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蒙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qū)望湖路小學)
我對學?!叭诤险n程”的認識源于2017年暑假前校長交給我和丁主任的一個任務——讓我們以科學學科為主,探究其與思想品德、綜合實踐、衛(wèi)生、信息技術四個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為了更好地體現校長的辦學理念,我們先研讀了大量的資料,接下來組建了融合課團隊(兩個主任和四位教師)。我們分工合作,先將這五個學科進行橫向整合,再把縱向整合的實驗對象定為三、四年級的學生,確立了我校“融文化”教育背景下 “學科+”的特色課結構?;谌姘l(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改思想、把課程嵌入孩子們生活的課程理念、培養(yǎng)中華底蘊、全球視野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課程目標,我們把這幾科的教材充分研讀后進行了教材板塊的確定、教學目標的梳理、教案的設計,一切工作準備就緒。
2017年9月初,劉文校長親自為學校中層以上干部進行培訓,從“融文化”到“全景課程”,從“融通課程”的構想到“融合課程”的提出,全方位、多維度、廣視角詮釋了“融文化”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路徑。明確了融合課程的基本設計邏輯,即以“融合課程”為主線,融入“百種體驗活動”,把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相連,從課堂內到課堂外,發(fā)展學生的基礎學習力,開發(fā)學生的個性潛能。
我校把實驗年級設在三年級,每周上四節(jié)課,兩節(jié)課連上。第一節(jié)課重點培養(yǎng)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第二節(jié)課重點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發(fā)展超越學科的精神。與傳統(tǒng)課堂只有一位教師不同,融合課是兩位教師共同合作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兩位教師雖然各有分工,但是在教學中他們更多的是合作,是互補,最大化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學校為此還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為我們創(chuàng)建了融合教室,配備了多臺電腦,便于學生查找資料。經過8月份的三次團隊研討后,我們的融合課走上了正軌。在不斷的磨合中,我們對多學科融合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課堂上活躍的氣氛看得出來,學生們很喜歡這樣“能學到很多種知識”的綜合課。
9月18日,劉校長帶領總校的教師團隊進行教學觀摩,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經過互動碰撞,反思交流,初步構建了融合課堂教學模式“五環(huán)節(jié)”,即問題生成,樂于探究;小組合作,敢于探究;方法指導,善于探究;展示評價,勇于探究;拓展延伸,勤于探究。
“五環(huán)節(jié)”的提出目的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進而促進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
9月21日,市地方課程研究辦公室郭偉主任及教師學校的孫瑾瑜校長、郭紅艷主任走進我校,對我校的“融合課程”開發(f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郭偉主任說:“融合課很好地節(jié)省了課程的成本,必然助推教育的發(fā)展?!惫鶄ブ魅芜M一步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對融合課程進行了價值重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以活動為中心,讓問題充分地解決。讓學習充分展開,把學習帶進無限可能的生活世界,真實的學習無處不在;讓課程無邊界,支持多場景下的學習,讓知識能力實現真正的遷移。
10月,我校的“問學課堂”教學評比月活動如期舉行。融合課程研究小組的教師們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團隊的校本研訓,備課、磨課、上課、反思,努力地把每一次備課看作是課程開發(fā)與建設的過程,把上課看作師生發(fā)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把拓展性作業(yè)的設計當作給孩子提供的完整的學習經歷。
為了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我校還開展了“百種體驗”活動?!鞍俜N體驗”活動的設計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從課堂中跳出去”的體驗,同時又是對融合課程資源最好的補充。真實的學習不僅僅發(fā)生在教室里,而且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鞍俜N體驗”活動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跳出課堂,釋放學生,引領孩子們學習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這一活動是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習得交往能力,展現積極行為的重要途徑。
在“百種體驗”活動中,我們計劃打開教室的“隔斷墻”,設立“學組群”,重構學習中的師生關系。在開發(fā)的多個項目式學習活動中,研究同一個項目的同學,有機會在一起上課、交流、實踐。多維的交往就是學習空間的擴展,活動中孩子的體驗大大增加了?!鞍嗉?組群”的跨班學習,“班主任+導師”的教師團隊,讓一個教師的眼中有了更多的學生,一個學生也能受惠于多名教師。因此,“百種體驗”可以說是實施融合課程的另一種教育途徑。
融合課程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我們會努力讓我?!叭谖幕钡膶嶒灷^續(xù)下去,我們力求將校長的辦學理念落實于每一節(jié)課上,讓課堂學習過程因超越學科而精彩,因親手實踐而生輝,讓每一名學生的成長中充滿未知與挑戰(zhàn)。我們期待,融合課程成為一個充滿成長機會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