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東
在中國書畫史上,女畫家的書畫是其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封建帝制的數(shù)千年中,女畫家大都深居于閨閣之內(nèi),其才華發(fā)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女性在重重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下,政治上無地位、經(jīng)濟上不獨立、婚姻中不自主時,她們的繪畫藝術亦不為社會所關注,只是在專業(yè)性較強的書籍中才有關于她們簡單而重復的記載。古代女畫家留傳下來的作品十分稀少,傳于畫史有名的女畫家也寥寥無幾,至于有姓名可考有題跋的就更少見了。并不是因為女子不如男子畫的好,而是幾千年的封建倫理道德無形中抹殺了女子們的繪畫名聲,尤其是大家閨秀,她們受到良好的正統(tǒng)的儒學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名節(jié)和身份,生怕她們的書畫流傳到閨閣外面,被人誤以為是風塵女子所作,有失名媛清譽。她們寧可毀掉自己的書畫,也不肯拿書畫示人,有姓有名的完整的書畫更要燒毀在閨閣內(nèi)?!斑@種對名分的執(zhí)著,幾乎把女畫家從歷史中抹掉了”。從而使她們的繪畫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成了閨中消遣時光的玩偶,變成她們抒發(fā)情懷的依托。歙縣博物館就藏有海派女畫家吳淑娟設色花鳥四屏,現(xiàn)予以介紹。
吳淑娟(1853—1930),字杏芬,自署杏芬女士,晚號杏芬老人,歙縣昌溪人,寓居上海,清末民初“海上畫派”名家。隨其父吳鴻勛學畫。少時即有出藍之譽。山水人物、花鳥蟲魚俱能融會古人、獨標新意。性喜游歷,探勝覓奇,即景繪畫。清光緒七年(1881),作《百花圖》長卷,設色寫生俱臻妙境,活色生香,吳昌碩、陸恢等名流題詠殆遍。宣統(tǒng)二年(1910),參展意大利羅馬國際博覽會,中西報刊譽為“當代大手筆”,各國博物館爭相搶購,意大利王后尤為賞識,斥巨資購藏內(nèi)宮,并收集其畫作,印成精裝本珂羅版畫冊廣為傳播。民國六年,慨然捐獻佳作十余幅,開茶話會于上??栴D飯店,頃刻售完,得款千余元,悉捐國際紅十字會,以賑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難民。民國九年,中南地區(qū)災荒嚴重,湖北義賑協(xié)會向其求畫充賑,吳淑娟欣然應允??小妒耸∶麆賵D》《黃山圖》《西湖圖》《吟華閣畫稿》等印本,著有《杏芬老人遺集》。
吳鴻勛,字子嘉,心蘭,小竹,鶴峰,紫袈道人,知非翁,清咸豐舉人,后人曾國藩幕府,并任過湖州知府三年。其善畫蘭竹,筆意秀韻。亦工書,以賣畫自給。1862年開始寓滬賣畫。
昌溪位于歙縣東北25公里處,始建于唐,宋淳熙二年(1175),吳氏始祖一之公在昌溪太湖丘購地建墳,其子后自西溪南(今屬徽州區(qū))遷來定居。分上、下村,昌溪(上村)吳姓占大多數(shù);周邦頭村(下村)多周姓,二姓聚族而居,和睦相處。
昌溪村坐西朝東,后倚來龍山,前臨昌源河。水口則設在村中,與他處不同,稱“廟坦”,有忠烈廟,祀汪華,大塘坑、小塘坑兩股溪水穿街過巷在此匯合,呈之字形注入昌水。全村布局緊湊,民宅鱗次櫛比,宛如迷宮。自明代就形成了南自西靜庵、北至務本堂長達3公里的街巷、規(guī)模。街巷布局是前街后路,南北向貫通,其間以二百多條巷弄聯(lián)系。村北谷口因受北風之害,加之常有盜寇出沒,民國二十四年(1935)修筑了一條長21、高5.36、寬2.8米的石砌護村墻,其門洞上刻“眾志成城”(圖1)和“疊石作障”,(圖2)這是徽州保存不多的村寨防備設施。
昌溪素有“歙南第一村”之美稱,保存有員公支祠、周氏宗祠、太湖祠、忠烈廟、姚氏貞節(jié)坊、九子巷建筑群、“外路”住宅建筑群,有敬嚴堂、安禮堂、承恩堂、懷遠堂、榮公所、酒肆(茶社)、“樹德堂”門樓、磚貞節(jié)門樓和5座三層樓房等精美民居。
此件設色花鳥屏為紙本,設色、條屏。縱140、橫38.2厘米,保存完好。屏一(圖3),繪山石、雜草、古樹,古樹枝干偃仰奇曲,有兩雀棲于其上,一枝牡丹從樹后伸出,花紅葉綠,開得正艷。樹下一小狗正在盡情玩耍。款署:“杏芬寫”。下鈐“淑娟吳氏”白文方印。
屏二(圖4),上繪水草、荷花,兩只鴛鴦于碧波荷葉中怡然暢游。右上款署:“擬包山子筆意,杏芬寫于西湖”。下鈐“淑娟吳氏”白文方印,“杏芬女士畫印”朱文方印。
包山子即陸治,陸治(1496—1576),字叔平,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因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號包山子,后隱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吳門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門生,詩、文、書、畫都有相當?shù)脑煸??!捌溆诘で嘀畬W,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一時好稱,幾與文先生埒”。在花鳥畫方面,與文徵明的另一個得意弟子陳淳同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響而又能創(chuàng)立自己的風格。
屏三(圖5),繪楓樹、假山、菊花、雜草,楓樹上停著一只鵲鳥,口中銜著一只蚱蜢,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右上款署:“新羅山人有此粉本,今擬之,杏芬”,下鈐“淑娟吳氏”白文方印。
新羅山人即華嵒(1682—1756),字秋岳,原字德嵩,離垢居士;一說莆田人,又說福建上杭人。曾為造紙作坊徒工,又號新羅山人、白砂山人,別號東園生、布衣生,老年自喻“飄蓬者”,留存的作品,大部分在貧病交迫的晚年創(chuàng)作出來。能詩,所著詩文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畫作有《群仙拜壽圖》《新羅山人畫冊》《八仙圖》等。
屏四(圖6),上方繪梅樹一株,樹上棲息兩只白頭翁,其中一只在啾啾鳴叫,另一只正回頭顧盼。中部為一坡石,坡上蹲有一貓,正抬頭觀望,坡下有一簇盛開的水仙花,清秀美麗、婀娜多姿。在畫面左上方自題:“同治癸酉秋九月重九后二日,杏芬女士吳淑娟”。下鈐“淑娟吳氏”白文方印、“杏芬女士畫印”朱文方印。
此畫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要是臨摹陸治、華嵒等明清花鳥大家的作品,同時又參用了西洋水粉畫及素描明暗光影的表現(xiàn)手法,使所繪物象猶如置身光感的世界,既清秀雅麗,又有鮮活質(zhì)感。該畫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吳淑娟時年20歲,是其早期精品之作。
海派繪畫是指鴉片戰(zhàn)爭(1840年)以后,上海作為開埠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吸引了周邊地區(qū)的畫家與上海本土的畫家一起形成的畫家群。他們的特點是:在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在傳統(tǒng)中國繪畫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宣揚個性自由;另一方面,又結(jié)合現(xiàn)時代,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技法的創(chuàng)新方面,主要是把西洋繪畫中的某些技法要素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設色相結(jié)合。海派繪畫的人數(shù)之多、籍貫之廣,在中國繪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據(jù)高邕在《海上墨林》中記載有700人之多。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谷、任頤、吳昌碩、黃賓虹,以及任熊、蒲華、錢慧安、倪墨耕、趙子云、王一亭、馮超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