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船洋
【適用話題】:時間管理、目標具體化、自律等。
什么是“三只青蛙”?它指的是我們每天(周、月、年)最重要的三件事。這是美國作家博恩?凱西做的一個類比,首次出現(xiàn)在他的時間管理著作《吃掉那只青蛙》當中。
書中曾提到過帕累托原則,也就是常說的二八原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shù),卻是次要的。
于常人而言,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就可以起到80%的效果,完成它們就意味著每天的工作基本完成。所以,當你選擇每天優(yōu)先吃掉“三只青蛙”,便可以避免把精力、時間浪費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不過,大多數(shù)人對“三只青蛙”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要列三件事上面,如以下三位小伙伴的“三只青蛙”清單。
小A 的今日三件事:吃飯、喝水、睡覺。這樣自欺欺人式地實踐“三只青蛙”純屬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小B 的今日三件事:閱讀、鍛煉身體、上課。小B 的“三只青蛙”明顯比小A要正式得多,也多了一層思考。小C 的今日三件事:閱讀圖書《XXX》50 頁、鍛煉身體(跑步五千米)、整理房間(衣櫥)。比起小B 的計劃,小C 的計劃明顯更詳細,也正因為目標具體,小C 執(zhí)行起來會更順暢、更高效。
所以,挑選、制定“三只青蛙”任務的第一步就是要注意做到目標具體化、可量化。
總之,想要更清晰地朝目標前進,更有效率地利用好每一天,就需要把功夫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