(xiāng)場,連縣城也沒有去過。她十幾歲嫁給同樣貧窮的施齊文,生了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都嫁到外面,都生了幾個孩子,都窮得只能勉強顧及自己一家子,石阿婆老兩口年近八十歲還在靠自己種的田過日子。村里來了扶貧工作隊,對石大媽家進行了精準扶貧,幫助兩個老人種上一畝多黃桃和冬桃。
去年冬天的一個周末,我再次跟隨媽媽來到十八洞村,突然看到石阿婆一臉悲凄,來了游客合影也沒有笑臉。后來,得知施齊文老人前不久因病去世,如今家里只有她一個人了。再回頭看,頓時感覺她是多么孤獨又多么悲苦。冬去春來,媽媽說石阿婆家里已經(jīng)成了十八洞的一個小書店,堂屋兩邊各有一個玻璃書柜,專賣沈從文的《邊城》和彭學明的《娘》,被圍在人群中的石大媽也終是露出久違的笑容。原來,扶貧工作隊擔心石阿婆一個人孤苦無依,特地給石阿婆的小女兒做思想工作,請她把一家的戶口從保靖遷回十八洞,以照顧石阿婆。又考慮到游客都要去石阿婆家看看,就幫助她在家開了一個經(jīng)銷店,賣糖果飲料、花生板栗等,同時代銷湘西文學經(jīng)典作品,兩本書已經(jīng)對外銷售一萬多冊。加上石阿婆享受的國家低保、民政救助、養(yǎng)老金及耕地補貼、退耕還林等補貼,石阿婆也脫貧了!
后來,有企業(yè)家資助石阿婆乘坐高鐵,游歷了長沙和北京,參觀了天安門和中央民族大學,又去了中南海,石阿婆將自己做的臘肉交給了警衛(wèi),希望能將臘肉送到習總書記手里。石阿婆從骨子里把習總書記當作自己家人、當作自己最親的人了。
短短幾年時間,十八洞的苗寨變美了,十八洞的青年脫單了,十八洞的老人幸福了,十八洞的村民富裕了。
國慶假期,我第三次去十八洞,那里已經(jīng)成為旅游休閑勝地。正是秋天,依然是滿眼綠色和青翠,滿眼的山花在一片碧綠和蒼翠中搖曳起伏,燦爛綻放。一丘丘稻田,成熟的稻谷鋪開一片金黃,一框一框的,一幅一幅的,一層一層的,像畫家筆下的寫意。山風吹過,稻浪翻滾。板栗、獼猴桃也一坡坡、一山山地掛著,像秋天的詩句,吊著,肩靠肩,頭挨頭,臉貼臉,有的是字,有的是詞,有的是標點符號,韻腳和旋律,都迤邐柔美,詩中有畫。
我這次沒有見到石阿婆。媽媽卻不知道從哪里得來一張《湖南日報》,上面竟然專版刊發(fā)了《十八洞的十九張笑臉》,十九張笑臉都是幸福的,就像甜蜜的春風,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和心里,變成花朵,次第盛開。媽媽指著第一張笑臉說:“看,這是石拔專大娘,她身體仍然很硬朗,在家養(yǎng)豬、賣點自己種的花生、接待游客,家里還成了村里的小書店,一年銷售一萬多冊《邊城》和《娘》,看她笑得多開心啊!”我卻注意到第十九笑臉,那是一個與我同齡的中學生,坐在木房子前,圓圓臉,長發(fā)齊肩,細看文字她原來是石拔專阿婆的外孫女龍明環(huán),在吉首一中讀高中,一到周末就放學回來幫外婆做家務,她孝順、懂事、有志氣。她從來沒有與同學們說自己的外婆,要“憑自己的努力獲得大家認可”,她的理想也實在:“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以后為村里的發(fā)展做貢獻”。
媽媽笑了,我也笑了,因為我也懂得17歲龍明環(huán)的笑臉是十八洞村更遠的未來和希望。
點評:“十八洞村”是一個必將載入歷史的地名,我國以精準扶貧為特征的脫貧攻堅新階段從這里出發(fā)。作者以自己個人的三次游歷見聞串聯(lián)十八洞村的發(fā)展變化歷程,中間穿插新華社的報道、母親的解說,使得文章內(nèi)容更豐滿,敘述更流暢。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人民生活、民族命運的關(guān)注,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shù)那嗌倌晔俏覀儑椅磥淼南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