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yī)科大學圖書館,重慶 401331)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又稱學科知識庫、開放存儲倉儲等,近年來,其數量快速增加,然而對其可用性的研究卻較少。
可用性是用于衡量產品特別是網絡虛擬產品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旨在從用戶的角度去評價產品的有效性、可學性、記憶力、操作效率、容許出錯的程度和用戶滿意的程度[1]。使用可用性評價后改進的產品可以讓用戶使用更加有效,更加便捷,同時讓用戶更加滿意。
檢索日期為2019年8月15日。國內文獻檢索國內著名數據庫: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采用主題詞檢索:檢索(SU='機構知識庫'+'學科知識庫'+'開放獲取倉儲'+'開放存取倉儲')AND(SU='可用性'+'可用性評價'+'可用性評估'+'可用性指標'),檢索到6995篇文獻。檢索(SU='網站'+'網絡') AND(SU='可用性'+'可用性評價'+'可用性評估'+'可用性指標')檢索到297439篇文獻,可看出國內對于網站可用性的研究非常豐富,可給機構知識庫借鑒。
外文方面主要是對國際著名數據庫:Thomson Reuters公司的ISI Web of Knowledge(http://apps.webofknowle dge.com/)進行檢索,采用主題詞檢索:('Open Access Repository'OR'Subject Knowledge'OR'Institution Rrpository')AND('Usability evaluation'),檢索到96篇文獻,說明國外對機構知識庫可用性研究不多,檢索題名('Website'OR'Network'OR'Web site')AND('Usability evaluation')檢索到1858篇文獻。說明國外對于網站的可用性研究也是多于機構知識庫可用性研究的。以下是針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篩選而后分析其研究成果。
在80年代中期,可用性最初在人機交互領域,以“對用戶友好”這一口號轉換而來??捎眯远x較多,目前較常用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97年ISO/DIS9241/11中的定義:可用性(usability)是指產品在特定使用環(huán)境下的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有效性、效率和用戶滿意度[2]。這里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是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與達到特定目標所具有的正確與完整程度;效率(cfficiency)是指用戶完成任務時正確與完整程度以及所使用資源之間的比率;滿意度(satisfaction)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與接受程度。
可用性包括以下5個要素:一是易學性,產品是否易于用戶學習;二是高效性,用戶使用產品完成具體任務后,可能具有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三是易記性,將產品放置一段時間后用戶再次使用是否仍記得如何操作;四是出錯頻率和嚴重性,操作時出現錯誤的頻率高低及嚴重程度;五是用戶滿意度,指用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產品在以上每個要素上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才具有高可用性[3]。在WEB可用性研究中有4個新的可用性評估參數,即導航、響應時間、可信度和內容。
目前可用性研究主要基于用戶評價和專家評價,以用戶為主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可用性測試、問卷調查與訪談、用戶反饋法等[4],以專家為主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啟發(fā)式評估、認知走查法、規(guī)則檢驗、標準檢驗與多元走查法,正式的可用性檢驗與特征檢測。啟發(fā)式評估與可用性測試是可用性評價方法中最常見的[5]。
業(yè)界比較認可與普遍運用的10個評估原則:(1)可視性原則;(2)系統與現實之間的匹配;(3)用戶自由控制權;(4)一致性原則;(5)預防用戶出錯的措施;(6)在第一時間讓用戶看到;(7)使用靈活且高效;(8)易讀性原則;(9)給用戶明確的錯誤信息,并協助其用戶從錯誤中恢復工作;(10)必要的幫助、提示及說明文檔。
該方法主要是通過某幾個被測試產品有比較權威經驗的研發(fā)人員或業(yè)內專家,并依照某些標準或可用性原則,對產品或用戶界面等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制作可用性評估報告。認為網站的可用性在遵守一系列的網絡協議狀態(tài)下所達的系統狀態(tài)。網站的可用性是隨時都會發(fā)現的,在著名的《可用性工程》一書中提到:僅僅執(zhí)行5項用戶的測試就能夠找到百分之85的可用性問題,該研發(fā)人員測試了20個 B2C的電子商務類網站,獲取到了207條創(chuàng)建一個理想的電子商務網站的可用性設計指導原則,并發(fā)布了一系列有關電子商務網站可用性的評估結果[6]。這些指導原則的內容涵蓋了非常大范圍的可用性主題,甚至包括銷售策略,還有信任感,分類頁面、產品、主頁、搜索、注冊和檢驗以及國際用戶。
微軟的可用性指南(Microsoft Usability Guidelines,簡稱MUG),其包括內容、易用性、促銷、定制服務及情感因素5 個維度,而Palmer為可用性確定下的5個維度是:下載延遲、導航、內容、互動性以及響應性(Responsiveness)[7]。
評價指標就是回答“評價哪些方面”的問題,可用性評價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國內對機構知識庫可用性的評價研究較少[8]別是實證研究更少。多篇文獻介紹了機構知識庫的發(fā)展現狀,下面對國內外文獻的評價指標進行闡述。
國內對網站可用性主要的評價有:
(1)用內容質量、易用性、網站推廣、定制服務、情感因素等方面來測度[9]。
(2)用內容、形式、個性化以及穩(wěn)定性4類,每類下分別列舉了若干細化的評價指標。
(3)采用啟發(fā)式評估和可用性測試以評價軟件或者產品對用戶是否易用、好用、高效、令人滿意[10]。這也是可用性評價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衡量軟件使用程度及效果的標準之一。啟發(fā)式評估是指通過少數幾個評估者對產品或者網站使用界面的評估,檢查是否符合公認的可用性原則,以發(fā)現界面設計中潛在的問題。這種測試是指測試者邀請具有代表性的使用用戶,對產品進行任務操作,并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用戶的操作行為以及相關的數據,評價其界面設計中的可用性問題的方法。通常實際情況下,在進行可用性評價時往往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王波采用這兩者結合的方法就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可用性評價研究。
(4)運用可用性測試、問卷調查及用戶訪談等研究方法。軟件產品質量成為評價網站質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11]。有以清華教育在線(THEOL)網絡教學平臺(以下簡稱EOL)為研究對象,對該平臺可用性評價,由此得出EOL平臺用于輔助高校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對其加以改進的建議以改善用戶體驗。機構知識庫作為一種學術網站,其可用性當在一般網站可用性的標準之外再加以考慮關于機構知識庫的可用性因素。
(5)整合關注用戶行為和關注交互內容的兩種研究思路。提出了穩(wěn)健而不失變通的構建可用性評估體系的5+X模型(5代指李樂山教授在其《人機界面設計—實踐篇》中提出的可用性測試5個用戶行為模型,作為模型的常量;X代指變通性較大的網站交互內容部分,作為模型的變量)。
國內外對于機構知識庫的可用性的研究雖不多,但是對于一般意義的網站可用性研究卻比較多,我們可以充分借鑒網站可用性的評價指標,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于機構知識庫的評價當中。通過對機構知識庫的評價增進其發(fā)展,特別是促進其網站質量提高,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