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題理由
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研學旅行、科普宣傳、生態(tài)文明教育等自然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自然教育,是讓體驗者在生態(tài)自然體系下,在勞動中接受教育;是解決如何按照天性培養(yǎng)體驗者,如何引導體驗者釋放潛在能量,如何在培養(yǎng)自立、自強、自信、自理等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命題趨勢
1.多角度談教育意義,以廣度見深度;縱向深入議教育改進,以深度見高度;辯證分析勞動意識、地球公民自覺、教育多元化……
2.聯(lián)系社會,立足現(xiàn)實;注重實用,解決問題。重視受教育者的現(xiàn)實處境,評價受教育者的受納需求,換位思考家長的接納意愿……
例文賞讀
押題方向
教育的邊界
◎王奕羽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不教奧數(shù)、不教英語,湖北大學資源環(huán)境系某副教授用半年時間,每周六在沙湖公園教小學生種地,不少“10后”學生第一次知道蔬菜是從地里長出來的,而不是“從超市來的”。有人說,“補習”種地能讓孩子變得更愛惜食物和環(huán)境;也有人說,學生不能只關注成績,培養(yǎng)對自然、對科學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但也有人認為,“補習”種地,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意義不大……
對此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本題要求考生對材料所述事件發(fā)表看法,“資源環(huán)境系某副教授”“每周六”“教小學生種地”“知道蔬菜是從地里長出來”以及對此事的不同評價,是這則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教授周六給孩子“補習”種地,讓孩子們了解自然之美,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規(guī)律,了解生命的意義,以平等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自然,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認識到人類并非無所不能,人類的高級境界都需要自然給予養(yǎng)分和靈感。命題者意在引起考生對教育功利化、短視化等行為的反思,激發(fā)考生對育人目標、育人方式的思考;考生也應洞察命題者借材料表達對個人眼前與終身發(fā)展、個人與民族的長遠發(fā)展、個人與文化情懷的契合等方面的關注。
參考立意:①這是城市生態(tài)教育的一種嘗試。春天擔肥,夏拾麥穗,秋掰玉米,讓孩子在參與春種秋收的體驗中,在對生命的注視、傾聽、感悟中成長。②沒有與自然接觸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無論發(fā)展多么現(xiàn)代化,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都非常重要。③教育在帶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的品質,讓他們知道吃苦耐勞,懂得呵護生命。
武漢一位大學教授開設了一個特殊的“補習班”——教小學生種地。這真是則有趣的新聞,因為這新聞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在“不務正業(yè)”——本該在大講堂里教書的教授,本該在教室里念書的學生,卻聚在一個公園里“伺候”著一塊土地。但這個在常人看來脫離了教育正軌的“種地補習班”,卻包含著教授的良苦用心,是自然教育的另辟蹊徑。
現(xiàn)代社會,人們整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固定而死板,灰暗而無趣。久困于傳統(tǒng)課堂樊籠的師生們,也大抵如此。然而,天地之大,林間田下,何處不是教室?何處不能育人?這種“不務正業(yè)”,便是一架“梯子”,帶領學生跳出有限的空間,來到教室之外,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順著梯子,上下求索,育經(jīng)天緯地之人才,這正是“種地補習班”的意義所在。
順著梯子,向下求索,做個農人,扎根黃土。
當教授與小學生相聚于田間,他們原本的社會身份即刻被抹去,成為一群伺候著土地的農人。農人,這是一個許多生活在城市之中的現(xiàn)代人都陌生的名詞;而這群涉世未深的小學生得以親身體驗他們的日常生活。在“老農”的帶領下,年輕的“農人”們用日益嫻熟的手法,在田間揮汗如雨。稚嫩的肩膀在一次次揮鋤中變得有力,嬌弱的身軀田間變得強壯。年輕的心,有了對土地、對“農”的依戀與敬畏;有了對鄉(xiāng)愁、對“根”的理解與感動。他們是“新時代”的“農人”,他們是“鄉(xiāng)土”的繼承者,他們是浮躁時代里深扎的樹根。
順著梯子,向上求索,做個詩人,翱翔藍天。
詩人總在游歷中體驗生活,放飛自我,從中感悟生活的情趣與味道。教授帶著小學生們在田間勞作,是帶著他們在詩間徜徉。他身兼學塾先生、田園詩人與田間老農三職,帶著一群蒙童在田間地頭體驗、感悟生活。我相信,當一群臉上洋溢著笑容的師生在黃土與藍天之間忙碌,又在大自然中偷得浮生半日閑之時,詩意便自然而然地從他們的心中噴涌而出。有了耕耘的美好經(jīng)歷,孩子們得以擁有熾熱的靈魂,充實的靈魂,詩意的靈魂。他們是真正的詩人,是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是南山腳下的陶淵明。
順著梯子,上下求索,教育邊界,不止于此。
順著名為“不務正業(yè)”,實為“開拓創(chuàng)新”之梯,上下求索,強健軀體,豐富靈魂,從而全面發(fā)展,走出一條教育的新途。“種地補習班”是一條很好的路,我們還可以開拓更多的路——“航海補習班”“搏擊補習班”……順著這架開拓創(chuàng)新之梯,爬出現(xiàn)有教育的邊界,此方天地盡頭在哪兒,梯子便可伸到哪兒,我們便可爬到哪兒。學生們不僅可以擁有農人的頑強與詩人的浪漫,還可以擁有更多獨特而美好的品質。
愿廣大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開拓創(chuàng)新;愿天下學子軀體強健,靈魂豐盈;愿教育之路常走常新,柳暗花明。
文貴乎“情”與“思”。作文情感高致,思維縝密。材料中湖大教授帶學生補習種地這一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意義何在?考生以飽含激情的體悟,嚴謹深入的挖掘,縱橫馳騁的聯(lián)想,借“梯子”的設喻展開思路,巧妙地傳達個中滋味。向下挖掘,回歸泥土,回歸精神的鄉(xiāng)原;抬頭仰望,追尋詩意,追尋心靈的天空;橫向聯(lián)系,思考教育,探尋理想的“邊界”。作文對“種地補習班”的激賞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對這一教育方式蘊含的價值審視,新穎獨到,理性深刻。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現(xiàn)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盜門里,生活在電視、手機、電腦等制造出來的“虛擬空間”里,患上“自然缺失癥”,表現(xiàn)出缺乏專注力、視聽障礙,動手、傾聽、探究、創(chuàng)作能力弱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出現(xiàn)心理疾病;“自然缺失癥”還會造成個人與歷史割裂、個人與人類精神家園的分離……
班級計劃舉行班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你對“自然缺失癥”有怎樣的感受和看法?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1.人和自然須建立連接。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癥”越來越凸顯。生活水平提高,經(jīng)濟水平提升,人們開始追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人們開始關注生態(tài),關注大自然??忌趯懓l(fā)言稿時,可以從為什么需要建立人和自然連接的角度切入,進行探討:天天宅在家里不可以嗎?只從事室內運動不行嗎?自然教育對人有什么好處?
2.歸于自然,尊重生命。比如,孩子們對買來的東西很少會有很深的情感寄托,但如果這個東西是孩子自己創(chuàng)造的,就會非常不一樣。自己種植蔬菜,自己收獲,然后跟大家分享,再一起食用,這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對糧食的珍惜,對土地的珍愛,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都不再是口號式的話語,而是體驗之后能夠落實到行動的東西。
3.體驗生活,感知生活。大數(shù)據(jù)時代,電子產品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他們平日里很少去接觸大自然,體驗自然的樂趣。父母應通過更多方式來引導孩子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敞開自己的心胸,放松地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審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