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虹霞
(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實驗中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深深地體會到:形象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豐富的形象思維就能在腦海里再現(xiàn)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記憶的表象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種種新形象,就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xié)同運作,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運用掛圖和插圖
掛圖和插圖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多教學內容可通過圖畫一目了然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講《中國石拱橋》一課,學生沒見過趙州橋、盧溝橋,不知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的空間位置究竟是怎樣的,更難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態(tài)的石刻獅子。這時可出示掛圖,化語言文字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配樂朗誦
朗誦要做到聲情并茂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能配合合適的音樂,就能更好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更快融入到文章中去。如學習《海燕》一課,可先讓學生聽配樂朗誦,邊聽邊感受文章語言的氣勢,想象在烏云與大海間海燕高傲飛翔的姿態(tài),領略海燕那種“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氣概。在學生閉眼傾聽配樂朗誦時,腦海中一定會出現(xiàn)很多生動的畫面,這就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課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化教育手段已經(jīng)廣泛深入進課堂,電化教育手段清晰、準確地把與文字聯(lián)系起來,圖文并茂,好記易懂。如:在學習詩歌《黃河頌》時,學生因為都沒親眼看見過黃河,所以通過語言文字很難想象黃河那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勢和力量。這時可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圖片,并播放歌曲《黃河頌》,這樣視聽結合,在學生腦海中便展開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此時,詩人那種把黃河視為母親的情感學生也很容易理解了。
發(fā)散思維從本質上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具有多元性、變通性、獨特性等特點。例如,教學《傷仲永》一課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一)你認為造成仲永泯然眾人的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二)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師,你想對仲永、方父、鄉(xiāng)鄰分別說些什么?
(三)你是否像仲永一樣天資聰慧?我們該怎樣對待后天的學習呢?
這樣的發(fā)散性問題不僅使學生體會到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讓學生認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這類發(fā)散性問題,教師所期望的目標應是學生產(chǎn)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獨創(chuàng)和盡可能是沒有遺漏的設想,學生的回答可能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雖然這些思維結果未必盡善盡美,但卻能顯示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故事性強的作品,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練習續(xù)寫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辦法。
如學《那樹》后可寫《當最后一棵樹倒下時》,學《孔乙己》后可寫《孔乙己臨終的獨白》。當然,寫這一類文章,必須幫助學生吃透課文,同時,在訓練的最初階段還需要教師適當點撥。
實踐證明,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學生們在作文中變換人稱,虛擬人物,有的虛擬說書人作為故事敘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兩個人物交替作為敘述人,筆法靈活,跌宕有致,內容充實,人物的個性也在細節(jié)描繪中突顯出來,所以,我們認為結合課文的命題作文是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良好途徑。
文本的魅力是潛在的,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如何讓課本中的藝術形象真實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嘗試將課本改成劇本,把課堂變成劇場。
在講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句時,先讓學生根據(jù)這一詩句,在頭腦中將文字轉化為形象,并寫出自己想象的圖景。雖然有的學生想象未必符合實際,但大多數(shù)同學基本上都能再現(xiàn)這樣一幅圖景:李白在送別好友之后,不忍遽然歸去,呆呆地立在江邊,看他揚帆遠去,去遠了,去遠了,于是登樓遠眺,只見長江如帶,一瀉千里,朋友的船只順流而下,越去越遠,漸漸地只能在東方水天相交的水平線上,僅僅看到一個帆點,最后連一點白色的“孤帆遠影”也在蔚藍的天幕下消失了,但見長江滾滾,不斷向天幕邊緣流去。
通過這幅圖景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景的感受,深刻領會詩的內容,體驗到作者對孟浩然多么深厚真摯的友情。如果友情不是如此深厚,如此真摯,送走之后如何不肯歸去,直至在“孤帆遠影”消失之后,還面對滾滾不盡的江水若有所失呢!對于想象內容符合實際的同學,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涂隙?,使他們在閱讀課文時積極參加形象思維,逐漸做到隨著文字的敘述,在腦海中產(chǎn)生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
語文歷經(jīng)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是人文精神的源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她能給人共鳴和感動,需要人去頓悟和欣賞。學習語文要入情、悟理、學法、品味。缺乏優(yōu)美真實形象的語言文字浸潤的心靈不可能是華美高貴的。
在全新的歷史時期,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出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路,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藝術,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做到課堂生動、教法靈活、知識豐富,要給學生的思想留下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