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資沛
琉璃,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以色澤溫潤,質地通透,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五大名器”(琉璃、玉翠、金銀、陶瓷、青銅)之首。琉璃工藝技術的傳播和發(fā)展,見證了古絲綢之路上中國與西域文明交流互動的繁榮。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琉璃是宗教精神和信仰的物質載體,象征著佛教極樂世界的莊嚴純凈,寓意著佛教對智慧與圓融的永恒追求。琉璃融合了東方獨特的文藝審美與內斂的宗教情懷,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琉璃在中國的使用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在古籍中,琉璃曾作“流離”“陸離”、“謬琳”或“琳瑯玕”等?!傲鹆А币辉~系由“璆琳”轉音而來,為后來普遍采用。在漢譯佛經中,“琉璃”對應梵文“vaidūrya”,特指一種天然的綠柱石或金青石,其特點為晶瑩剔透,純凈無瑕。
中國古代琉璃工藝的發(fā)展史是古絲綢之路上中西各民族文化、技術互動交流的歷史。西漢之前,中國的琉璃制造技術與工藝形態(tài)相對粗糙,直至漢武帝派張騫“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了西方琉璃制品與技術的傳播,漢地的琉璃制造工藝才有了新的提升,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琉璃文化。
《北史·大月氏傳》曾載 :“世祖時,其國(大月氏)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于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碑敃r做工講究、透明度高、造型精美的進口琉璃器更為達官顯貴所喜愛。從這一時期貴族墓葬群中出土的琉璃器,多為西域精品,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琉璃以其含蓄空靈而又典雅細膩的高貴氣質,深受皇室貴族青睞。據《西京雜記》記載 :“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達照,毛發(fā)不得藏焉?!贝送猓€有碗、盤、杯、盞、瓶等筵飲所用琉璃器具,皆為貴族專享,民間則稀少罕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迅速傳播,琉璃裝飾藝術也一起連帶輸入漢地,并與本土藝術交相融匯,產生了蔚為壯觀的琉璃裝飾文化,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中國琉璃制品也呈現(xiàn)佛教化的趨勢。陜西法門寺地宮就曾出土過公元9世紀時期的伊斯蘭式琉璃供養(yǎng)器,而在各種佛教塔基的考古發(fā)掘中,大量的琉璃舍利瓶也在千年之后重現(xiàn)人間。
讓琉璃藝術大放異彩的則是用于建筑裝飾中的琉璃瓦脊、琉璃照壁、琉璃吻獸,其色彩斑斕,造型多姿,光彩奪目,栩栩如生,書寫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史上的恢弘篇章。在古代,琉璃構件被大量使用在宮殿、衙署、寺祠、廟塔等建筑上,并形成相應規(guī)制。保存至今最有名的琉璃建筑莫過于南京大報恩寺塔和山西廣勝寺的飛虹塔,兩座寶塔皆建于明代,是我國琉璃建筑中的曠世杰作。
珍貴的琉璃給使用者帶來愉悅享受,給佛教徒帶來信仰寄托,同時也給文人墨客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唐朝詩人韋應物曾作《詠琉璃》,詩曰 :“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辟澴u琉璃純潔溫潤如玉,是豪華宴席上的必備用具。宋代蘇東坡在《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中有“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一句,把江月比作澄澈如鏡的琉璃,溫婉靜謐。
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琉璃裝飾著佛教的圣潔凈土,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中說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黎、車渠、瑪瑙而嚴飾之。”這種清凈殊勝的莊嚴樂土,承載著人們對佛國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與精神寄托。如此種種,使得琉璃在佛教的物質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宗教內涵。大量與佛教信仰相關的琉璃供養(yǎng)物、香水瓶和舍利容器,應運而生,在敦煌的佛教壁畫中,也可以看到佛或菩薩手托琉璃瓶的威嚴形象。
在佛教的修行實踐中,琉璃更是成為得道者心性澄明而又智慧圓滿的境界象征。如《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說 :“菩薩心凈,如琉璃珠,不可得污?!庇帧端帋熈鹆Ч馊鐏肀驹腹Φ陆洝吩?“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狈鸾掏ㄟ^“藥師佛”晶瑩透徹的高大形象,以喻其清凈無染的精神品質;其光明普照無數(shù)世界,以示其功德巍巍,智慧無邊,傳遞給信眾以神秘感和崇敬感,從而引發(fā)人們的宗教情懷,贏得大眾的信任,開悟人心,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
佛教中琉璃的功能表達和藝術呈現(xiàn)既符合經典的描述,也是人們對神圣器物的信仰需要,更是佛教光明與智慧的精神象征。具有靈性與生命力的琉璃,其光,通明亮麗,其色,似透未透,其影,變幻萬千。近些年來,隨著琉璃工藝技術和科技手段的創(chuàng)新結合,兼具信仰與民俗的琉璃工藝擺件、琉璃造像、琉璃裝飾品被開發(fā)出來,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與生活。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信仰與民俗文化的回歸與弘揚,更是以東方現(xiàn)代美學的視角重新理解和詮釋傳統(tǒng),讓傳統(tǒng)和信仰更為貼近生活、融入生活,使得人們能夠在光與影的靈動中,去除內心的浮躁,沉淀人生的閱歷,陶冶心靈的情操,如琉璃暇透一般,回到質樸的文明與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