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衡
摘 要:《著作權法》自公布和施行后,引入和確立了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也隨之誕生。以音著協(xié)、音集協(xié)為代表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也在集體管理制度成立后紛紛建立并穩(wěn)步成長。但是,隨著市場環(huán)境得變化,原有的集體管理制度也顯現(xiàn)出了許多弊端,于是,學者和立法者將目光投向了建立于北歐的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
關鍵詞:著作權集體管理;延伸性集體管理;代表性;非會員權利人
一、 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簡述
1、起源和發(fā)展
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北歐國家,其創(chuàng)設之初是為了應對大規(guī)模的版權交易,解決數(shù)字化時代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的非會員授權問題,并且在其運用過程中逐漸成為了擴展集體管理組織的代表性組織,而隨著該制度的運行逐見效果,俄羅斯、歐盟和英國也逐見引入了該制度并對其作出了本土化改動。
2、概念和特征
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Extended Collective Licenses),是指以特定領域內(nèi)所有會員作者同意授權為前提,以選擇退出機制為原則的一種集體管理模式?,F(xiàn)有的集體管理模式大致分為三種,即強制性集體管理、自愿性集體管理和延伸性集體管理[1],有學者認為,延伸性集體管理是獨立于強制性集體管理和自愿性集體管理產(chǎn)生的一種全新的集體管理模式,也有學者認為,延伸性集體管理兼具強制性集體管理和自愿性集體管理的特征,是二者的結合。
在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中,集體管理組織在代表會員權利人的同時,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下可以延伸代表非會員權利人。
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特征有三:1、它是一種非強制性的集體管理模式,雖說在一定的法定條件下,集體管理組織可以無需授權即可對非會員權利的作品進行代表,但是各國的相關法律都賦予了非會員權利人的“退出權”,給予了非會員權利人選擇是否被代表的權利;2、該制度是降低著作權交易成本的利器,在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下,無論是集體管理組織的授權還是使用人的許可,都可以被集中起來統(tǒng)一進行,這一舉措能夠大大降低著作權的交易成本,更加有利于作品的傳播;3、其管理對象是在法定條件下的非會員著作權,由于在法定條件下賦予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延伸性管理的權利,在此條件下,一國之內(nèi)特定領域的所有著作權作品都將在該集體管理組織的管理之下[2]。
二、域外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運行經(jīng)驗
1、北歐五國
北歐五國都通過法律確定了延伸性集體管理的適用范圍,超出法律的部分不產(chǎn)生延伸效果。但是丹麥在法律當中增加了延伸性集體管理的一般條款,也是北歐五國中唯一一個規(guī)定了一般條款的國家,該條款規(guī)定,在使用者無法獲得作品的授權時,經(jīng)過相關部門的批準,合同雙方可以自行確定作品適用的領域。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以下的三個經(jīng)驗可供參考:
第一,實施延伸性集體管理的集體管理組織需有廣泛的代表性。廣泛的代表性這一標準是北歐五國都不約而同的確定的標準,要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代表的權利人數(shù)量上必須擁有廣泛的代表性。
第二,延伸性集體管理許可合同由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與作品使用者之間自由協(xié)商簽訂而成。一方面,雖然非會員權利人沒有參與整個協(xié)商的過程,但是該合同也是在領域內(nèi)數(shù)量足夠多的權利人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商討的結果,因而足以代表非會員權利人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北歐五國法律規(guī)定了延伸性集體管理許可合同的適用范圍,由不會使自由協(xié)商的結果超出法律的規(guī)定。
第三規(guī)定了非會員權利人的知情權和選擇退出權。該條的規(guī)定旨在解決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一直以來為人們所詬病的非會員權利人的權利保障問題,極大程度地避免了非會員權利人沒有加入集體管理組織卻被迫被代表的問題。立法者認為,賦予了非會員權利人知情權和選擇退出權,就可以同時保障非會員權利人的權利,讓非會員權利人能夠及時知曉自己作品的使用情況、按照自己的意愿授權他人使用作品,也可以滿足使用者擴大作品來源的需求[3]。
2、英國
英國對于適用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著作類型和利用方式?jīng)]有明確規(guī)定,但基本按照下述的程序:首先由市場主體自由磋商,磋商完成之后交由政府進行把關,由國務大臣對申請中的使用范圍進行線索或者設定附加條件,由此來保證延伸性集體管理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靈活運用。
英國對于權利人的選擇退出權有以下規(guī)定,可供參考:
第一,在政府對申請進行延伸性集體管理的集體管理組織進行審批時,要求申請者向政府提交載有可行的選擇退出程序的文件;第二,在集體管理組織進行延伸性集體管理時,允許非會員權利人在任何階段選擇退出,并且允許非會員權利人在退出時選擇將部分作品撤出延伸性集體管理;第三,在非會員權利人選擇退出后,由集體管理組織通知作品的使用者,并與其解除簽訂的許可合同。
3、俄羅斯
俄羅斯于2008年通過立法確立了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俄羅斯的立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關于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的主體資格。在俄羅斯想要獲得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資格,需要獲得政府的批準。政府在對集體管理組織的資格進行審批時,需要對集體管理組織的資質(zhì)進行一個全面的評估,評估內(nèi)容包括營運能力、經(jīng)營管理狀況、信用狀況和代表性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評估完成獲得批準可以進行延伸性集體管理的集體管理組織需要按時向政府提交報告,并且接受政府的監(jiān)督。
關于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范圍。俄羅斯在延伸性集體管理的立法過程中采用了逐一列舉的立法手段,將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范圍一一列舉在法律條文中,并且不設置兜底條款,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實施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范圍僅限于立法的明確規(guī)定[4]。
關于非會員權利人的退出權。根據(jù)俄羅斯立法的規(guī)定,非會員權利人擁有退出權,但該權利的形式必須以書面的方式進行,而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向使用者發(fā)放的使用許可就將在非會員權利人聲明退出的三個月后失效。若該非會員權利人的作品被包含在“一站式許可協(xié)議”中,集體管理組織則需要將該權利人的作品從該協(xié)議中去除,并且發(fā)布公告,然后向權利人返還代收的版權費。
三、我國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現(xiàn)有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不足
現(xiàn)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建立于上世紀末,首次出現(xiàn)在《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之中,后來《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頒布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規(guī)定。但是由于規(guī)定的不完善,導致目前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仍然存在著弊端:
第一,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由于權利人和使用者之間過于分散,使用者請求授權和權利人維權的難度太大而建立的,但是由于我國實行的不是強制性集體管理的制度,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權利人并沒有選擇加入集體管理組織。在這種情況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使用者之間簽訂的“一攬子許可”則會包含許多非會員權利人的作品,此時對于使用人來說,其擁有“一攬子許可”的授權,但是權利人卻并沒有將自己的作品授權給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管理,也并未授權給使用者進行使用,這便會造成權利的沖突。
第二,由于意思自治,非會員權利人是擁有自行管理作品與維權的權利的,但是這又與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初衷背道而馳,如果進行改變,也無法達到“降低授權、維權成本”的立法目的。
2、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正如前文所述,現(xiàn)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存在著上述弊端,而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能夠彌補上述的弊端:
第一,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可以彌補傳統(tǒng)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對于非會員作品管理上的不足,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對于保護著作權、減少沖突和糾紛的必要。對于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來說,對于非會員作品的許可就擁有了立法的支撐;對于非會員權利人來說,如果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未經(jīng)自己許可的情況下被許可使用,只需向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聲明退出即可,不必再通過訴訟等更復雜的方式維權;對于使用者來說,也不會面臨明明獲得了授權卻還被著作權人認為是侵權的局面。
第二,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是降低各方成本、促進作品流通的必要。在傳統(tǒng)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之下,對于非會員作品的許可使用有著非常大的限制,對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說,發(fā)放“一攬子許可”存在著不小的法律風險,而作品使用者也要承擔同等的風險,一些使用者為了避免卷入紛爭,會單獨向使用者申請作品使用許可,但是由于非會員權利人,尤其是一些小眾作品的權利人極其分散,導致獲取作品授權的難度和成本急劇上升,而許多使用者為了降低成本便直接選擇不使用這些作品,這又導致了這些非會員權利人的作品傳播受阻。而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建立便會極大的改善這種情況。
四、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風險及應對方法
1、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風險
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更多的是站在宏觀的角度考慮,但是實質(zhì)上是通過對于非會員權利人的權利進行縮減而構建起來的制度,所以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非常可能會造成非會員權利人的不滿。而實際上,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草案公布時,音樂界就已經(jīng)爆發(fā)了非常多的擔心和不滿,非會員權利人本身就對于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著諸多的不信任,一旦立法再給了他們“延伸性管理”的權利,這些非會員權利人將面臨著“被代表”的困境,這將使得他們當初選擇不加入集體管理組織的決定成為虛無。
除此之外,我國集體管理組織的代表性也將成為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風險[5]。以音著協(xié)為例,雖然會員人數(shù)、數(shù)據(jù)庫的作品數(shù)目、許可收入的總數(shù)較大,但是從比例上來講,和其他國家還是有不少的差距,音著協(xié)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了。由于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也是獲得延伸性集體管理權利的必備條件之一,因而即使通過立法構建了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代表性達不到標準,制度也無法很好地施行。
2、立法構建之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在立法的過程中,可以有以下思路:
針對非會員權利人“被代表”的擔心,我們在立法過程中仍應當采用當前建立了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國家關于非會員權利人的“選擇退出權”的規(guī)定,以及對于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范圍進行嚴格的規(guī)定,以充分保障非會員權利人的權利,讓他們不加入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決定不至于形同虛設;
針對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英國和俄羅斯的做法,采用政府審批的方法,通過政府審批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方能獲得延伸性集體管理的權利,這樣便能避免著作權管理組織代表性不足而導致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無法正確施行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杜偉,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若干問題探析—基于著作權法的立法考量,知識產(chǎn)權,2013(1):62—74
[2] 溫云云 劉喬,我國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探析,出版發(fā)行研究,2016(1):68—71
[3] 胡開忠,論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的適用范圍,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2):6—12
[4] 劉平,我國建立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知識產(chǎn)權,2016(1):104—111
[5] 杜偉,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代表性審視,知識產(chǎn)權》2018(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