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明大同鎮(zhèn)分守冀北道所轄的平虜城,遺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的鳳凰城鎮(zhèn),位于109國道520公里附近,原為明代長城沿線戍邊部隊“平虜衛(wèi)”的駐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wèi)改縣,改“虜”為“魯”,將“平虜衛(wèi)”改成了“平魯縣”,但縣治還設(shè)在城內(nèi)。后“平魯”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平魯區(qū)”的前身即為“平魯縣”,但區(qū)治遷到了井坪鎮(zhèn)。
平虜城為四邊形,周長六里三分,高四丈,土筑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萬歷二年(1574年)磚包。歷經(jīng)五百多年,如今的四邊城墻依然基本完好。城有東、西、南三門,磚券門洞與甕城皆存舊跡,其中南門月城的城門尚存,近幾年各處城門都獲得了修復,西門與南門上有“鳳凰城”三字,東城門上有“右玉”二字。城里有一座古戲臺,還有賀龍路居、參將署及一些門樓等,街巷多處可見建筑上的石雕殘件。城北有鳳凰城鎮(zhèn)人民政府,城內(nèi)有幾個行政村。民居多用石砌,有多處空置院落。路邊老者說,這城里曾經(jīng)住著上萬人口,但現(xiàn)在的常住人口只剩下300來人(2020年7月采訪)。
平虜城的地勢并不平坦,有點像一幅巨大的被拎起四角撐開的織錦,城墻的四個角臺都筑在較高位置,北城墻依山勢而修,中間最高處隨著山勢隆起,到達北固山頂。東、西、南三面的城墻自然凹下來形成弧線狀,城內(nèi)中間部分相對平坦,靠近城墻的民居位置依勢有抬升。這樣的地形也造成了城中容易積水,所以另修筑有水門,城內(nèi)各處水溝上皆有石拱橋,其中今西門內(nèi)“澗道”之上的叫太平橋。當?shù)孛耖g相傳,選址筑城時,在北固山頂落下了一只美麗的鳳凰,人們視為吉祥之兆,于是按鳳凰在山上蓄勢待飛的姿勢,將城池依山而建,靠著北固山向南延展出城池,因此也稱這座城為鳳凰城。北城墻外不遠有一座烽火臺,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座平虜城,西南角、東南角的城墻頗似在天地間揚起的巨翅,周圍是起伏的山野,高處有多個風力發(fā)電的大風車。
北固山如今是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緊靠著北城墻的最高處,近些年修筑了一座高聳的五層鳳凰閣,各層的主題分別是尊儒、匯儒、地靈、人杰、魁星,內(nèi)有百尊歷史名人像,壁畫內(nèi)容皆為儒家典故。鳳凰閣下有“聚仙巖”,西面修有玉皇殿、文昌廟、呂祖廟、財神廟、火神廟、黑虎廟、龍王廟,殿內(nèi)塑道教人物;東面有千佛寺,內(nèi)有眾多佛教塑像。一座北固山,融合了儒釋道三種不同的文化內(nèi)容,三組不同主題的建筑呈“品”字,由臺階和甬道相連,路邊和各角落還有茂密的綠植,松柏鮮花雜陳,景色頗為宜人。
《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對平虜城的記載是:“本城本路參將駐扎,原設(shè)有平虜衛(wèi)及守備官,除援兵外,所領(lǐng)見在官軍一千六百六十六員名,馬騾一百四十五匹頭。邊一十九里九分零,邊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本城北面鄰山,憑高之勢險,與虜共之東西鄰岡,勾桿易及也。地固隨在皆沖,而大水口等處更甚。邊外汾水河一帶,酋首小四臺吉等部落駐牧,通板升。嘉靖間岢嵐、應(yīng)、朔之變,俱從此潰入。往那吉請降,俺答圍城月余,城乏薪水,幾不自全。議者欲聯(lián)城接墩以據(jù)全山之勢、削岡開渠以豫桑土之謀,蓋保障之至計云?!边@段文獻中的“那吉請降”,指明蒙之間重要的歷史事件“隆慶議和”發(fā)生之前,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主動越過長城投降了明朝,俺答汗因此率兵前來,圍困平虜城長達一個多月。而把漢那吉投降明朝的地點,就在平虜城西北15公里外的敗胡堡。
敗胡堡遺址在今朔州市平魯區(qū)敗虎村,清代在“虜”改為“魯”的同時,“胡”也改成了“虎”。據(jù)《三云籌俎考》載,敗胡堡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周長一里零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六尺。分邊八里三分,邊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氨颈み叜敇O沖,胡騎一馳,呼吸可至。軍多只身,地苦窳薄,守為極難。邊外地名涼露臺、斧刃山,俱卜吉素倘不浪部落駐牧。迤北通板升巢穴,嘉靖間零騎不時入掠,末年板升諸逆為謀此堡,被掠尤勝。今與迎恩、阻胡諸堡聯(lián)絡(luò)數(shù)里之內(nèi),且逼近平虜相為聲應(yīng),烽堠明密,即有緩急,唇齒可依,雖大舉勢不能御,零搶之虜可無患焉?!苯裉斓臄』⒋逯挥惺畞響羧思遥S處可見空無一人的院落。堡墻四邊輪廓大體清晰,但包磚、堡門已不存,土夯墻有多處豁口,大部分坍塌為土壟狀。堡內(nèi)有一口古井,近旁有石質(zhì)飲馬池,還有一塊古代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字。
隆慶四年(1570年),把漢那吉到平虜衛(wèi)的敗胡堡乞降,后俺答汗又向明請求“封貢”。在高拱、張居正、王崇古等人全力支持下,明穆宗于隆慶五年(1571年)下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這就是明蒙之間的“隆慶議和”。隨后明朝相繼開放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等多處馬市,除官市外,又有民間的月市或小市,長城兩邊由此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和平貿(mào)易。清末思想家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在其著作《圣武記》中曾評價此事:“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敝赋隽烁吖暗?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敗胡堡既因把漢那吉降明而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開始,也因馬市貿(mào)易而經(jīng)歷了整個明蒙和平相處的歷程。
敗胡堡周邊有迎恩堡馬市和滅胡堡馬市,今兩堡皆有遺址。迎恩堡遺址在敗胡堡以南2.7公里處的迎恩堡村,周一里五分,高三丈七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萬歷元年(1573年)包磚。本堡“設(shè)守備官一員,所領(lǐng)見在官軍五百四十五員名,馬七十七匹。分邊沿長一十里五分,邊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五座,小市場一處。內(nèi)鎮(zhèn)川極沖,通大虜,老鸛嘴次之。邊外泥河兒一帶,大成臺吉、阿郎拾兒圪炭等部落駐牧,通板升。嘉隆間入犯無時,地方大遭慘毒。其最可鑒者,石州之變,此首難也??詈笈把嫔韵?,地方始得安闌。顧兵力寡弱,且小市夷人出入紛錯,情形叵測,撫處防范,尤當昕夕加之意焉?!薄缎笊轿魅?zhèn)圖說》中這段關(guān)于迎恩堡的記載,指出這里的馬市是“小市”,規(guī)模不太大,但開市頻繁,明蒙兩方民間得以深入交流,因此當?shù)孛耖g還留下很多傳說故事。今天的迎恩堡整體完整,包磚基本不存,夯土墻也有多處坍塌。門開在東墻中間,但只剩下豁口,東關(guān)城遺跡尚存,高處有烽火臺可以俯瞰全堡。堡內(nèi)已經(jīng)沒有完好的建筑,有幾十戶村民住在旁邊,村內(nèi)隨處可見空置院落。
阻胡堡遺址位于平虜城西16公里處的阻虎村,也是平魯區(qū)阻虎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周長一里零三十六步,高三丈五尺,“本堡極沖,邊外地名沙灘,威兀慎部落駐牧。本邊豬兒洼沙穴迤北通板升巢穴,嘉靖間由此入犯寧鄉(xiāng)岢嵐等處。蓋此堡西阻偏、老,南限雁、代,虜欲內(nèi)入,首嬰其鋒。雖倚附迎恩、滅胡,三堡相為犄角,恃以無虞。然道路孤懸,虜騎沖突勢不可擋,所宜加意備守者也?!保ā度苹I俎考》),今阻胡堡的包磚早已不存,夯土墻大段坍塌,東關(guān)城、南關(guān)城也多處坍塌,只有南門門洞僅存一點石基。
平虜城與敗胡堡、迎恩堡、阻胡堡,共同組成了明大同鎮(zhèn)分守冀北道所轄西路:“山高地冷,不產(chǎn)良谷,軍余所種只苦蕎、油麥之類,暖遲霜早,生計蕭然?!保ā度苹I俎考》),今天苦蕎、莜麥仍然是地方土特產(chǎn),平魯區(qū)有“中國紅山蕎麥之鄉(xiāng)”的稱號。平虜城以北30公里處有威胡堡遺址,位于少家堡村。威胡堡在清代改名為威虎堡,后又改名少家堡,今城堡基本完好,城門甕城的包磚還在。
鳳凰城附近有壯美的長城景觀,各村海拔皆超過1500米,山勢和緩,空氣清爽,到處是茂密的樹林,路邊不時可以看到漂亮的大鳥?!对娊?jīng)》“鳳皇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敝给P凰高飛,百鳥慕而隨之,而飽經(jīng)滄桑的鳳凰城,今天正在日益煥發(fā)出新的神采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