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曾國藩稱不稱帝的說法由來已久,各種史籍均有或明或暗的指涉。
有人說,湘軍中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荃等都曾勸曾國藩自立為帝。如當安慶攻克后,湘軍將領建議以盛筵相賀,曾國藩不許,只準各賀一聯(lián)。李元度第一個撰成其聯(lián):“王侯無種,帝王有真?!痹姾罅⒓此簹?,并斥責李。
不僅湘系勢力曾有勸進的舉動,太平天國陣營也有人勸曾國藩自立。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時,石達開也曾提醒他,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長江兩岸數(shù)十萬余部擁戴曾國藩為帝。
曾國藩本來沒有稱帝之意,但由于不時聽到這樣的勸進,心里肯定也在琢磨。
那么他為何沒有走出這步棋呢?
有人說,曾國藩不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淮軍勢力的強大。我們來分析這一點成不成立。淮軍統(tǒng)帥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年家子,門生觀念在古代和君臣關系一樣,是非常牢固的。不管后來是否有矛盾,至少表面上這種關系都是可以維持的。作為門生的李鴻章不可能撕破臉皮與他的老師鬧翻乃至兵戎相見。如果想稱帝,曾國藩是不用擔心這一點的,況且自己的老師稱帝,作為門生一般是會支持的。因為好處是明擺著的。
淮軍和湘軍在對滿族權貴的矛盾上,是利益共同體,“唇亡”則“齒寒”。所以李組建淮軍時,曾不但同意,而且希望李盡快組建成軍,這樣既可以幫助自己消滅太平軍,又可以增強自己在清朝統(tǒng)治集團的勢力。
而且淮軍的實力,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強大?;窜姰敵踔挥?3個營5500人,其中4000人是李招募來的,加上太平軍投降過來的程學啟的開字營1000人,還有曾國藩自己的親兵營,故這支隊伍不能說是李鴻章一個人組建而成的。
那么北方的八旗和南方的綠營,特別要指出的還有僧格林沁的騎兵,這些因素能不能影響曾國藩稱帝呢?固然,這些兵力的存在對曾是一個威脅,但縱觀歷史上靠軍事力量奪取帝位的事例來看,再強大的勢力也不足以約束一個人稱帝的野心。正如曾國藩所言,戰(zhàn)爭在人而不在兵多、武器好。況且這個時候的八旗和綠營勢力都相當弱,在參與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這樣局勢攸關的大事上,他們都派不上用場,更別說抵擋湘軍了。
也有人語焉不詳?shù)刂赋?,曾國藩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源于他性格中的軟弱性。其實,這是根本不了解曾國藩性格的說法。曾氏性格具有兩面性,既有敢打敢拼的一面,又有知難而退的一面。但那句“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名言正出自他之口。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堅毅的性格是不可能的。
因此,曾國藩的性格里面,就有敢打敢拼的“蠻”,如他告誡其弟所說的“蠻字為主,打字向前”。又據(jù)《中庸》“愚必明,柔必強”而提煉出“明強”二字。有學者指出,曾國藩一生經(jīng)歷過三次大的思想性格轉變。從辭賦之學變?yōu)槌讨熘畬W,此為第一變;從程朱之學變?yōu)樯觏n法家之學,此第二變;又從申韓法家之學變?yōu)辄S老道家之學,此為第三變。故于第三變后,曾國藩信奉“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境,給自己的書齋名之為“求闕齋”,訓弟要“胸次浩大”,這表明曾氏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前就已黃老守身,不存在稱帝之想。
曾國藩自言:“人不概之,天概之,天不概之,自概之?!边@個“概”字就是大概的概,“概”,在古代就是量具,其實就是個木板。古代用缸、用桶、用盆來盛米、稻谷,堆得高一點,然后用這個木板來刮平,起的就是這個作用,這個叫做概。引申一下曾國藩的意思就是說,要見好就收,要急流勇退。我覺得這是曾國藩的一種處世哲學,而正因為這種哲學思想主導,曾國藩才沒有稱帝之意與稱帝之舉。
(摘自《領導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