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無塵塔是福建仙游鳳山九座寺的一座古塔,位于寺西約200米處,古樸典雅而又雍容大氣,帶著不可言說的禪意,給此間的山水帶來幾分靜穆之氣,讓人儼然沉浸在一葉一菩提的清涼境里,仿若將時光凝固在久遠的唐宋。
一
去年夏天,我們一行人前往位于仙游西陲的西苑鄉(xiāng),探訪鳳山九座寺及無塵塔。
上午9時許,我們抵達鳳頂村時,這座千年古剎及周邊的村落仍浸潤在淡夏的氤氳氣中,一派寧靜閑適的田園風(fēng)光。寺后的鳳冠山雙峰峭立,狀似長鋒筆錐,拔地峭起,巍然聳立,凡人來此,自然肅然起敬,望峰息心,果然是一塊無上清涼的佳境。一下車,先去瞻仰無塵塔。有“閩中第一古物”美譽的無塵塔,是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雖歷經(jīng)滄桑,仍清新出塵。任何一個人,看到無塵塔的第一眼時,都會被震撼的。它是如此清新脫俗,有著形而上的美感,精美絕倫,無與倫比,讓人驚嘆它的精致典雅,讓人自慚形穢于無塵塔的纖塵不染,誠惶誠恐于它的典雅而厚重,沉醉于它的靈動,戰(zhàn)栗于它的肅穆,癡迷于它的圣潔悠揚。
二
鳳山無塵塔由正覺禪師肇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為該寺歷代寺僧圓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無塵塔原為木質(zhì)空心結(jié)構(gòu),宋紹興丙寅年被匪寇所焚毀,宋乾道丙戌年伐石重建,石質(zhì)空心結(jié)構(gòu),是福建省現(xiàn)存的最早石塔之一。
修繕后的無塵塔煥然一新,即便掩映在茂林修竹間,依舊身姿倜儻,禪意幽生,看得出它的非同凡響。無塵塔高15.56米,為八角三層仿木樓閣式空心石塔,底層外徑6.45米,塔尖為八角攢尖式蓮花葫蘆形覆缽,飾以仰蓮浮雕圖案。整體建筑風(fēng)格呈唐代遺規(guī)。
塔身矗立在呈八角八面形的月臺上,月臺即塔基,形制與宋以后迥然不同,立面雕刻著蓮花舒瓣及波浪圖案,南面臺階中間開祭臺石。整體上看,無塵塔的紋飾有節(jié)制而不顯冗多,呈清新素雅的唐風(fēng),顯得雍容大氣。底層下部八面為覆刻奔龍舞獅等浮雕圖案的蓮瓣石雕須彌座,設(shè)南北開門,東西設(shè)窗。東南與西南兩面的護門衛(wèi)士浮雕,飽經(jīng)歲月風(fēng)雨的洗禮,線條有些模糊了,仍可捕捉到衛(wèi)士的精氣神。衛(wèi)士佩戴頭盔,身披鎧甲,皆持劍肅立,神情肅穆,守護著佛塔,讓各路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我們在月臺上繞著塔身轉(zhuǎn)了一圈又一圈,贊嘆著所見的一切,所有的細節(jié)都無可挑剔,不由得讓人感慨在晚唐那個風(fēng)雨如晦的年代里,人們的審美情趣是如此雅致,在無塵塔前,現(xiàn)代人只能自慚形穢。
進入塔內(nèi),從底層至塔頂為全通透結(jié)構(gòu),塔內(nèi)壁有螺旋式石砌踏道盤旋直達頂層,頂部用四層花崗石疊澀出挑并形成塔內(nèi)頂部的藻井。塔外綠影婆娑,塔內(nèi)光線就顯得幽微,讓不遠而來的我們安靜了下來。站在底層往塔頂上望,經(jīng)切割打磨后的石塊整齊地壘砌著,條石間以白灰勾縫,嚴(yán)絲合縫,層層疊疊地往上收縮,有直抵蒼穹、歸于沉寂之感。
塔的二、三兩層設(shè)平座勾欄,供人憑眺。手腳并用地爬上二層,站在勾欄邊,看著遠近的風(fēng)光,村落靜謐,叢山綠樹,一塊塊稻田菜畦,澤氣潤沛,不由得大口大口地呼吸,五臟六腑像是都被洗過了一般。塔身各層均有八角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為三層疊澀,上繞欄桿,線條生動,氣韻流暢,祥光四溢,令人安泰。二、三兩層四面開門,各層轉(zhuǎn)角倚柱均呈瓜楞形,柱頂端有明顯卷殺,瓜楞柱櫨斗上用雙抄雙下昂,并在下昂左右各施斜昂共承檐下兩層疊澀出檐。這些部件形制古樸,結(jié)構(gòu)巧妙,保留有許多早期建筑的手法,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實物依據(jù)。對于這些,我看不懂門道,只覺得這是我看過的最臻于至美的構(gòu)件,古樸、簡潔、大氣,皆有禪意,似乎突然間也懂得了何為精致、何為天工……
我們在無塵塔內(nèi)外流連。臺階上的苔蘚、外墻的雨漬、內(nèi)壁的煙熏火燎……仍歷歷在目,這些歲月的包漿,好像讓我穿越千年,回到它初肇創(chuàng)建的年代,堪輿、規(guī)劃、營建、落成、開光……無塵塔美輪美奐,簇新光潔,每一塊琢磨過的石頭都超凡入圣,喚醒這片剛剛開化的土地。時光流逝,九座寺開山祖師的舍利子恭放在地宮里,歷代高僧在此涅槃。追根溯源,稍后的南山廣化寺雙塔、泉州開元寺雙塔、莆田東巖山報恩塔都有它的影子……
毫無疑問,昔時九座寺的僧人是懷著對天地的敬畏之心,精雕細琢著這座塔,使之精美絕倫,仿佛每一個構(gòu)件都回響著歲月河流那幽遠、緩慢、莊嚴(yán)的神諭,讓凡人醍醐灌頂,讓塵心纖塵不染。
三
我一直認為無塵塔是鳳山最瑰麗的地標(biāo)式意象,于逶邐的蒼黛群山中演繹著攝人心魂的崢嶸氣象,而放在九座寺由盛而衰的背景上,又有一種缺憾美。昔時的繁盛如能完整地保存下來,該有多好啊!我也無法從建筑學(xué)或美學(xué)的角度來闡述無塵塔的至臻至美,古塔能保存千年近乎完好,已是彌足珍貴。
鳳冠山下,一切仿佛都被時間清洗了一遍。除無塵塔外,九座寺幾番興替,現(xiàn)僅余三殿,十尚不足一。由于缺乏確切的物證,人們在瞻仰這座至臻至美的無塵塔的同時,不禁又有疑問浮上心頭,與之相匹配的昔時九座太平禪院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鳳山是一處清涼境,“天清泠而無霞,野曠朗而無塵”,清虛澄澈、風(fēng)光旖旎的山水,如佛國凈土一般,仍保留著古時閩中大地的氣息。在鳳山氤氳著淡靄、縹緲如仙境的山水間,至今保留著一個夢幻般的“鳳嶺梵影”記憶,那是一座輝煌燦爛的太平禪院,九座相連,鱗次櫛比,寶剎莊嚴(yán),氣派恢宏……
九座寺坐落在鳳頂村鳳冠山下,鳳冠山即九座山主峰?!断捎慰h志》曰:九座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為郡邑諸山之祖,《泉南錄》云‘重巒疊嶂中巍然高聳者凡九,舊經(jīng)謂‘八峰環(huán)繞一峰,勢若騰翥,又名鳳山,唐咸通六年智廣創(chuàng)寺于此。乾符中賜額‘太平院,蔡襄書?!本抛率情}中許多禪林的開山祖庭,屬禪宗一脈。在鼎盛時期,九座寺計有山門、天王殿、羅漢堂、大雄寶殿、大士堂、藏經(jīng)閣、鐘樓、鼓樓、祖堂、法堂以及其他叢林所罕有的廳與浴院等20多座建筑群,有500多個寺僧,寺院合九座,故稱九座寺,傳承臨濟宗。時至今日,寺院周邊的稻田里還有唐代石砌圍墻和底基,可見當(dāng)時占地之廣,規(guī)模之盛。
九座寺的創(chuàng)建者正覺禪師,是古時閩中禪林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鳳山投射出一束閃耀閩中大地的佛光。據(jù)《仙游縣志》記載,禪師俗家姓陳,仙游度尾留坡人,19歲出家,20歲剃度,因仰慕少林寺文武同修,于唐開成二年(837)由福州北上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持戒法。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為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南朝梁普通年間,達摩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坐禪得道,為禪宗初祖。慧可得達摩所傳心印,為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五祖弘忍住蘄州黃梅山,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惠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等。
正覺在少林寺11年,參悟禪機,精修武功。唐大中二年(848)離開少林寺,經(jīng)鄂州參謁鹽官禪師,從修數(shù)年。大中六年(852)回鄉(xiāng),先在古詳寺為禪,后在度尾東峰建東山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易世堂重抄本《開科禪師語錄》記載,正覺“至咸通六年乙酉,乃卜勝九座山,開山九座山太平禪院,承南祖黃檗嵩山戒法……廣傳臨濟正宗,門葉繁榮,五百余眾,有南少林之譽?!迸R濟宗為禪宗南宗五個流派之一,源于六祖惠能的南宗,從惠能,歷南岳、馬祖、百丈、黃檗,直至臨濟義玄,于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后世稱臨濟宗。
現(xiàn)有資料明白無誤地佐證正覺禪師肇建的九座寺源自禪宗南宗一脈的臨濟宗。自晚唐五代十國起,九座寺便是閩中最大的禪林寶剎,承自禪宗正源一脈,亦是南少林發(fā)源地,南山廣化寺亦是九座寺分支出來的,奉九座寺為祖庭。
九座寺歷史上幾興幾衰,屢經(jīng)修復(fù),又屢遭焚毀。宋嘉祐三年(1058),寺院著火,后重建,元至元間又毀于火,至正十一年(1351)復(fù)建,明永樂十五年(1417)又重建,嘉靖元年(1522)毀于火,萬歷十六年(1588)重建,歷60多年后荒廢,從此那九座相連的太平禪院便被如煙聚散的歲月隱匿起來,成為一段璀璨的“鳳嶺梵影”記憶,附麗于無塵塔,與塔一齊不朽……
四
對于九座寺,人們往往忽視它所蘊藏的人文價值,低估它在閩中禪林的地位。無塵塔的存在顯得彌足珍貴,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九座寺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鐵證。無塵塔之于九座寺,其意義猶如后母戊鼎之于安陽殷墟、佛指舍利之于法門寺、吳哥窟之于古高棉王國。如若沒有無塵塔,九座寺曾經(jīng)的恢宏僅僅只是一個傳言,人們只是將信將疑。
宋崇寧年間,朝廷賜名九座寺佛塔曰“無塵”。塵,凡塵,紅塵,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wù)。無塵,不著塵埃意,表超凡脫俗也。作為九座寺附著物的“無塵”塔,不單是論證九座寺是否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重要佐證,而且讓我們在揣摩“無塵”兩個字時,循著禪宗六祖惠能那一首有名的偈歌,亦可輕而易舉地斷定九座寺從肇建之始便秉承著禪宗南宗一脈的源流,是禪宗正源在閩中大地的濫觴。
五
無塵塔掩映在四周蓊郁的樹林里,在婆娑的綠影里,散發(fā)著一股祥和而又神秘的瑞氣,自有一份寶剎莊嚴(yán)的古意,帶著威嚴(yán),又有些清涼,讓人敬畏,也讓人震撼。
人們至今困惑著,這么一個近似荒野的地方,在1000多年前,何以支撐這么大的一座寺院,何以在此地興起閩中禪宗的源流,又何以在清代引領(lǐng)著天地會的運作?隔著上百年上千年,閩地禪宗的漸次傳承及清代后期由天地會在南方掀起的風(fēng)云際會,似乎有一條時隱時現(xiàn)的脈絡(luò),回溯其源頭,終究要回到鳳冠山下的九座寺。在那里,禪宗的“明心見性”仍在,“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的菩提偈還在唱頌,一如鳳冠山下,林木蓊郁、靜默無語的無塵塔依然巋然不動,纖塵不染。
鳳冠山下,游人寥寥,無塵塔像隱者那般棲居在蔥郁盎然、芊芊郁郁的山林中,不沾一絲人間煙火氣,靜靜地對著田園里的“鳳嶺梵影”遺址,似已看穿世間一切的分界,使時空再次交錯在一起,有無相生,讓不遠而來的我們拾掇起一片吉光片羽,對著曾經(jīng)是莊嚴(yán)國土的田園,心漸漸安靜了下來……
責(zé)任編輯楊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