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飯后應立即刷牙,也有人說飯后半小時內(nèi)刷牙會損傷牙齒,請問到底什么時候刷牙最合適?
湖南 尹先生
尹先生:
支持“飯后半小時內(nèi)不該刷牙”這一觀點的人認為:飲食中酸性物質(zhì)與牙釉質(zhì)接觸,會使牙釉質(zhì)耐磨度降低;而唾液有助調(diào)節(jié)口腔酸堿度和促進釉質(zhì)再礦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保護作用。如果飯后還沒等到唾液再礦化牙齒就立刻刷牙,會對牙齒造成額外磨損。
其實,唾液恢復口腔酸堿度的效果因人而異,有實驗證明:飯后口腔pH值變化存在一條“反拋物線”。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用葡萄糖來漱口模擬進食,接著測量口腔pH值的變化。結(jié)果顯示,所有實驗對象口腔的pH值在進食后不久就開始降低,并突破可以使釉質(zhì)脫礦臨界值,12分鐘左右降到最低。隨后,實驗對象口腔的pH值開始慢慢回升。半小時后,大部分人口腔pH值回到正常水平。如果按蛀牙給人群分類,大概能分成3種人:無齲的人(有但很少)、輕度齲活性的人(多數(shù))和重度齲活性的人。部分重度齲活躍性者的口腔pH值,從一開始就低于臨界值;半小時后,他們的牙釉質(zhì)仍處于脫礦狀態(tài),依舊脆弱;1小時后,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從上面的實驗不難看出,當口腔致齲菌產(chǎn)酸能力處于優(yōu)勢時,唾液并不能完全保護牙齒。此外,對于本身即為酸性物質(zhì)的食物而言,只要牙齒表面殘留食物殘渣,酸的作用是不會自然消退的。要清除食物殘渣,還是要靠刷牙。一方面,刷牙將牙菌斑打散,使細菌威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刷牙清除滯留在牙面的食物殘渣,使細菌失去持續(xù)發(fā)酵產(chǎn)酸的原料。飯后10分鐘,正是細菌發(fā)酵碳水化合物產(chǎn)酸的高峰期,對多數(shù)人來說,盡早刷牙可以干擾和阻斷這個過程,縮短牙齒被酸腐蝕的危險。
因此,正常飲食后立即刷牙并無不妥。擔心刷牙損傷牙釉質(zhì)的人,更需要注意的是刷牙方式和牙刷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建議3個月更換牙刷。如果牙刷使用了兩三個月后“開花”,屬于正?,F(xiàn)象,但這時一定要換新的。“開花”的牙刷不僅細菌叢生,用它刷牙越刷越臟,還會損傷牙齦。如果在辦公室等不方便刷牙的地方,可以用漱口的方式——把水含在嘴里,后牙咬緊,反復漱上三四次。也可隨身備一些牙線,牙線比較柔軟,既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正確使用也不會傷及牙齒。
建議掌握國際標準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
1.在刷牙齒內(nèi)、外表面時,保持刷毛與牙齒表面成斜45度角朝向牙齦方向放置,輕壓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小幅度來回顫動牙刷,然后上牙往下拂刷,下牙往上拂刷。
2.刷前牙里側(cè)時,將牙刷豎起,上下拂刷。
3.對于伴有牙齦萎縮的人來說,直接采用拂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