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純
一個人在深沉的夜里沉思,一個人聽著音樂發(fā)呆,一個人在陽光下清點往事,一個人捧一杯香茗靜享安寧,一個人品讀詩書與眾多有趣的靈魂對話,一個人踏上孤獨的旅途去尋找詩和遠方……每個人都應該騰出一點時間給自己。
一個不善于獨處的人,他的生活必然是喧囂雜亂和空洞貧瘠的,他的生命也必然缺乏深度和廣度。獨處有味是清歡,無法真正體會獨處的美妙,是生活的一大缺憾。誠如周國平所言:“人們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善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么,不耐孤獨簡直就是一種靈魂上的缺陷了。”
梭羅就是一個能夠享受獨處的人,他說:“人在孤身一人的時候是最不孤獨的,因為只有在這時候他才能獲得一種大自在;只有在這時候,他才使流浪在眾人之中的我回到他真正的家?!彼罅_為了自己的信仰,28歲時來到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他在那里過了2年的獨處生活,他在湖水、森林、月光、鳥鳴的世界里,靜靜地思索人類應該有的生存狀態(tài),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瓦爾登湖》等具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品。結束隱居生活之后,梭羅回到人群,向人們傳遞他的思想。獨處,讓梭羅的思想沉淀、整合、升華;再次融入人群之后,他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說,獨處是一種修行,是一個提升的過程。獨處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人群。獨處好比是停泊,停泊是為了更好地遠航。很少有人愿意一輩子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融入人群是我們的本能。古人隱居田園山林,大多只是與喧囂紅塵和污濁官場隔絕,基本不與人隔絕。陶淵明歸隱田園后,還會與農(nóng)民一起勞作,“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魯濱孫漂流到孤島上,尚且需要“星期五”來作伴。
我們普通人獨處,也是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我們都有一種感覺,如果總是一路狂奔的狀態(tài),總是在人海喧囂中沉浮,慢慢就忘了人生的初衷,被俗世中的種種思想綁架了,想停也停不下來。在獨處時,我們可以在喧囂中抽身而出,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躲在紅塵之外看自己、看生活、看人生,是難得的清醒時刻。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才能抖落掉滿心塵埃,直面自己,看清自己的優(yōu)缺點。君子慎獨,獨處時也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人應該在獨處時多做反省,不斷完善自己。不浪費獨處的時光,沉淀和提升自己。當你再次融入人群時,一定是個全新的自己,冷靜、通達、和善、寬容,能夠讓自己愉悅,也能讓別人愉悅。
獨處,也是一種心靈回歸。獨處的時光,是生活中一個安寧的港灣,讓心靈放松,讓精神愉悅。宅在家里,正好給自己留一段時間,清空心靈,回歸本心。暫時關掉電腦、手機,暫時切斷與他人的聯(lián)系,停下來獨處,等靈魂跟上來。這樣的時候,你才能明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會明白該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世界。
既能欣賞春光爛漫,又能欣賞冬之寂寥;既能享受盛宴歡聚的熱鬧,又能享受繁華落幕的清冷。一切都是風景,一切都是人生。獨處,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