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鄧小平“不搞爭論”的財產哲學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性

2020-12-02 06:50:56
南都學壇 2020年4期
關鍵詞:財產道路特色

常 青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針對目前社會中的一些爭論現(xiàn)象,我們重提鄧小平的“不搞爭論”,并通過對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的批判,揭示其哲學基礎,以進一步從理論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嶄新道路。

一、關于“不搞爭論”的基本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思想觀念不斷發(fā)生著碰撞。據劉吉著《碰撞三十年》記載的思想觀念交鋒就多達十次,包括:1.個人崇拜與群眾是真正英雄的爭論;2.“兩個凡是”與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爭論;3.姓“馬”與姓“修”的爭論;4.姓“社”與姓“資”的爭論;5.姓“公”與姓“私”的爭論;6.“有產”與“無產”的爭論;7.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全國政權前與取得全國政權后作為執(zhí)政黨面臨變化的爭論;8.社會變革中各種矛盾激烈與社會和諧的爭論;9.唯“GDP”與科學發(fā)展的爭論;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爭論等[1]。

而貫穿這些爭論的是“爭論”與“不爭論”的爭論,最終的結論是“不爭論”。據高正禮的觀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既有允許、倡導“爭論”的思想,也有主張“不爭論”的思想。鄧小平倡導和主張的爭論主要是:重大路線方針和原則、不同工作意見和學術問題的爭論。反對和批評的爭論主要是:政治運動式的爭論,具體改革舉措的爭論,不同國家政黨間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和空泛背時的爭論[2]。而當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黨的基本路線”確立之后,鄧小平主要提倡“不爭論”。并且,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宣示了知識產權,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不搞爭論”得到了其后歷屆領導人的很好貫徹。從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到胡錦濤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國企和私企關系強調的“我們毫不動搖地發(fā)展公有制經濟,也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3],都是鄧小平“不搞爭論”思想的繼續(xù)發(fā)展。因此,研究鄧小平“不搞爭論”思想在當前具有重大意義。

關于“不搞爭論”的本質,社會各界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尹漢寧認為“不搞爭論”體現(xiàn)了改革的堅定性、改革的實踐性和擔當精神[4];常紹舜認為“不搞爭論”“體現(xiàn)著我們黨在認識社會穩(wěn)定機制方面的質變”,改革開放的基礎是政治穩(wěn)定,而穩(wěn)定的基礎在于我國改革實踐中的“不爭論”和“不折騰”[5];巍巍珠山認為“不搞爭論”體現(xiàn)了實干精神,“在實干中體現(xiàn)能力、在實干中展現(xiàn)追求、在實干中推動發(fā)展”[6];高長武認為“不搞爭論”是手段,是針對“左”的特定問題講的,是為利用和平與發(fā)展機遇爭取時間,是用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人們,其目的是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順利、平穩(wěn)、健康進行[7]。當然還有其他觀點,如認為“不搞爭論”是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不爭論”是為了進行科學的改革試驗等[8]。概括來說,各界認為“不搞爭論”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種重要手段、一種重要策略。而正是在“不搞爭論”作為壓艙石的基礎上,我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了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入了新時代。

“不搞爭論”的出發(fā)點和服務對象必須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黨的基本路線”為前提。鄧小平自信地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黨的十九大報告同樣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盵9]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封閉僵化的老路的摒棄,是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結果。而且,改革開放以前實踐的經驗教訓以及蘇聯(lián)的解體,已經把這條道路的結局昭告于天下。因此,防“左”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已經沒有障礙。然而,最近出現(xiàn)的“私營經濟離場”的奇葩怪論,卻以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左”的論調并沒有消除。辯證地來看,其原因就在于“改旗易幟的邪路”并未在實踐和理論上被證偽。

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左”的一套和右的一套必然作為完全對立的兩極出現(xiàn),每一極都可以自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本體,意圖遏制或消滅對方。只有我們在哲學上明確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極才能化為兩翼,成為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事實是,鄧小平從“不搞爭論”的策略出發(fā),并未直接闡明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只是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他說:“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盵10]另外,他還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10]可以說,鄧小平以基本路線、衡量標準、社會主義本質等為基本特征標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輪廓。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把這個輪廓清晰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盵11]不過,這并不是哲學上的明辨。

“不搞爭論”的手段本質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不搞爭論”的策略本質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性。這種正確性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是“左”的一套,也不是右的一套。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哲學上講明白,和“左”的一套、右的一套區(qū)別開來。如前論述,“左”的一套并不足懼,右的一套才是根源?!白蟆钡囊惶状嬖诘脑蚴怯业囊惶椎拇嬖?。因此,我們的批判應當著眼于右的一套。

對右的一套的批判難點就在于其缺乏在中國的實踐。但這并不能難倒我們,鑒于右的一套存在的根源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存在,我們可以借助西方學者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來完成我們的批判,從而把批判轉向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如果有人提出反駁說這對于我國來說沒有現(xiàn)實可行性,那么我們也可以反駁說馬克思、恩格斯也是作為西方學者存在的早期資本主義的批判者。我們要完成的批判是在走向共產主義的過程中的批判,是發(fā)展著的社會主義對發(fā)展著的資本主義的繼續(xù)批判。而且,我們這一批判并不違背“不搞爭論”的思想。我們這一批判充其量是學術批判,我們這一批判充其量是以和諧方式進行的討論。我們這一批判事實上是對資本主義的繼續(xù)批判。我們這一批判既不針對“左”,也不針對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一步哲學明確。

二、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及其自我批判

我們要完成這一批判就必須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所謂蛇打七寸,必須從要害下手。這個要害,鄧小平告訴我們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盵10]而《共產黨宣言》告訴我們:“資本,即剝削雇傭勞動的財產?!盵12] 第1卷,414-415所以,我們的研究就必須從財產的哲學認識出發(fā)而展開。

西方財產觀有其漫長的糅雜歷史。西方財產觀源于日耳曼傳統(tǒng)與習慣,同時濫觴于古典文明與基督教,可以說它是上述三元素的混合物[13]。西方財產觀起始于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間經歷了古羅馬的西塞羅、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然后到了資本主義時期。在資本主義時期,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得以確立。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的確立建立在西方學者們的共同貢獻基礎之上,他們是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休謨、盧梭、康德、柏克、邊沁、黑格爾等。總的來說,他們奠定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理論的統(tǒng)治基礎。而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他們的批判者的角色出現(xiàn)的。至于當代的西方學者,其研究主要是在這些眾學者基礎上的運用與發(fā)展,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西方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等。

(一)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到處充斥著矛盾

我們借助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關于財產的觀點來初步確立我們對西方財產觀的基本認識。漢娜·阿倫特界定的“現(xiàn)代”始于17世紀,也就是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時期,其標志是哥白尼地動說、伽利略望遠鏡、塞維利工業(yè)蒸汽機等。這一時期,利瑪竇第一次覲見明神宗。它的前一階段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漢娜·阿倫特認為現(xiàn)代與前現(xiàn)代的區(qū)別就在于社會領域的興起。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不但占據了公共領域,同時侵犯了私人領域,從而模糊了前現(xiàn)代原本分明的公領域和私領域,由此引起了人們財產觀念的變革,使之由空間概念走向了物質概念。漢娜·阿倫特認為前現(xiàn)代的財產意味著空間,“意味著一個人在世界的特定部分內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從而屬于一個政治體”[14]。正是這一席之地的存在,使得人區(qū)別于可以被隨意獵殺的動物。這種財產觀念隨著社會對公私領域的侵蝕轉變?yōu)楝F(xiàn)代財產觀?,F(xiàn)代財產觀隨著空間意義的喪失,僅僅剩下了財富這一含義。的確,美國《獨立宣言》表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非法國大革命所宣言的:“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安全與反抗壓迫?!笨磥?,杰斐遜并不認同財富意義上的現(xiàn)代財產觀,而用追求幸福代之。

(二)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事實上處于分裂狀態(tài),并相互攻訐

其主要派別包括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以及契約主義。其代表人物分別為柏克、洛克和盧梭。柏克和洛克在主要觀點上直接對立,柏克認為財產起源于歷史和慣例,他說:“有可能你周圍的許多資產是憑借武力取得的,那是幾乎與迷信一樣惡劣的事情,而且不乏無知。然而,那是很古老的暴力,在開始時可能是錯誤的事情,卻會被時間神圣化,成為合法的事情。這或許是我身上的迷信以及無知,但是,我寧愿留在無知和迷信之中,不愿被啟蒙和凈化,從而離開法律和自然正義的種種首要原則。”[15]而洛克則直接否定了歷史和慣例,把討論推進到了這些事實的原初的自然狀態(tài),完成了對“君權神授論”的批判,認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然權利的基礎上通過勞動獲得財產。而盧梭則更激進地認為財產是人類墮落之源。他把人與物分開,強調勞動只完成了占有,而財產所有權的確立需要由公意決定。他說:“為了權衡得失時不致發(fā)生錯誤我們必須很好地區(qū)別僅僅以個人的力量為其界限的自然自由,與被公意所約束著的社會的自由;并區(qū)別僅僅是由于強力的結果或者是最先占有權而形成的享有權,與只能是根據正式的權利而奠基的所有權。”[16]

(三)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的內在焦慮源于其虛無化

盡管西方學者都認可私有財產的神圣地位,但是現(xiàn)實卻在不停地挖掘著這種神圣。他們清楚,“盡管我們的社會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但產權還是有限的。社會決定‘你的’財產”[17]。洛克盡管聲稱“貨幣的使用就是這樣流行起來的——這是一種人們可以保存而不至于損壞的能耐久的東西,他們基于相互同意,用它來交換真正有用但易于敗壞的生活必需品”[18]。然而,“金融體系似乎已產生了一種新的、魔術般的‘貨幣—貨幣’循環(huán),在這些循環(huán)中,僅用貨幣本身就能制造出貨幣來,而無需實際生產的介入”[19]。Richard Weaver說:“股票和債券等抽象財產……實際上毀滅了人和他所擁有的物之間的聯(lián)系,并使得工作的神圣化成為不可能……大企業(yè)和工業(yè)的理性化于是支持了我們試圖克服的罪惡……對私有財產的尊重實際上被迫反對今天很多以私有企業(yè)名義完成的事,因為企業(yè)組織和壟斷是財產喪失它的神秘性的原因?!盵20]這樣保守主義就以事實否定掉了自由主義。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漢娜·阿倫特對前現(xiàn)代財產觀的推崇。不過,西方不可能因此而回到前資本主義時期。然而,自由主義的被否定并沒有證明契約主義的成立。盧梭否認財產所有權與自由、生命的同等地位,而且《獨立宣言》也把財產排除在“不可剝奪的權利”之外。然而,“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21]第21卷,201。的確,以財富為基礎的現(xiàn)代財產觀占據著不可置疑的地位,資本是真正的王者。杰斐遜有可能是在不斷地糾結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西方財產觀的虛無化源自對財產認識處于盲人摸象狀態(tài)。洛克所謂的財產并沒有統(tǒng)一的用詞,最起碼包括“property”“possessions”“estates”“fortunes”和“goods”等,還要包括“人的生命和自由,甚至還包括了人的勞動及行為規(guī)范,它是個人所有的東西的總和,包括身心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內容,或者說無形和有形的兩種狀態(tài)”[22]。梅雪芹將之稱為“大財產”[23]。相似的用法還有尹田提出的“廣義財產”,這是法國民法理論中的“patrimoine”概念的中文翻譯[24]。柏克的財產定義比洛克較為狹窄,但同樣是一種大財產。其內容不但包括物,而且包括長久以來形成的人與物之間的直接的權利關系。保守主義者的“物”是指包括房屋、土地等在內的被威廉·哈珀定義為“硬財產”之類的東西。保守主義的直接權利關系是指“由于其自身擴展成為一種慣例和方式, 因此它本身就是目的”[25]。顯然,漢娜·阿倫特將現(xiàn)代財產觀直接定義為財富觀是很值得商榷的。而契約主義將財產定義為所有權同樣是很不周延的,所有權只不過是“作為荒謬的神秘主義為中介來恢復人與土地的溫情脈脈的關系”[21]第3卷,262-263。

總之,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的自我批判告訴我們,實際上并不存在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也就是說,右的一套翹首以盼的是對西方私有財產想象出來的一個幻影。這樣就不存在“爭論”的基礎??梢姟安桓銧幷摗痹谡軐W上是正確的。

三、從馬克思出發(fā)對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進行批判

經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馬克思實質上秉持多維財產觀。由此出發(fā),我們應當可以終結西方現(xiàn)代財產觀亂象。

(一)馬克思將財產歸結于生產關系

把財產歸結于生產關系,統(tǒng)一了前現(xiàn)代財產觀和現(xiàn)代財產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21]第13卷,8-9。在談到私有財產時他指出:“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fā)展一定階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盵21]第3卷,410-411這樣,保守主義所求的穩(wěn)定生活不過是對農業(yè)生產關系的向往,自由主義所求的生活不過是對菲爾麥爵士所推崇的君權神授社會的否定,契約主義也只不過是對封建專制社會的抨擊。而漢娜·阿倫特憂慮的財富不過就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猖狂的資本,而資本在馬克思看來正是在打破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后形成的新的生產關系。這顯然為我們開啟財產謎團之門提供了一把鑰匙。

(二)馬克思持一種復雜的財產觀

顯然,無論是保守主義、自由主義還是契約主義,他們在具體使用財產概念時都側重于某一個方面。而且,在不同的場合他們都把財產定義為某種本質,比如:權利、權力、能力、勞動、外物、人口、關系、制度、功利、功能等。也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過程中并沒有提出明晰的財產概念,這就為我們發(fā)展馬克思的財產思想提供了機會,我們可以在他將財產歸結于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

生產關系提法的邏輯前提是,財產是個綜合概念。首先,私有財產是財產的子集。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和財產是兩個概念,他批判施蒂納故意混淆了Eigentum(財產)和eigen(自有的)這兩個詞的用法,把私有財產變?yōu)樨敭a的概念。他認為財產是對個性的擁有,他進一步說:“實際上,我只有在有可以出賣的東西的時候才有私有財產,而我固有的獨自性卻是根本不能出賣的物品。”[21]第3卷,253-255其次,財產是個多層次的概念。從資本財產來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人實際上把他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把他的勞動和別人的勞動為一個共同目的的結合,看成是一種和自己相異化的權力;實現(xiàn)這種結合的條件,是和他相異化的財產?!盵21]第25卷上,101具體表現(xiàn)為生息資本(利息或作為所有權的資本)的權力、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作為職能的資本)的權力、社會資本(社會財產)的權力、私人資本(私人財產)的權力、信用(對社會資本的支配)的權力。最后,財產是個系統(tǒng)概念。生產關系實際上整合了各種要素。馬克思說:“財產最初無非意味著這樣一種關系:人把他的生產的自然條件看作是屬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與他自身的存在一起產生的前提; 把它們看作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 這種前提可以說僅僅是他身體的延伸?!盵12]第2卷,744“實際的占有,從一開始就不是發(fā)生在對這些條件的想象的關系中,而是發(fā)生在對這些條件的能動的、現(xiàn)實的關系中,也就是這些條件實際上成為的主體活動的條件?!盵12]第2卷,746

(三)馬克思的財產觀可以用三維財產模型直觀表述

首先,三維財產模型意味著主體、客體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像包括漢娜·阿倫特那樣將現(xiàn)代財產直接定義為作為外物的財富的人們所持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而像契約主義者把財產主體(人)與財產客體(物)分開并且把其聯(lián)系歸結于虛幻的所有權顯然也是錯誤的。其次,三維財產模型意味著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只不過是“一藤二瓜”。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并不能獨存,它受到保守主義尤其是契約主義的制約,受制于社會與國家。而馬克思所明確反對的是“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的社會狀態(tài),要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12]第1卷,416。最后,三維財產模型意味著財產的生產方式本質。從共同體內部環(huán)境來看,生產方式決定著其社會基本狀態(tài),包括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的制度及其運行狀況。從共同體外部環(huán)境來看,生產方式決定著其對外的存在狀態(tài),是其軍事、外交、話語、安全等綜合影響力的直接根源。保守主義代表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自由主義代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契約主義不過是脫離了生產方式考量的一種政治幻想。當然,以上三者都是幻想,是各走了一個極端的幻想。

四、鄧小平“不搞爭論”與三維財產模型相一致

鄧小平宣稱“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的自信源自對馬克思財產觀的深入理解。這種深入理解與三維財產模型高度一致。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三維財產模型一致

解放思想才能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把客觀世界看作運動著的世界的思維。三維財產模型不僅給出了財產的具體形態(tài),使我們可以直觀把握,而且給出了財產運動的具體原理。財產的具體形態(tài)更多地要靠財產關系(即生產關系)去把握,這就是求本質,就是實事求是。財產運動則更多地要靠財產主體和財產客體去把握。財產主體的變化和財產客體的變化必然引起財產關系的變化,社會狀態(tài)也必然因此發(fā)生變化。而要認識這樣的變化就必須突破舊認識,放棄舊本質,就必須解放思想。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與三維財產模型一致

“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就是從財產主體的變化和財產客體的變化、而且是積極進步的變化方面考慮問題。而在生產力發(fā)展變化帶來社會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財產關系(即生產關系)的調整必然是滯后甚或是無序的。財產關系的調整過程伴隨著“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行動。其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財產模型的理想狀態(tài),即“最終達到共同富?!?。那種看到問題就想退回去走老路,以及那種得了便宜就想借口走西方邪路的想法,都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三維財產模型一致

我國在整體上落后于西方的狀態(tài),以及改革開放前的實踐告訴我們,通過制度強力調整財產關系進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甚或超現(xiàn)代化是一條死路。沒有財產主體的變化和財產客體的變化,財產關系的單獨變動并不能帶來社會的轉型升級。而那種脫離中國現(xiàn)實,照搬西方經驗及其制度的做法,同樣也不可能獲得成功。認識到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正是認識到我國的財產狀態(tài)既不同于過去的農耕封建財產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工業(yè)資本財產模式。當然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地區(qū)、哪個組織是完全相同的。

(四)改革開放理論與三維財產模型一致

“要發(fā)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盵26]138只有這樣才能糾正扭曲的財產關系,才能釋放財產主體、財產客體在變化中產生的能量?!皩ν忾_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盵26]117鄧小平認識到了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只不過是“一藤二瓜”的關系。二者既有競爭關系,更有互相借鑒與合作關系。他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6]373因此他主張大膽開放,認為“改革是中國的二次革命”[26]113。

(五)鄧小平理論的其他主要方面也與三維財產模型一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強調了財產本質(即生產方式)的根本地位,兩個基本點要服務于生產方式的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堅持兩個基本點,從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有可能?!昂推浇y(tǒng)一,一國兩制”的構想來自對社會主義制度適應并推動形成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生產方式的自信。中國的問題關鍵在于黨,突出了財產主體的重要性。社會的變化來自生產方式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變化來自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來自人的變化。財產主體的發(fā)展變化是第一位的。

鄧小平所倡導的“不搞爭論”以及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建立在其對馬克思財產哲學理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是其洞悉財產運動規(guī)律的結果。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嶄新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前世界多樣化道路中的一條。并不存在脫離實際的“左”的本體和右的本體。“左”右只是中國道路演進過程中波動的兩極,“左”右的力量都是中國道路演進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中國人自己探索出來的一條嶄新道路,就是鄧小平以基本路線、衡量標準、社會主義本質等為基本特征標定的一條嶄新道路,就是符合馬克思財產哲學所揭示的財產運動規(guī)律的一條嶄新道路。

那種強調把某一方面、某些因素、某類特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的純粹化的觀點都是背離了三維財產模型的孤立、靜止、片面、本本、主觀的非科學、非實踐、非客觀的觀點。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正確看待“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實現(xiàn)生產方式的持續(xù)轉變,使國內國外態(tài)勢持續(xù)向好。通過綜合國力的提升為中華民族贏得長期競爭優(yōu)勢,為中華民族每一成員創(chuàng)造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經驗。

猜你喜歡
財產道路特色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特色種植促增收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財產的五大尺度和五重應對
離婚財產分割的不同情況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2
中醫(y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石楼县| 徐汇区| 徐水县| 山阳县| 连平县| 辛集市| 凌云县| 宜兴市| 玉门市| 桐庐县| 延津县| 东安县| 左贡县| 泾源县| 甘孜县| 丹棱县| 东莞市| 咸宁市| 清流县| 游戏| 泽库县| 名山县| 贵溪市| 永丰县| 永登县| 通榆县| 临沧市| 衡阳市| 青铜峡市| 连平县| 长阳| 醴陵市| 六枝特区| 嵊泗县| 水城县| 凯里市| 怀来县| 巴林左旗| 临江市| 太和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