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 年到來之前,全世界都很難想象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改變竟會如此撼人,漫長的歷史中,人類遭遇了數不清的疾病與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總有一天也會停止,和所有過往的流行病一樣,成為一個歷史故事,但流行病帶來的影響卻不會一起消失。
疫情對博物館界的影響顯而易見,因為疫情被迫停滯下來的展覽,使得美術館/博物館從業(yè)者們必須思考在實體空間無法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如何延展既有的職能。更多的線上展覽模式開始涌現,一直在進行的博物館資源數字化議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線上觀展體驗的種種不足,帶來的爭議也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許多私立美術館/博物館在喪失觀眾的情況下面對日益窘迫的運營壓力,重新構思展覽,以吸引最具粘性的觀眾回歸美術館/博物館,由此引起對社區(qū)服務更加迫切的重視,甚至博物館的實體空間也面臨被重新想象和設計。后疫情時代,博物館模型被重新建構,也有更多的質疑與反思亟待展開。
在本期的“美術館+”欄目中,我們聚焦于世界各地的美術館/ 博物館在受疫情影響被迫關閉場館的情況下探索線上傳播的實踐,諸如虛擬展覽、網絡直播、社交媒體互動等,催化了傳統(tǒng)美術館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帶來對“美術館”全新形態(tài)的討論,我們邀請了藝術行業(yè)寫作者、學者們,從各地美術館對此次疫情的回應出發(fā),從美術館職能、媒體傳播、網絡藝術等方面對這些實踐展開觀察和討論,探討因此次疫情緊急到來,而終將要面對的場景改變。
“美術館歷程”欄目本期著重介紹的是國家重點美術館之一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自2016 年向公眾開放以來,清華藝博的展覽既有對藝術與科學融合之美的探究,也有對清華大學學統(tǒng)積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脈傳承以及自身館藏珍品的展現,在綜合性大學探索建設藝術博物館的實踐方面可謂翹楚。
更多的精彩內容不在此一一贅述,我們看到,即使在疫情的情況下,美術館/博物館界同仁仍未停止思考,從各自不同的在地背景和視角出發(fā),展開美術館學科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不斷充實和補足“美術館”這一命題在中國當代語境下發(fā)展延伸的坐標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