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木蘭》上映之后,一直備受爭議。很多人都覺得,這部電影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花木蘭的故事解讀未免太過奇葩,說白了,就是編劇給人的感覺,就是完全不懂中國歷史,這完全就是一個披著中國元素外衣的好萊塢故事。
不過在花木蘭的差評背后,實際上暴露出的問題,就是西方視角中的中國文化,似乎和我們理解的“很不一樣”,那么西方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到底是什么樣的?西方思維里面的中國文化又是什么樣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一下。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里我們首先得界定一個范圍,我們傳統(tǒng)的東亞文化圈,包括的國家有日本朝鮮越南以及我國。這些國家的文化理解是大致相近或者相同的,所以在解讀上實際并不存在多大的差異,日本的很多漢學家在分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方面甚至比我國的學者更加精深。
但是在西方的視角里面這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相當?shù)膹碗s,既包括了我們古代的各類文學和藝術作品,還有我國古代的各種“哲學與宗教”。在西方的解讀里面,他們很容易就套用西方常見的概念進行理解,其實這是人類的本能,畢竟類比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的方式,比如我國學者也經(jīng)常用我國的“戰(zhàn)國時代”來類比當今的世界格局一樣。實際上,西方學者用西方的概念來對我國文化進行類比的時候,也很容易就進入所謂的“西方思維”,進而讓我們產生一種不知道這幫人在說什么的感覺。
比如說西方學者解讀我國的西游記的時候,就有很多和我們不一樣的見解。西方翻譯西游記的亞瑟韋利表示:西游記中的唐三藏代表普通人,孫悟空代表天才,沙僧代表誠意,而且在西方人的翻譯里面,西游記不叫西游記,而叫做《猴》,完全突出了以孫悟空為主體。
其實這就和西方盛行的個人英雄主義思維有很大關系,孫悟空的“天才”,充滿了超級英雄的感覺,至今還有不少西方學者在如何看待西游記這一問題上與他相同。所以當你好萊塢拍攝《功夫之王》的時候,就完全把孫悟空當做故事主體,唐僧等一概沒出現(xiàn),原因就是如此。
我國學者對于西游記的研究,普遍關注的有其強大的藝術性,還有強大的內涵,一般解讀都是西游記突出了不畏艱險,努力拼搏,對抗強權的精神。所以我國拍攝的西游記電視劇,也是著重突出了師徒四人的努力,孫悟空的各種機智應變,對于整個西游記的解讀來說,一般我國人的側重點是團隊合作和集體主義。
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西游記就是一個由孫悟空主導的行動,說白了,個人能力是大于團隊合作的,而且西方人更加關注西游記背后的象征意義。比如亞瑟韋利就認為,西游記里面的玉皇大帝和眾神就是影射現(xiàn)實世界的封建秩序,當然我們也有不少人是這么認為的,但是和我們普遍認為的孫悟空最終走上正道——取經(jīng)之路不同,他認為孫悟空是屈服了,頗有些與網(wǎng)絡小說《悟空傳》相似之處。
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始終都是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很多中國文化的精髓都被西方理解不了。比如翻譯水滸傳的時候,很多詩詞都被放棄了,因為中國的古代詩詞一旦變成符號化的英語,那就徹底變味了。
花木蘭之所以在西方的知名度反而比紅樓夢等還高,主要就是花木蘭的原詩比較簡單,西方人好理解。復雜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翻譯完了就索然無味,而且還可能產生很多詭異的理解,比如托爾斯泰就錯誤的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拯救人類的良方,他覺得道家宣傳的無為和自然的概念基本上和非暴力不抵抗一個意思,所以當他聽說中國在努力發(fā)展現(xiàn)代化對抗列強入侵的時候反而給予了負面評價,認為中國人就應該以無為來對抗。
這類錯誤理解在伏爾泰的身上也相當明顯,由于翻譯的誤差,伏爾泰眼中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先進的國家,他只看到了科舉制度的優(yōu)秀一面,但是完全不了解科舉制度本身的問題,僵化的八股文對于科技的抑制,對于知識分子思維的禁錮基本上是充耳不聞。
相似的還有黑格爾,他對于中國的歷史曾經(jīng)下這樣的判斷:中國沒有歷史,中國歷史就是朝代循環(huán)。但是作為辯證法的發(fā)現(xiàn)者,黑格爾實際上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里面有沒有包含歷史的進步性思考,實際上中國古代雖然發(fā)展緩慢,但是歷朝歷代相比前朝都是處于進步狀態(tài)之中,朝代之間的生產力發(fā)展和國力發(fā)展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上他們的各類偏見與詭異的思維,都暴露出整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根本障礙,也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用西方的思維去類推東方文化和用東方文化去類推西方的概念,都是很容易進入誤區(qū)的,當年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就讓西方觀眾大呼不解,這篇作品的內容雖然出自雷雨但是實際上很刻意的去靠近海姆雷特的故事,然而西方觀眾眼中的歐洲宮廷與中國古代的宮廷完全就不是一個概念,他們無法理解人物關系和劇情發(fā)展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在西方歷史之中,他們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tǒng)的王朝,沒有我國古代那樣態(tài)度鮮明的集權觀念,從中世紀的騎士傳說,到現(xiàn)代的超級英雄,實際上西方文化都是以個人英雄主義為核心的,東方的集體主義文化講究要以集體利益為主,即便個人有成就也不能脫離集體,但是西方是要突出個人,這就讓我們看到的花木蘭電影中似乎只有花木蘭智商在線,到處開掛。其他人簡直是智商欠費,尤其是皇帝,各種迷惑行為讓人無語,但是只要我們看到西方文化的關注點,就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
在西方視角中我國的傳統(tǒng)故事,水滸傳是宋江的個人秀,西游記是孫悟空的個人秀,所以西方眼中三國演義才是最經(jīng)典的作品,因為三國演義之中近妖的諸葛亮和仁義無雙的劉備,是最符合西方思維的。
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順其自然的西方視角,當然,很多西方漢學家對于中國文化都研究了數(shù)十年,甚至很多人的漢語說得比一般國人要好得多,但是他們的思維始終無法融入我國的古代文化之中,這就像我國很多人盡管在西方生活多年,也還是住在唐人街是一個道理,說到底,中國人的故事,還得是中國人來講,才最有味道。(來源:鳳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