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昕秋
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生日到了。清晨醒來,我打開微信,寫上一段溫馨的祝福話語,貼上幾幅溫暖的圖片,瞬間,這幸福便降臨在兒子的心中。
每到這時,我都會想起40多年前我的知青歲月。那時,每逢生日到來,我都會收到父母送的生日禮物—— 一封厚厚的家書。
20世紀(jì)70 年代初,我中學(xué)畢業(yè)后到農(nóng)村插隊落戶,成為一名知青。在青年點(diǎn)里,我是很讓人羨慕的,因?yàn)槲医?jīng)常能收到父母的來信。從信封的字體上,我能辨認(rèn)出信是爸爸寫的還是媽媽寫的。爸爸的字像他的人一樣,規(guī)整利落,一目了然;媽媽的字也同她的性格如出一轍,剛毅包容,瀟灑大方。爸爸信中的內(nèi)容多是給我講人生的道理,講如何面對社會、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而媽媽的信則更多地告訴我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識,囑咐我要多注意身體。
最珍貴的是每到生日時父母的來信,因?yàn)檫@封信要比平時的信寫得長,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里面不僅有他們對我的諄諄教誨和鼓勵,更有姐弟們寫的一些家庭趣事。每當(dāng)接到這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時,我都要在晚飯后換上干凈的衣服,揣著信獨(dú)自來到村邊。我坐在田埂上,呼吸著稻穗的芳香,伴著稻田里的蛙鳴,就著手電筒微弱的亮光,模仿著爸爸媽媽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讀著來信,就好像在家中吃著媽媽做的美味,在他們身邊過生日一樣。我用這種方式來尋找那種女兒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感覺,更體會著父母對我的思念。
農(nóng)村生活的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都沒讓我這個十幾歲的城市女孩兒掉過眼淚,可父母信中那一聲聲女兒的呼喚,卻常常讓我淚流滿面。雖然他們在信中極力掩飾對我的掛念,但透過字里行間,我看到了父母那和藹可親的面容,更感覺到了他們對我的不舍和牽掛。晚風(fēng)徐徐,吹干了我臉上的淚珠。我知道,即使我走得再遠(yuǎn),也走不出父母的視線,走不出他們對女兒牽掛的心。我向著家的方向,對著柔柔的月光,輕輕地告訴父母,女兒已經(jīng)長大了,懂得了許多道理,學(xué)會了獨(dú)立生活,變得更加堅強(qiáng)。我深信,灑滿大地的月光會把我的回答帶到父母的身旁,他們一定會聽到女兒的問候,一定會感覺到女兒對他們的思念。
多年前,我也成為母親。父母在世時,雖然都已是八十多歲高齡,可是每到過生日這天,我依然能收到他們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那便是清晨起床后接到的第一個電話:“女兒,爸爸媽媽祝你生日快樂!下班后到家里來,媽媽給你做長壽面。”于是,一整天我都像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無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