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信陽學院)
20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硝煙彌漫,連年混戰(zhàn),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對中國土地的爭奪使得人民生活動蕩不安。在此歷史階段,中國經歷了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戰(zhàn)爭兩次重大的歷史變革。1927年,國立音樂院(現(xiàn)上海音樂學院)成立,我國的音樂教育逐漸專業(yè)化,同時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專業(yè)人才。
這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有了新變化,主要以藝術歌曲為主,20世紀20-40年代得到快速發(fā)展,一批留學歸國的音樂家如蕭友梅、趙元任、青主、黃自等投身創(chuàng)作,積極探索,借鑒西方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形式,將中國古詩詞與之巧妙結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他們的創(chuàng)作推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
20世紀20-4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出現(xiàn)了以蕭友梅、趙元任、黃自等一批優(yōu)秀的音樂專業(yè)人才。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有些曲目被列入各大音樂院校的聲樂教材及音樂會的必選曲目,同時對我國后期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高校聲樂的教學具有指導性意義。
20年代-40年代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蕭友梅、趙元任、青主、黃自、賀綠汀、冼星海、劉雪庵、江文也、陳田鶴、江文也、陳田鶴、聶耳、譚小麟、江定仙、林聲翁等。
蕭友梅的藝術歌曲代表作品有:《問》、《星空》、《卿云歌》、《雪后》、《南飛之雁語》等;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老天爺》、《他》、《也是微云》、《海韻》等;青主的藝術歌曲作品有:《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紅滿枝》、《赤日炎炎似火燒》等;黃自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思鄉(xiāng)》、《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點絳唇·賦登樓》等;賀綠汀的藝術歌曲作品有:《嘉陵江上》、《菩薩蠻》、《夜思》、《戀歌》、等;冼星海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憶秦娥》、《夜半歌聲》、《黃水謠》、《黃河怨》、《黃河頌》等;劉雪庵的藝術歌曲作品有:《紅豆詞》、《踏雪尋梅》、《長城謠》等;江文也的藝術歌曲作品有《傷春》、《春夜洛城聞笛》等;陳田鶴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楓橋夜泊》、《春歸何處》、《采桑曲》、《山中》等;聶耳的藝術歌曲作品有:《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譚小麟的藝術歌曲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彭浪磯》、《正氣歌》等;江定仙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歲月悠悠》、《戀吧,少女》等;林聲翁的藝術歌曲作品有:《滿江紅》、《白云故鄉(xiāng)》、《春深幾許》等。
此外,這時期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黃永熙的《陽關三疊》,任光的《漁光曲》,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夏之秋的《思鄉(xiāng)曲》等等。正是這一大批優(yōu)秀音樂家的共同努力,推動了這一時期藝術歌曲的迅猛發(fā)展。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它的創(chuàng)作將西方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這些作品在結構上短小、精致,內容上含蓄、典雅,極富意蘊,注重鋼琴伴奏的作用,同時將民族性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形式。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多以古詩詞為創(chuàng)作題材,將音樂與詩歌相融合,結構一般較短小,但是內容含蓄、典雅、精致,這一特點也是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例如青主的《大江東去》,黃自的《花非花》、《春思曲》,陳田鶴的《楓橋夜泊》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皆是以古詩詞為創(chuàng)作題材。其中,青主的《大江東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而作,黃自的《花非花》則是選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而作,《春思曲》選自詩人韋翰章的詞而作,《楓橋夜泊》是依據唐朝詩人張繼的古詩《楓橋夜泊》而作。
這些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是作品的表現(xiàn)需要真摯、豐富的情感,因此使得作品更加精致、含蓄,意蘊性強。例如黃自的《花非花》,這首作品只有四個樂句,而正是這短短的四句,更體現(xiàn)出曲子的精致。曲子通過借物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和欲揚還抑的創(chuàng)作技法,更加體現(xiàn)出曲子含蓄的特點,增強了曲子的意蘊性。例如,曲子的最后一個樂句“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個樂句的尾音無限延長并結束于主音,這更加體現(xiàn)了曲子所要表達的傷感、落寞的情感,同時留給聽眾無限遐想的空間。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輔相成,因此,這時期的作品多富于時代性。這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不斷,受社會背景的影響,這時期的作品具有時代性特征。
例如,黃自的典型代表作品《玫瑰三愿》,它始創(chuàng)于1932年,那時的中國正值戰(zhàn)亂時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當時的詞作家龍七到國立音專(今上海音樂學院)上課,當他看到校園里滿園凋謝的玫瑰花,盡是一片凄涼,就是在此背景下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詞,之后黃自先生將其譜曲。這首曲子要表達的就是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渴望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再如蕭友梅的《問》,這首作品創(chuàng)作于1922年,當時的中國處于軍閥統(tǒng)治下,遭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作品的詞看似簡單純樸,卻蘊含著深層次的寓意。從歌詞淺層次分析,作品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憂時、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而作品還蘊含著深一層次的意思,作曲家的最終所要表達的意思應是喚醒人們的愛國情懷。這樣的作品在此時期還有很多,例如,青主的《大江東去》、聶耳的《鐵蹄下的歌曲》等作品,都反映了詞曲作家的愛國主義情懷。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保留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融入了西方的創(chuàng)作技法,曲子遵循我國民族語言的四聲調特點和古詩詞抑揚頓挫的特點,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民族性特征顯著,更富于韻味。
比如,黃自的代表作品《玫瑰三愿》,“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好教我留住芳華?!睆乃母柙~可以看出,歌詞中每一句的尾字,創(chuàng)作技法遵循的是押“發(fā)花輒”。在曲式結構方面,比如曲子中的離調色彩,則是借鑒了西方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再如黃自的另一首代表性作品《花非花》,這是一首單樂段四句體結構的作品,遵循了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在調式上突出民族調式。還有陳田鶴的《采桑曲》青主的《赤日炎炎似火燒》、《越遙歌》、《回鄉(xiāng)偶書》等作品,都是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這一時期作品的民族性特征。此外,還有些作品吸取了民間戲曲、說唱等素材而創(chuàng)作,如趙元任的《老天爺》借鑒了說唱音樂素材,冼星海的《竹枝詞》借鑒了京劇曲調。
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特色與西方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技法相融合,這既保留了我國詩詞深刻的內涵,又體現(xiàn)出我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民族性特征。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曲式結構一般較簡單,結構短小精致,音域適中,旋律比較平穩(wěn),歌詞相對外國作品要簡單,因此,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首先需要了解作品,對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加以領悟、揣摩,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自分析作品的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悟能力。學生通過自身的演唱實踐,進一步發(fā)揮對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歌唱就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這也實現(xiàn)了二度創(chuàng)作,為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歌詞多以中國詩詞為主,其中古詩詞居多,例如,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就是引用的宋代詞人李之儀的古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如陳田鶴的《楓橋夜泊》、黃自的《花非花》、譚小麟的《彭浪磯》等曲子都是選自古典詩詞這一創(chuàng)作技法。這類作品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注重表現(xiàn)深層次的情感內涵,情感細膩、真摯、含蓄。在對其進行演唱前,要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風格特點、所要表達的情感等進行仔細分析,才能更全面的詮釋作品。
因此,如果將這類作品廣泛地應用到聲樂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也有助于弘揚、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藝術性較強,情感柔和細膩,注重氣息的支持與控制,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氣息要平穩(wěn)連貫,聲音通暢圓潤,不盲目追求音量,引導學生重視曲子中的力度符號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的變化。
這時期的作品大多情感細膩,含蓄,演唱時不需要過大的音量,尤其是高音弱唱的演唱技巧,需要穩(wěn)定的氣息有力的支撐才能較好的完成作品。例如黃自的代表作品《春思曲》中,曲子的第一樂句“瀟瀟夜雨滴階前”一開口的第一個字“瀟”,就是典型的高音弱唱的演唱技巧,音高為小字二組的f,力度為p,因此,演唱這樣的作品對氣息的要求比較高,同時對訓練氣息有很大的幫助。在聲樂教學中,氣息的訓練尤為重要,只有有了很好的氣息支持與控制,才能完美的詮釋曲子所要表達的情感。演唱這樣的作品對于聲樂演唱技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價值。
此外,鋼琴伴奏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聲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重鋼琴伴奏的作用,充分體會作品的意境和內涵,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
孔子說:“詩詞具有教化的作用。”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它自古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國古詩詞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夠反映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在創(chuàng)作上注重詩詞的作用,因此,學生學習演唱這樣的作品繼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發(fā)展長河中,我們的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在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中得到了詮釋。比如,聶耳的代表作《鐵蹄下的歌女》表現(xiàn)了弱女子內心憤憤不平的吶喊及她們備受摧殘的心靈深處涌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團結抗敵,奮起救亡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通過教授引導學生演唱20世紀20-40年代的藝術歌曲,能夠使其真正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次內涵及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源泉和動力。
20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是長期積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了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對我國的歌唱藝術具有指導性意義。高校是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在我們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教授并引導學生演唱這些作品,以此弘揚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時,社會各界應關注重視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讓“中國聲音”傳唱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