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孜
在我的記憶中,有兩件與穿衣有關(guān)的事情讓我終生難忘。一是1968年1月我結(jié)婚時,用5尺購布證、7元多錢買了一塊紅燈芯絨布料,請老裁縫為妻子縫制一件外衣,衣服因布而得名“燈芯絨”。新婚妻子穿著“燈芯絨”出門,村里人羨慕極了,都說:“他的老婆穿得這么洋氣,家里肯定很有錢?!笔獠恢?,妻子的這件“燈芯絨”,算是當(dāng)時說親時媒人提出的“最高彩禮”,也是最高檔的婚衣。我討這門親,總共花了將近500元錢,不僅花光了家里人全年在生產(chǎn)隊勞動得到的分紅,還背了一身債。
二是1978年冬天,我?guī)畠喝ケ韹鸺易隹?。一進門,表嬸雙眼緊盯女兒穿的棉襖對我說:“縫補破衣裳的布料,顏色要一樣??!”這時我才注意到女兒衣服上的補丁形狀各異,且有紅、藍、白幾種顏色,乍一看就像幾何拼圖。女兒的這身穿著,讓我既尷尬又難受!表嬸是個熱心腸的人,當(dāng)即將女兒的棉襖脫下,在衣櫥里尋了一件小表妹穿過的衣服給女兒換上,雖大了點不是很合體,但總算遮了“羞”。事后,妻子告訴我,女兒穿的衣服都是用老大老二兩個兒子穿舊了的衣服改的。因無錢添置新衣,孩子們穿衣都是大的穿了給小的,縫縫補補湊合著穿。破了也找不到合適的布,只好拿幾塊不同顏色的破布縫補上。女兒走親戚都不能穿件好衣服,對此我心中一直深感愧疚!
20世紀80年代初,農(nóng)村貫徹落實分田到戶的政策,我也參加了工作。幾年過去,家里很快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穿打補丁衣服的日子一去不復(fù)返了。當(dāng)時,改革開放僅幾年時間,盡管生活逐步改善,但人們的思想觀念還不夠開放,穿著比較單一。1987年,臺灣當(dāng)局迫于形勢,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那年年底,一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去了臺灣的姓彭的先生攜妻子回大陸探親,一時間在家鄉(xiāng)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天,我妻子從集鎮(zhèn)買東西回到家,一臉詫異地告訴我:“今天在街上看到一男一女,穿著打扮得像妖怪,引得許多趕集的人圍觀。”事后得知,其實那位彭先生穿的只是一套深灰色西裝,他妻子也就是一身紅綠相間的外套。我笑了笑對妻子說:“你這是少見多怪。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有那樣時髦的穿著?!逼拮勇犃藚s一本正經(jīng)起來:“我才不信。能有今天這沒縫縫補補的衣服穿,也就不錯了。人家那種‘洋衣服,莫說沒有,就是有都穿不出去!”
進入90年代,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鄉(xiāng)親們生活迅速改善,穿著越來越講究,色彩也從單一變得五顏六色。我們?nèi)业拇┲舶l(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兒女們辦婚事,彩禮根本不提穿著。按照他們的說法,時代在變,穿著也要隨著變,款式一時一個樣,頭年買,第二年就跟不上潮流了。最可喜的是,老伴看著村里老年人穿著花樣不時翻新的漂亮衣服,思想觀念也轉(zhuǎn)變得“老來俏”了。她穿的每件衣服,都要到高檔服裝店去挑選,不光布料質(zhì)量要好,而且衣服顏色要艷麗光鮮,四季服飾的搭配講究得體。每當(dāng)我和老伴走親訪友或外出旅游時,老伴對穿著就更為講究,從壁櫥里拿出一件又一件不同色彩的衣服比比試試,還不無得意地問我:“老頭子,你看哪件穿得更好看?”看著老伴對穿著也如此講究,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總是順著她的心意說:“好看!你穿哪一件都好看!”
穿著的變化,更引起臺灣同胞的密切關(guān)注。隨著兩岸“三通”的正?;?,家鄉(xiāng)人到臺灣旅游已成時尚,每到一處,高檔的穿著、多彩的打扮,都會引得臺灣同胞的嘖嘖稱羨。20世紀90年代后期,村里一位陳姓臺灣退役軍官,向往祖國改革開放發(fā)生的巨變,決定回家鄉(xiāng)定居養(yǎng)老。當(dāng)他踏上故土,鄉(xiāng)親們對西裝革履不再有看“西洋鏡”的感覺了,倒是鄉(xiāng)親們絢麗多彩的穿著令其耳目一新。他不無感慨地說:“臺灣當(dāng)局的報紙電臺,都在宣傳大陸生活貧困,人們?nèi)币律偈?。百聞不如一見,今天,我總算親眼看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p>
責(zé)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