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凡
傾聽是幼兒接觸外部環(huán)境、獲取信息、感知和理解他人語言及經(jīng)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幼兒基本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大多數(shù)幼兒都樂于表述,卻不善于傾聽,且幼兒的情緒反復性比較強,要培養(yǎng)他們的傾聽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繪本是用圖畫來講述故事的一種特殊閱讀文本,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艷、活潑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容易被幼兒接受。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對繪本的喜愛,通過繪本閱讀,引起幼兒的關注,從而提高幼兒的傾聽能力。
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興趣
教師要精心篩選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情節(jié)有趣、語言淺顯易懂的繪本作品作為欣賞教材,激發(fā)幼兒傾聽的積極性。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簡短、有趣、容易記憶的兒歌或故事,如《小老鼠打電話》《小公主的水果》等;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形象生動、篇幅稍長、有一定表演性的作品,如《小白兔過橋》《小貓釣魚》等;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故事情節(jié)曲折、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作品,如《蘑菇傘》《淘氣的樂樂》《金雞冠的公雞》等。同時,教師要結合繪本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音樂或圖畫,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文學作品的意境,營造豐富的傾聽氛圍,讓幼兒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境中,在無形中培養(yǎng)他們傾聽的習慣。如在學習《淘氣的樂樂》時,教師可以配上節(jié)奏歡快、跳躍的鋼琴曲;在欣賞故事《小白兔過橋》時,教師可以一邊朗誦,一邊利用投影播放圖畫,通過色彩鮮艷、構思巧妙的圖畫,幫助幼兒用眼睛和耳朵一起感受故事意境。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繪本對幼兒有著比較強烈的吸引力,繪本閱讀有助于引導幼兒吸收繪本中的知識點和內(nèi)容,形成比較有效的傾聽習慣和認知模式。
提升幼兒傾聽的成效
讓幼兒能夠傾聽、善于傾聽,不僅需要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還需要以活動、競賽等形式檢驗幼兒傾聽的成效,推動幼兒主動地去傾聽。一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討論教材、發(fā)表看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這種方式能更好地引導幼兒積極互動,增強幼兒傾聽的持續(xù)性。比如在講述《我最喜歡的書》活動中,幼兒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一名幼兒說完后,教師隨機抽取一位同組的幼兒,看看誰記得最多、記得最準,最后獎勵給表現(xiàn)最好的幼兒一朵小紅花。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不僅要自己講述,還要仔細聽別人講的內(nèi)容。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能夠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游戲互動等方式,提高幼兒傾聽的準確性。如聽說活動“改錯”,教師可以扮演“糊涂王”帶幼兒搭火車進入教室,中途要求幼兒跟著“糊涂王”模仿小動物:我是一只小魚,飛呀飛呀飛(一邊念兒歌一邊讓幼兒做小魚飛的動作);我是一只小貓,咩呀咩呀咩(一邊念兒歌一邊讓幼兒學小貓叫“咩咩咩”)等,幼兒在感到好笑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有什么地方說錯了嗎?誰來改正?認真傾聽的幼兒會回答:“老師,魚不會飛啊,貓也不是咩咩叫”。再如播放《動物世界》動畫片時,教師先讓幼兒猜聽到的聲音是什么動物發(fā)出的,再讓幼兒欣賞畫面,看猜測的是否正確,最后比一比誰猜對的最多。幼兒對這種比賽性質(zhì)的游戲活動樂此不疲,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幼兒傾聽的準確性。
實現(xiàn)幼兒傾聽的目的
傾聽的目的是獲取信息、得到知識。幼兒對教材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時無法理解作品中語言的含義,這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直接給出答案,需要提供給幼兒充分傾聽、自主思考、深入探究的機會。如在欣賞詩歌《小樹葉》時,教師讓幼兒反復傾聽,給予幼兒消化的時間,然后再借助探索性和啟發(fā)性的提問,如“假如讓你聽著這首詩歌畫一幅美麗的圖畫,你會畫什么”“這首詩歌里的我是誰”“這片小樹葉長在哪里”等,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最后再啟發(fā)幼兒圍繞詩歌提出不懂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思考、想象、理解,讓幼兒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同時,教師要著力培養(yǎng)幼兒在傾聽教材之后,能夠?qū)A聽內(nèi)容進行欣賞、理解、判斷、創(chuàng)新等處理的能力。幼兒通過傾聽得到自己理解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往往是獨特的,與教師的預設和其他幼兒的理解都不同。通過品評表達活動,能夠讓幼兒在互相傾聽品評的過程中學會認真思考,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從傾聽中聽懂作品、理解作品,真正達成能傾聽、會理解、敢表達的目的。
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巧用繪本、善用教材、活用教學手段,充分提升幼兒傾聽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好習慣,提高幼兒傾聽的能力,讓幼兒真正地學會傾聽,在傾聽中認識這個世界。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世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