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斌 鄭淵方
摘? ?要:“篩網盛水而水不漏”等演示實驗的實驗原理不能簡單解釋為“液體的表面張力”。文章先從理論上分析“水不會流下來”的實驗原理,然后用實驗驗證,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表面張力;附加壓強;大氣壓強;平衡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0)11-0032-3
在液體表面張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通過自制教具演示“篩網盛水而水不漏”的實驗,說明液體表面張力的存在(圖1甲)。再借助簡圖模擬篩網形狀,引導學生畫出篩網處水的受力分析圖,從而確定出表面張力的方向(圖1乙)[1]。
該實驗直觀生動,受力分析簡明易懂,有利于學生建立表面張力的概念。但在解釋實際現象時,學生一般會認為水流不下來只是因為液體的表面張力,忽略了瓶子內外壓強產生的影響。
1? ? 水流不下來的原因分析
雖然篩網是由多個小孔組成,但一個孔與多個孔本質上原理是一致的。為了研究方便,本文先分析只有一個小孔的實驗,即水也不會從開有一個小孔的瓶子里流出來。采用直徑為30 mm、高度為200 mm的試管進行實驗。試管裝滿水,水可以從試管中流出來,而不會從小孔里流出來。進一步觀察,在小孔處可以看到凸液面(圖2)與凹液面(圖3)這兩種液面狀態(tài)。實驗發(fā)現,如果逐漸增大小孔的面積,當達到某個臨界面積時,水就會流出來。
當液面為曲面時,表面張力會造成曲面兩側的壓強差。因為液體曲面與固體接觸處的表面張力有自曲面向內的合力,要平衡這一合力,凹面壓強必須高于凸面壓強。這種由表面張力引起的附加壓強稱為毛細壓強(圖4)。若液體曲面是邊長為dS1和dS2的矩形,在互相垂直的兩平面內的曲率半徑分別為R1和R2??汕蟮们鎯蓚鹊膲簭姴顬椋?/p>
Δp=p1-p2=σ
式中σ為液體表面張力系數[2]。若曲液面為球面,則R1=R2=R,故壓強差Δp= 。小孔的半徑r與球面的曲率半徑R的關系為R= (圖5)。因為0≤|cosθ|≤1,所以 Rmin=r,則Δpmax= 。可見,表面張力產生的附加壓強與小孔的面積成反比。
筆者通過實驗驗證附加壓強與小孔半徑的關系,即Δpmax= 。實驗如下:將直徑為2.26 mm的細管截一小段(細管兩端與大氣相通),將細管豎直插入水中,再緩慢提起??煽吹郊毠苤谐霈F一段液柱,并且在細管下端出口處出現凸液面(圖6),測量可知,h ≈12.8 mm(圖7)。
可以認為凸液面為球面。設細管的半徑為r、理論計算的液柱高度為h、水的密度為ρ、重力加速度為g,由受力平衡可得:
Δpmax= =ρgh
式中:σ=0.07182 N/m, r=1.13 mm
ρ=1×103 kg/m3,g=9.8 N/kg
Δpmax= =? Pa≈127 Pa
h= =? m≈0.01297 m=12.97 mm
而h ≈12.8 mm
理論上算出的液柱高度h與實際測量的h 相差不大(h≈h ),證明用Δpmax= 解釋實驗現象是準確的。
試管里的水因為受力平衡,所以不會流出來,即試管內外壓強差等于表面張力產生的附加壓強。設試管外部壓強為p0,內部壓強為p1(p1為試管中氣體與水的合壓強)。當試管中的水受力平衡時,試管內部壓強大于大氣壓,則出現凸液面;若試管內部壓強小于大氣壓,則出現凹液面。因為表面層類似一種彈性薄膜,可在一定限度內調節(jié)彎曲程度以達到平衡,最大的限度即為Δpmax= 。如果試管內外壓強差超過這一限度,水就會流出來。試管里水不會流出來的條件可用以下公式表達:
|p0-p1|≤Δpmax(2)
試管里的水可通過排水與進氣的方式來調節(jié)平衡,若某時刻|p0-p1|≤Δp,這時水受力平衡,就不會從試管里流出來。如果系統(tǒng)始終不滿足平衡條件,那么試管里的水將全部流出。
篩網盛水而水不會從開有小孔的瓶子里流出來,針筒里水流不出來等實驗的原理也是因為系統(tǒng)內外壓強差等于液體表面張力產生的壓強,即|p0-p1|≤Δp。為了演示實驗的成功,可以增大Δp使系統(tǒng)滿足(2)式。增大的措施為減小小孔的面積或選擇表面張力系數較大的液體。而瓶內裝水量的多少,不會影響實驗的成功。
2? ? 液體表面張力的教學建議
建立起表面張力的概念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水不會流出來的原因,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出液體表面張力方向與液面相切。其水平方向的分力相互抵消,豎直方向的分力相互疊加,合力在豎直方向上。
(2)從受力平衡角度分析“水流不出來”的原因。如果系統(tǒng)內外壓強差等于表面張力產生的壓強,合壓強為零,即合力為零,水受力平衡,就不會從小孔處流出來。
(3)若技術條件允許,可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先測量實驗室的大氣壓強、曲液面處互相垂直的兩平面內的曲率半徑以及試管內部的壓強(試管內氣體和水的合壓強),再將測得的曲率半徑代入(1)式,最后得到曲液面處的附加壓強,進而驗證。開展此類探究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孫德成,宋文蓉.小制作,大用途[J].物理教師,2018,39(7):44-45.
[2]王松齡.流體力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10-11.? ? ? (欄目編輯? ?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