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第一天長云蔽日,舞者登臺,陽光忽然從云縫中射下,在舞臺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風勁吹,舞者裙擺鼓蕩,獵獵飛揚;第三天晴空萬里,遠山重現(xiàn),稻浪起伏。
這是云門舞集在臺灣池上村連續(xù)表演三天《松煙》時的場景。這三天里,池上村村民集體放假,專門欣賞云門舞集的演出。游客們要在第一天的“鄉(xiāng)親場”之后,才可以入場。
臺灣臺東縣池上村在十幾年前,也曾面臨鄉(xiāng)村的普遍困境。它地處臺東偏遠山區(qū),鮮少觀光客涉足;土地被規(guī)劃為農(nóng)業(yè)用地,無法發(fā)展工商業(yè);八千多戶籍人口,一半離鄉(xiāng)在大城市求學謀生,留守的孩子不乏早戀、輟學者,老人往往空巢獨居。
直到藝術家們來了之后。
2009年,池上村與臺灣好基金會合作,創(chuàng)辦池上秋收節(jié),接連迎來云門舞集、優(yōu)人神鼓、張惠妹、伍伯。后來,池上村又建起音樂館,舊谷倉改造成美術館,蔣勛等名家駐村生活。明星金城武來鄉(xiāng)間公路拍攝廣告,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因此暴紅。此后,文藝界人士、作家、歌手、公益機構負責人、旅游家不斷在池上村進出。
如今的池上村成了最文藝的鄉(xiāng)村,蔣勛寫《池上日記》,贊嘆他用6年時間找到了“心的棲止木”,游客們到臺灣也必去池上村休憩片刻為快。
青色的山巒、金色的稻田、清澈的池塘、古舊的民舍、彎曲的長巷……
這里是石山下村,位于南京溧水晶橋鎮(zhèn)。石山下村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擁有諸多歷史、人文景觀。村中生長著的一棵有500多年樹齡的金桂,是南京市已知樹齡最長的桂花樹,還有一棵300多年樹齡的銀桂,金秋季節(jié),香動全村。
2012年前,石山下村還屬于貧困村。2015年前,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謀生,有的甚至全家在外,逢年過節(jié)才回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全村房屋空置率達到20%。
2014年,石山下村作為溧水區(qū)重點打造的鄉(xiāng)村旅游點之一,邀請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改造。2015年10月1日石山下村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被評為五星級鄉(xiāng)村旅游區(qū),2019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穿過麥田間小道,一棟鋼架結構的玻璃房映入眼簾。這是過去荒棄的碾米坊,長滿雜草,墻壁破爛不堪。2015年,當?shù)匮埮_灣設計師吳思讓設計改造,將這里變成了碾坊工作室。碾坊工作室保留了原有的外墻建筑,使用玻璃房材質,使破屋老房充滿藝術感,既保持了原來的鄉(xiāng)土風貌,又提升了村莊品質,吸引不少年輕的創(chuàng)客入駐。吳思讓在石山下村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并沒有離開,而是成為了村里的一名創(chuàng)客。沿著村子走一圈,很多空置的民居都被改造成充滿藝術感的創(chuàng)客空間。
石山下99號——“未見山”鄉(xiāng)居酒店已成為村里的地標,由溧水文旅集團與南京青果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推開兩扇老木門,泥墻、石磚、木梁,一一映入眼簾。進入酒店內院,客房和茶亭、餐廳等錯落有致地穿插在灌木叢里,曲徑通幽,不同個性的老宅門上冠有不同的名字:裕后、望外、起初、后來、斗院。
“起初”由一間老房子改造而成,也是酒店的第一間客房;后來又蓋了間新房,便叫“后來”;“斗院”是因為院落形狀像只斗;“有閑”是因為院中有槐樹,門中有木便是閑……
如今,石山下這個原本幾乎空心化的小山村,又逐漸地“活”了起來,除了吸引外來創(chuàng)客和藝術家們,本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陸續(xù)回來了。
無論是臺灣的池上村,還是溧水的石山下村,其共同點是辯證處理鄉(xiāng)村與城市、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經(jīng)濟、藝術與科技、藝術與文化、藝術與審美、藝術與時代等諸多關系,彰顯鄉(xiāng)村自身價值,讓鄉(xiāng)村有韻味、有品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展”策展人方李莉說,任何文化必須是活的,才可以世代相傳。通過藝術這種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去喚醒和激活鄉(xiāng)村文化,這也是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