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家有一對年近八旬的雙親。他們原本獨立生活,近些年老母親記性不好,需要別人照顧,于是我們就請來保姆小阿姨??墒潜D愤M了門,問題也就跟著來了,母親幾乎天天鬧脾氣,說自己東西沒了,被偷走了!其實都是些針頭線腦、襪子手絹等不值錢的東西,但是矛頭直接指向保姆。母親為了不被偷,就胡亂藏東西,有幾次我們在鞋盒子和花盆底下發(fā)現(xiàn)了她藏的現(xiàn)金和存折。后來看了醫(yī)生,母親被診斷為老年癡呆,老年癡呆會有這些不正常的表現(xiàn)嗎?我們應當怎樣護理呀?
安徽 陳先生
陳先生您好!
從來信得知,您的母親已經(jīng)被診斷為老年癡呆,這是目前得到社會普遍關注、需要長期醫(yī)療和護理的疾病。癡呆的核心癥狀是認知功能受到損害,涉及記憶、語言、邏輯等大腦功能。在80 歲以上的人群中,癡呆的患病率是比較高的,它分為很多亞型,其中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說的老年癡呆。
普通大眾對老年癡呆臨床癥狀的認識存在誤區(qū),以為就是“記性不好”“糊涂”“容易走失”,實際上癡呆還有一組非常重要的癥狀,也是讓照護者感到棘手的,就是精神行為癥狀(BPSD)。BPSD 會加重患者的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增加照護者的負擔,也是患者接受醫(yī)療干預的主要原因。
BPSD 并不是癡呆達到某個嚴重程度的產(chǎn)物,它可能發(fā)生在病程中的任何階段,甚至會早于記憶、認知癥狀出現(xiàn)。BPSD 的患病率很高,國外曾有報道在社區(qū)癡呆老人中患病率為97%。BPSD 發(fā)生的機制是復雜的,是生物、心理、社會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目前還沒有被完全解釋清楚。癥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類是情緒、情感。如煩躁不安、抑郁焦慮、冷漠平淡或者欣快,還有的人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激惹,胡亂發(fā)脾氣。
第二類是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等對客觀現(xiàn)實的歪曲。有的老人會出現(xiàn)幻覺,如憑空聽見有人說話或者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您母親的癥狀則主要為妄想,我們稱為被竊妄想和嫉妒妄想,疑心被竊與記憶認知減退有很直接的關系,忘記自己的東西放在哪里,經(jīng)常找不到,就給予一個妄想性的解釋,認為是被人偷走了,保姆對這個家庭來講又是一個新成員,當然就成為懷疑對象。
第三類是行為癥狀。有的是在不穩(wěn)定的情緒和歪曲的信念基礎上繼發(fā)的沖動行為;有的是一些刻板或漫無目的的動作;還有一些是大腦皮層功能受損后的表現(xiàn),如食欲亢進不能自控。
對BPSD 的干預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干預策略是個體化的,并且是長期、貫穿全病程的。目的在于緩解癥狀,減輕癥狀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減少照護者的負擔。在應用抗癡呆藥治療的基礎上,應該首選非藥物干預,只有當非藥物干預無效,BPSD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如不能服從照料,出現(xiàn)沖動、異常行為,導致危害患者安全的事件時,才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
作為家人和照護者,當面對癡呆老人的幻覺、妄想時,應該加以觀察和記錄,如癥狀出現(xiàn)是否愈發(fā)頻繁,是否經(jīng)常發(fā)生在晚間,一旦出現(xiàn)臨床癥狀或癥狀有變化應當及時就醫(yī)。另外,避免和老人發(fā)生正面的爭辯,如爭論其所聞所見的真實性,駁斥他們想法的荒謬,因為這樣做不僅不會減輕癥狀,反而會讓他們情緒更加激動。對精神癥狀應該及時做出反應,有時候他們會因為幻覺、妄想的影響變得緊張或者氣憤,我們可以適當給予精神安慰。為了緩解癥狀,可以將老人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話題和活動上,例如外出散步可能會有幫助。避免觀看那些存在暴力、導致緊張、驚險刺激,和充滿噪音、令人心煩意亂的電視節(jié)目。在照料上還要確保老人的安全,遠離危險物品,即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東西。針對病情定期隨診,有不明白的事情多向醫(yī)生請教,把居家照護和臨床治療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