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1945年3月12日,一顆炸彈從天而降,不偏不倚擊中維也納歌劇院,瞬間,維也納歌劇院的舞臺、座席全毀,只留下外圍一圈斷壁勉強立著。大火隨即燃起,一燒數(shù)日,燒掉了幾十年的累積,換句話說,維也納歌劇院沒了!
然而歌劇還在。短短半年后,1945年10月6日,維也納被聯(lián)軍分成4個占領(lǐng)區(qū),戰(zhàn)后物資嚴重匱乏,大部分市民依賴配給茍活著,神奇的是,維也納歌劇院恢復(fù)演出了。
舊建筑當然不可能重建,維也納歌劇院輪流使用其他場地,有些小到只有幾百個座位,管他的,音樂響起,歌劇就來了。每一場演出觀眾都爆滿。小一點的場地,站著的觀眾比坐著的多好幾倍,連座位與座位間狹小的位置都站了人,大家開玩笑說:“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歌劇是要站著看的。”
兩年后,維也納歌劇團竟然遠赴巴黎,在花都演出。1948年,維也納歌劇院的重建計劃開始了,當時維也納市民有一個共識:別的都可以緩一緩,街道、公園甚至工廠和住家,這些都可以等,先給我們重建歌劇院吧。
大量資源被投入新歌劇院的設(shè)計與建造,不只是錢,更重要的是藝術(shù)人才。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建筑師都來了。到1955年,新歌劇院落成,11月5日,首演的劇目是與維也納關(guān)系密切的貝多芬唯一的歌劇作品《費德里奧》。
戰(zhàn)爭沒有改變維也納歌劇院,因為戰(zhàn)爭非但毀不掉維也納人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反而更激發(fā)了他們對音樂的迫切需求。維也納人想的不是“都吃不飽了,聽什么音樂”,而是“都吃不飽了,還能失去音樂的慰藉嗎”。他們想的不是“音樂能干什么”,而是“沒有音樂,那怎么活下去”。
世界大戰(zhàn)都沒能改變維也納人的音樂態(tài)度,反而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音樂的價值。
(東鄰子摘自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呼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