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嶺
2016年11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行數(shù)人從邯鄲坐高鐵至貴陽,隨后到達遵義。我們在遵義住三天,在茅臺住兩天,在仁懷住一天,暢游了黔北大地。
2020年9月4日至7日,有幸參加《椰城》中國行走進貴州茅臺文學活動?,F(xiàn)在想想,應該是2016年所喝茅臺酒的酒香,讓我做出了重訪茅臺鎮(zhèn)的決定。
兩次拜訪茅臺,參觀景點大體一致。有比較才有區(qū)別,是有道理的。此刻,我的腦海里各種各樣的觀感紛至沓來。按照桐城派文論,必須言之有序。這樣,我進行一番歸納之后,想寫出以下四點來。
茅臺,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茅臺之名,源于古人開荒破草,挖土筑臺。所破之草為茅草,葉端有穗可食。草根細白,嚼之微甜。
2016年11月15日下午3點,我們到達茅臺鎮(zhèn)。住進旅館后稍事休息,我便走向大街,走向赤水河。我是做水文工
作的,對河流有一種職業(yè)性的親近。我沿著赤水河的右岸,走走停停,細心觀看。眼前的赤水河,水面有30多米,水色渾黃,與黃河之水顏色相近。河水不急不緩地往前流著。我的腦海起起伏伏,眼前幻化出以下場景:1918年赤水河大水,茅臺鎮(zhèn)河段出現(xiàn)672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驚濤拍岸如雷,紅流滾滾而下。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河流兩岸硝煙彌漫。占領茅臺鎮(zhèn)后,紅軍用茅臺酒細致地擦拭傷口。
2020年9月,于茅臺鎮(zhèn)的酒香里,我想到了風水、水土。使用這類詞匯并不意味著迷信。我知道,茅臺鎮(zhèn)7.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生長著糯米高粱,生長著優(yōu)質小麥。這是生產醬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糯米高粱皮厚、粒小,牙胚比例大,單寧含量高。糯米高粱的優(yōu)質,得益于茅臺地區(qū)少風、炎熱的氣候、不多不少的降水,自然還有酸堿適度的土壤。
據(jù)當?shù)厝苏f,用7.5平方公里之外的土地產出的高粱、小麥造酒,質量就不行。由此,我想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庇纱丝梢?,風、水、土的重要性。
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外,茅臺鎮(zhèn)釀酒人經驗的歷代傳承,也十分重要。漢武帝時,茅臺人就造出了“赤水枸醬酒”。此后,釀酒工藝代代相傳。至清代光緒年間,茅春、茅臺燒春、四沙茅臺,已遠銷各省。
美酒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催化劑
2020年9月5號中午,鄒總帶領我們參觀完中國酒文化城、四渡赤水紀念館、鄒旺酒業(yè)生產和窖藏車間后,來到了一家飯館。天陰,有風,于是便在戶外擺開桌子,上菜、上酒,開懷暢飲起來。有分酒器、有小酒杯,正是我所喜歡的喝高度白酒的器具。我向來很少喝白酒,看到玻璃大杯盛著二兩半白酒,我就頭疼不已。而用小酒杯,一點一點地喝,酒的香味易于品出,甚好。
菜是辣的,酒是辣的(白酒在我故鄉(xiāng)又叫辣酒)。我細細咀嚼辣菜,醇香濃郁。酒剛剛入口時是辣的,但咽進嗓子以后,回味卻是有點焦味的香。這種感覺不錯,很幸福。我看著遠處的山巒,向家人發(fā)了一條微信:菜辣香、酒辣香,極好。在我的老家,形容一個人有福,就說“吃香的喝辣的”。雖然我的酒量不大,但吃辣椒卻是不怕。2016年,在遵義、在茅臺、在仁懷,就數(shù)我吃的辣菜最多。辣與香的巧妙轉換,讓我深深體驗到菜品、白酒的美妙。
5號晚上,濟濟一桌30余人,在鄒總和楊黎老師的帶領下,大家豪放地再次喝起鄒旺酒業(yè)生產的醬香型美酒來。我喝了差不多有半斤,雖然有點飄飄然,但感覺美妙,有作詩的沖動。這種感受,是我以前沒有的。酒桌上,詩人、作家們或者朗誦、或者歌唱,氣氛非常熱鬧。
我陶醉其中,想到拙作《布衣詩人謝榛》中寫到的詩人們經常宴飲的場面。謝榛經常說,如果沒有酒,世界上將減少一半詩歌。謝榛的傳世名作《榆河曉發(fā)》,就是喝酒之后寫出的:
朝暉開眾山,遙見居庸關。
云出三邊外,風生萬馬間。
征塵何日靜,古戍幾人閑。
忽憶棄繻者,空慚旅鬢斑。
對謝榛的這首詩,清代詩人沈德潛說:“讀‘風生萬馬間,紙上有聲?!?/p>
我又想到古人的送別詩,更是喝酒后的情懷抒發(fā)。名氣較大的有兩首,一首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外一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欣賞著美好的詩句,自然要感謝從古至今的造酒之人。
鄒記福,醬香型美酒的釀造者
參觀鄒旺酒業(yè)的生產車間時,我仔細觀察、詢問,不僅學到了許多釀酒方面的知識,更加體會到釀造者們的認真、嚴謹。
在車間里,我知道了醬香型白酒是純糧固態(tài)發(fā)酵的大曲醬香。這種醬香型白酒嚴格按照坤沙工藝進行釀造,遵循“三高”“三長”所需的曲料,基酒勾調,四年存儲。然后,才能投放市場。
在發(fā)酵車間,我抓起一把酒糟,放到鼻子下面聞了聞,一股糧食的香氣、酒的芬芳撲鼻而來。我知道,這酒糟是用紅纓子高粱(糯米高粱)、小麥、赤水河水,按一定比例拌勻,投入發(fā)酵池中的。
據(jù)鄒總介紹,他們的生產工藝,嚴格按照“大曲醬香12987生產工藝”(1年生產周期、2次投料、9次蒸餾、8次發(fā)酵、7次取酒)生產,不敢有一點馬虎。沿襲這一傳統(tǒng)工藝,于此彰顯無遺。
窖藏白酒的兩屋樓房十分堅固,樓上樓下排放著盛酒的大缸。在一樓西邊有一個區(qū)域,專門存放私人定制的白酒。酒缸上面的卡片上,寫著存酒人的姓名和日期。
“如果不是疫情,大家可以品嘗一下的?!痹诮巡厥叶?,鄒總誠懇地對我們說。聽了這話,想想在雜志上讀到的鄒總詩歌,不由得感佩:鄒總一手造酒,一手寫詩。詩酒并進,相得益彰。
因為鄒旺酒業(yè)生產的白酒質量穩(wěn)定,從而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榮譽,并于上海順利上市。
從茅臺鎮(zhèn)回到山東之后,我想起赴貴州途中聽到的鄒總為鄒旺酒業(yè)寫的歌曲,想起鄒雪飛午夜開車接我到旅館的細節(jié)、想起5日下午觀看的鄒旺酒業(yè)宣傳片,深刻地認識到:鄒旺酒業(yè)的企業(yè)文化,已是接近成熟。一個企業(yè)有了獨特的文化,就有了靈魂。發(fā)展壯大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