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皓
在剛剛結束新聞職業(yè)生涯一年后,他在大學教師崗位上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二個中國新聞獎,成為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遼寧省唯一獲獎的大學教授。投身黨的新聞事業(yè)20余年來,現為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高級記者的孟嘉多已經成長為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獲國家級、省部級新聞獎特等獎、一等獎33次,并入選“中國好人榜”。
“有99%的人選擇安逸,
但我寧愿做那1%”
翻看著往年別人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青年孟嘉多不禁在心里嘀咕:“怎么我就寫不出來?他們都是怎么寫的?……”一邊翻看一邊拿出紙筆,一字一句謄寫起來。覺得抄寫還不夠,他又拿來主編修改過的文稿,認真與原稿比較。
“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這么修改?”在思索與謄寫之間,他恍然大悟:原來新聞要這樣寫!而就是這樣一個轉變,讓孟嘉多捅開了新聞寫作這層神秘的窗戶紙。
2008年,新聞報道《一個愛笑女孩的最后心愿》感動了遼沈大地,文中一句“媽媽,如果我的角膜能使別人恢復光明,我還在這個世界上看著你;如果我的心臟能在別人的胸腔跳動,我還在這個世界上愛著你”牽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在錦州師專上學的鐵嶺籍女大學生孫祺突患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希望能在離世后將器官捐獻給社會。
孟嘉多得知消息后立即趕赴醫(yī)院,同時組織起一支156人的獻血團隊,為挽救孫祺的生命爭分奪秒。
沒人敢保證孫祺的存活概率有多大,但孟嘉多還是選擇奔走于各大企業(yè)之間,號召企業(yè)和社會為孫祺募集愛心善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奇跡竟真的出現了:孫祺身體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半年后康復出院,并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如果孫祺沒有被救活,你會怎么辦?”遼寧電視臺記者采訪孟嘉多時這樣問。
“這個問題當時也考慮過,我們只能盡力,如果真的不幸,她捐獻器官回報社會,同樣偉大,同樣有意義!”
其實,這樣果斷的預判能力和新聞素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養(yǎng)成。初入新聞行業(yè)時,孟嘉多也曾有過自我懷疑。
“新聞記者在我看來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有時看著署名就會想:我真的是一名記者了嗎?我已經準備好了嗎?”為了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盡管身在錦州的市級媒體,孟嘉多始終堅持用省級、國家級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每篇文章都當作要參評中國新聞獎一樣認真對待。
最初當記者時,孟嘉多曾不滿意自己在采訪時操著一口錦州方言,怕給采訪造成障礙,便拿來錄音機一句句地跟讀,學習普通話。遇到采訪不順利時,便反復琢磨采訪技巧,思考怎樣才能問出有價值的信息。他還堅持研究國家政策,與省級、國家級媒體方向保持一致。
有人問:“你在市級媒體工作,為啥對自己要求這么高?”孟嘉多回答:“努力不一定有收獲,但不努力是一定沒有的。也許有99%的人會選擇安逸,但我寧愿做剩下的那1%?!?/p>
“我收獲了個‘1,
但更應看到我準備了‘10”
“中國新聞獎我上小學時就知道,那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畢生追求的目標……”孟嘉多感慨道。
“剛當記者時總想,中國新聞獎得主究竟長啥樣?后來發(fā)現獲獎者竟然有身邊同事朱大偉,1994年他九死一生,拍下了錦州市委書記張鳴岐犧牲前最后的瞬間,贏得了全國新聞界的尊敬。冒著生命危險拍下的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實至名歸?!泵霞味嚯m然平時跟朱大偉稱兄道弟,但內心里崇敬得不得了。后來他說,哪怕給朱大偉掃地倒水也想跟他多學點東西……
隨著新聞作品越寫越多,好作品也積累了不少,可遺憾的是身在市級媒體,與中國新聞獎總差了一個平臺、一個渠道。
2014年,對于中國新聞界來說極不平凡。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機制啟動一系列改革措施。“兩獎”評選增加了受理自薦、他薦參評作品和參評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等全國11家新聞教研機構可獨立推薦參評作品。
2015年11月8日,《錦州晚報》發(fā)表的新聞通訊《損失5萬 挽回140萬 村主任舍自家魚塘救活鄉(xiāng)親田》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也是孟嘉多通過自薦制度獲得的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中國新聞獎,而全國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靠自薦獲獎的稿件僅6篇。
“同學們,不要怕栽跟頭,不要怕失敗,只有等你跌夠了跟頭,生活才會送你一份大禮。”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后的孟嘉多站在講臺上對學生們講,“打鐵還需自身硬。你們只看到我獲獎有了‘1,但為此我卻準備了‘10。”
“做硬骨頭好人,為普通人發(fā)聲”
農民工劉建偉一大清早就來到報社編輯部,“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你們救救我媳婦吧!哪怕讓她多活幾天也行啊……”
劉建偉走了很多單位都被拒之門外,這次剛要被勸走,卻被孟嘉多攔下:“大哥,我聽你講。”
第二天一早,《親愛的,多想多想再留住你幾天》的錦州版“山楂樹之戀”見報,“深情哥”為絕癥妻子奔走的消息傳遍錦州大地。
社會捐款十多萬元,可惜的是,劉建偉的妻子趙春香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但孟嘉多卻一直留在劉建偉的心里。每年春節(jié),劉建偉都來看望他,有時趕上他開會,劉建偉干脆站在雪地里等,就為了告訴他一聲:“孟老弟,我現在挺好的?!?/p>
孟嘉多有時也會遇到難纏的采訪對象,采寫調查報道經常會遇到各種阻力,甚至還可能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
“不行!這事你可不能去,太危險了!”母親聽聞兒子報的選題,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孟嘉多只好背著家人寫調查報道。
入選“中國好人”時,孟嘉多說:“也許在大家印象里,好人就是忠厚老實的老好人,但我不想做老好人,我要做硬骨頭的好人!”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30名撲火隊員在轉場途中,突遇山火爆燃犧牲。就在大家沉浸在悲痛中,痛心悼念英雄時,網絡中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看到這樣不和諧的言論,孟嘉多非常氣憤?!斑@不是往烈士家屬傷口撒鹽嗎?”他當即決定:撰寫評論文章對這種言論予以駁斥,糾正侮辱英雄的歪風。而正是這篇《決不允許惡意調侃救火犧牲英雄》的文章,為孟嘉多第二次敲開了中國新聞獎的大門,兩次獲獎相隔5年。這篇文章成為遼寧歷史上第一篇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網評文章。
從業(yè)20余年后,孟嘉多結束新聞生涯,來到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新聞人才而在教學崗位上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他將自己的經驗與故事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莘莘學子。他會講起驚心動魄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更有深度思考,將新聞人的夢想與情懷傳遞下去。雖然不在新聞工作一線,他仍在講臺上講述著:新聞人要有維護正義敢于亮劍的勇氣,要把握國家政策大方向,站在高處想問題,到田間地頭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