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萍
“政治經濟學轉向”對于馬克思一生思想的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學習的專業(yè)是法學,同時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哲學研究,還特別重視歷史的學習。這些學科的理論資源構成了他思想起源期廣博而深厚的專業(yè)背景。但是,后來馬克思大半生最重要的工作卻是《資本論》的寫作,他是以深刻的資本批判而確立其卓越的歷史地位的。19世紀以降,資本在現(xiàn)代“市民社會”中運行并展示其強大的功能與絕妙的邏輯,而對其充分的討論則成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理論探索從“《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逐步開始了“政治經濟學轉向”。認真審視當時復雜的“思想圖景”以及馬克思思想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恩格斯在其中起了很關鍵的促進作用。誠如德國伍珀塔爾恩格斯故居暨早期工業(yè)化展覽館前負責人埃伯哈特·伊爾納(Eberhard Illner)博士所說,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恩格斯就沒有馬克思”。(1)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德國恩格斯故居前負責人埃伯哈特·伊爾納博士訪問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并作報告》,2019年8月30日,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0830/c427195-31328825.html.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在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巴門市。萊茵省是德國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巴門是德國著名的工業(yè)城市之一。恩格斯的曾祖父和父親都是萊茵省工業(yè)化的著名開拓者,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經商有道,在國內外創(chuàng)辦了三家公司。
為了讓恩格斯日后能很好地管理企業(yè),1834年秋,他被父親送到普魯士最好的學校之一埃爾伯費爾德文科中學接受教育。優(yōu)渥的家境給恩格斯提供了博覽群書、思想自由馳騁的天地,但同時也使他對家鄉(xiāng)伍珀河流域的社會狀況和不平等的現(xiàn)實產生了疑問:上學路上看到的那些蓬頭垢面、衣衫襤褸、一天到晚累得直不起腰、生活卻依然極度貧窮的工人,與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心安理得地過著舒適而富裕的生活的資產者,這兩個群體的反差之間有沒有內在關聯(lián)呢?
如此的疑問和思考隨著恩格斯之后職業(yè)生涯的變化進入到了新的層次。按照父親的規(guī)劃,他高中沒有畢業(yè)就進入了家族公司工作,半年后,又被派往當時德國最大的商港之一不來梅學習經商。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商人們把一種咖啡豆分為“優(yōu)質、中等、普通的多米尼加咖啡豆”,人們“每買10粒好咖啡豆就捎帶得到4粒壞豆、6顆小石子和四分之一洛特的臟東西、土等等”。(2)這讓他首次具體地感知到了,“商業(yè)的秘密”即在于“欺詐”。
1842年,恩格斯又被父親安排出國,到資本運作最成熟的英國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做辦事員兼襄理,學習那里先進的經商方法。英國的生活給恩格斯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久,恩格斯就發(fā)現(xiàn),“這個城市建筑得如此特別,人們可以在這里住上多少年,天天上街,可是,如果他只是出去辦自己的事或散步,那就一次也不會走進工人區(qū),甚至連工人都接觸不到?!?3)中央編譯局:《恩格斯畫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43、49頁。顯然,這種把工人區(qū)和資產階級所占的區(qū)域極其嚴格地、有系統(tǒng)地分開設計是資產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而精心所為。他們熱衷于快快地發(fā)財、街道的整潔、城市的美好,卻也清楚地知曉:與此同在的必然是工人階級不堪入目的生活狀況。更為甚者,他們還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的。有一次,恩格斯和一個資產者同路,便對他談到曼徹斯特的偽善的建筑體系和工人區(qū)可怕的居住條件,豈料那位資產者靜靜地聽完這一切,走到拐角上和恩格斯告別時卻說:“但是在這里到底可以賺很多錢!”(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26頁。這讓恩格斯非常憤怒,他意識到,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是為金錢而存在的,工人階級貧困不堪的生活與資產階級對財富的追逐息息相關。那么,資本社會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應該就是經濟因素嗎?
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認識,幫助處于非人境況中的工人找到出路,恩格斯在曼徹斯特放棄了資產階級的社交活動和宴會,用了21個月的時間與工人親身交往,親自感受他們的痛苦和歡樂;他還參加了曼徹斯特的“共產主義者會堂”,傾聽普通工人的講演;同時,他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領導的社會主義派建立了聯(lián)系,并為該派的《新道德世界》周報撰稿,介紹歐洲大陸的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和工人運動;他還經常參加憲章運動的集會,給運動的機關刊物《北極星報》撰稿,并結識了運動領導人。1843年,恩格斯又到倫敦會見了工人秘密團體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這些豐富而具體的社會活動使他更加確信:“所謂的物質利益在歷史上從來不可能作為獨立的,主導的目的出現(xiàn),而總是有意無意地為引導著歷史進步方向的原則服務”。(5)中央編譯局:《恩格斯畫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43、49頁。
除此之外,恩格斯還利用只有在英國才能搜集到的完整的并為官方調查所證實的必要材料補充自己的觀察,更是鉆研了以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政治經濟學,閱讀了以昂利·圣西門和沙爾·傅里葉為代表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著作。對材料的分析加之廣泛深入的科學研究,使得恩格斯由出于人道主義的道德義憤、澎湃高漲的政治熱情上升到對世界歷史發(fā)展和資本所主宰的社會整體結構的思考:“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xiàn)代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這些經濟事實形成了產生現(xiàn)代階級對立的基礎;這些階級對立,在它們因大工業(yè)而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國家里,因而特別是在英國,又是政黨形成的基礎,黨派斗爭的基礎,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礎?!?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頁。這種認識在當時對資本社會的透視中是非常獨到和深刻的。
在1843年9月底10月初到1845年3月前后一年半的時間里,恩格斯先后完成了《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狀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述的寫作,將他的思考提升到新的水準。更為寶貴的是,他的這些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樹對屆時正處在“政治經濟學轉向”過程的馬克思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促進作用。
早于恩格斯兩年出生的馬克思,其一生的思想始終處于不斷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他從小受到啟蒙主義、理性主義的熏陶,大學階段又受到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但在為《萊茵報》撰稿和參與編務的過程中遭逢了諸如“新聞出版自由”“林木盜竊法”“摩澤爾地區(qū)貧困問題”等一系列具體現(xiàn)實問題之后,他卻不得不意識到,這些各不相同的問題背后反映了相同的事實:現(xiàn)實世界與自由理性是背離的,普遍理性不能主宰現(xiàn)實的國家。相反,支配著不同等級和個人的立場、言論和行為的,卻是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那么,各個不同的社會等級藉以出發(fā)的自身利益具體是什么呢?而“在一個為不同利益所支配的世界里,普遍的自由何以可能?”這便是馬克思后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到的他在《萊茵報》時期的一個“苦惱的疑問”。為了解決這一“疑問”,馬克思進行了艱苦的思考和探索。
他期望在大量歷史文獻中探尋自由理性和現(xiàn)實境遇之間矛盾的癥結及其解決之徑。在退出《萊茵報》后的大半年時間里,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研讀了24本著作和一系列文章,分別就法國、波蘭、意大利、英國、德國、瑞典和美國的歷史以及相關國家的理論著作和憲法史做了5本詳細的摘錄筆記。借助于對歷史的考察,他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國家生活中,社會關系扭曲、政治國家違背普遍理性、財產關系使人喪失自由、法律反而成為對人權的侵犯,如此種種都應該歸咎于政治國家社會結構的異化;除此之外,馬克思又試圖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研讀和批判,思考政治國家的異化及其揚棄。按照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立法者本應是普遍理性的體現(xiàn)者,是普遍利益和公眾自由的維護者,作為政治國家代表的立法機構本應體現(xiàn)出它的理性、普遍性和尊嚴。但現(xiàn)實卻是,當國家政治權力遭遇私人利益時,結果并不是代表普遍理性的政治國家支配代表私人利益的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支配政治國家。政治國家不是自由理性的體現(xiàn)者,卻是物質利益的奴隸。
顯然,習慣于歷史和理論的批判方式、通過宏大而深入的理論反思在本質上把握現(xiàn)實問題癥結的馬克思已經意識到,“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自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對國家來說是必要條件?!?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頁。但是,對于“市民社會”的結構特別是其中的經濟關系的狀況和實質,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深切的理解。
而在這時,恩格斯不僅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已經有了比較深刻體悟,更開始通過反思當時業(yè)已成熟的國民經濟學來探求新的理解思路和解決方案,其最重要的初期成果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方面奠定了批判國民經濟學的基礎,另一方面確立了從被壓迫被剝削群眾的立場出發(fā)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方向。恩格斯不僅指明了政治經濟學研究對于探究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性,更考察了這門科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同時站在新的立場上透析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yè)擴展的結果,政治經濟學的演變過程是同商業(yè)和私有制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他扼要地考察了重商主義和斯密、李嘉圖、麥克庫洛赫、密爾等人的學說,指出國民經濟學的這些理論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資本社會的要素及其機制,但相同的癥結在于掩蓋了資產者對勞動人民的掠奪。
為此,恩格斯重新審視了國民經濟學的內容,對其中的關鍵范疇如價值、地租和競爭等做了批判性分析,并將這些范疇放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運行中進行了現(xiàn)實的考察,揭露了這些范疇本身在面對現(xiàn)實時所蘊含的矛盾。在他看來,私有制所產生的第一個結果是商業(yè),因此也就必然會出現(xiàn)商品的價值及與之相關的一些范疇,如工資、利潤和地租等。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兩方面的積累是并存的:一是財富的積累;另一則是貧困的積累。集中是私有制所固有的規(guī)律,隨著資本集中和積聚的發(fā)展,私有者的人數(shù)越來越少,少數(shù)大私有者和廣大無產階級群眾之間的鴻溝則越來越加深。“競爭建立在利益基礎上,而利益又引起壟斷;簡言之,競爭轉為壟斷。另一方面,壟斷擋不住競爭的洪流;而且,它本身還會引起競爭”。(8)這事實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根本特征。
最后,恩格斯還分析了經濟危機問題,明確說明了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決定的,是一種違反人們意志和意識而實現(xiàn)的必然性。因為在這個社會里,生產的進行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滿足需要,所以生產的擴大必然周期地被需要的縮減所打斷。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危機必然是一次比一次更普遍、一次比一次更嚴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規(guī)律只能通過生產的周期性破壞才能表現(xiàn)出來。
顯然,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這篇在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方面內容豐富而有獨創(chuàng)性的著作”與馬克思以往擅長的歷史學、政治學的邏輯批判不同,它從經濟學入手,直接引入現(xiàn)實要素,將國民經濟學各個范疇放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現(xiàn)實之中去考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內在矛盾。這樣的研究方法無疑給了馬克思以很大的啟示。對此,我們還可以通過簡要的文獻考證來說明。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思想的醞釀和初稿的撰寫大約在1843年的9月底或10月初到11月中旬之間,初稿寫完后恩格斯寄往巴黎。由于與盧格一起在積極籌辦《德法年鑒》,馬克思很快就看到了此文,文章的思路與觀點給他正在“苦惱”地進行著的思考和寫作有很大的幫助。11月底馬克思接續(xù)前面的工作寫了《論猶太人問題》,12月又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把“猶太人的宗教的基礎本身”界定為“實際需要,利己主義”,(9)并且指出消除其“經驗本質,即經商牟利及其前提”。(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52、55頁?!丁春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更區(qū)分了“聯(lián)系副本即聯(lián)系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頁。與“聯(lián)系原本”即政治經濟學兩種探討社會的方式;之后他逐漸放棄了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計劃,走上了政治經濟學研究之路。從這兩篇顯示著馬克思由以歷史探尋和理論批判的方法來關照現(xiàn)實世界轉向直接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社會結構分析的致思路向轉變的文章中,不難看出受到《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觀點的影響。1844年1月在恩格斯對該文進行潤色、定稿之后,三篇文章同時發(fā)表在2月出版的《德法年鑒》上。(12)對這一問題的詳細梳理請參見劉秀萍:《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9-20頁。
總之,如果說過去在諸如對關于林木盜竊法辯論等分析中,馬克思也曾經意識到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必要性,那么恩格斯的這篇著述更是讓他感到了這種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其中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方向性啟示更直接促成了他的“政治經濟學轉向”。
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初期成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在差不多與《論猶太人問題》同時寫作的《手稿》“序言”中,馬克思把《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稱為“天才大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然,從《手稿》的寫作過程及議題、馬克思恩格斯之間的交往情形以及這期間恩格斯的理論創(chuàng)作來看,拓寬了馬克思最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視野的,除了《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至少還應包括恩格斯寫于1844年1月初到2月初、同年8月31日、9月4、7和11日刊載于《前進報》的《英國狀況》,還有寫于1844年9月到1845年3月、1845年5月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兩篇著述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的觀察和思考都為馬克思提供了新的視角。
根據(jù)考證,《手稿》最早完成于1844年11月。(13)參見劉秀萍:《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5頁。1844年8月底到9月初,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會面,朝夕相處了10天,就各自的思考展開了極其詳盡的交流和討論。那時,恩格斯的《英國狀況》已經發(fā)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也醞釀成熟,即將進入寫作狀態(tài)??赡艿那樾问?,在他們的交往和敘談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就《英國狀況》有過交流,也基本知曉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寫作目的、主要思想乃至結構設計。我們看到,《手稿》所討論的諸多議題及觀點,都與恩格斯這些著述有一定的關聯(lián)。
1.《手稿》自謂是以批判“國民經濟學”、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說為目的的,這一意旨受益于恩格斯?!妒指濉肺谋居扇齻€筆記本組成。從原始順序版來看,筆記本I的創(chuàng)作是分五個階段進行的,其中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部分是馬克思在第五階段的創(chuàng)作文稿。與前面四個創(chuàng)作階段基本是分三欄寫作的方法不同,在這一部分馬克思并沒有分欄,而是在整張紙上通貫來寫的。而且,格式的不同對應的內容的表述方式也不盡相同,前面部分大多是馬克思的摘抄,而這一部分是長達6頁的馬克思自己的論述。那么,在寫作格式與表達方式上有著如此差異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部分與筆記本I前面的部分,它們的寫作時間及寫作的思路就很可能也是有差異的。再從筆記本Ⅰ寫作的時間表來看,馬克思先是在1844年大約4月到5月撰寫了筆記本Ⅰ中的“工資、利潤、地租和勞動異化”部分,但沒有寫完,約5月至6月他又續(xù)寫了一部分;而最后到11月底,他才對這部分內容做了完結。所以,馬克思在筆記本I第五創(chuàng)作階段撰寫“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部分的時候,應該是在11月底,即在他與恩格斯巴黎會面之后,這部分的寫作也就應該是吸收和借鑒了恩格斯著述中的觀點的。
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恩格斯認為,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yè)擴展的自然結果,它代替了簡單的不科學的生意經,但卻出自商人的彼此妒忌和貪婪之中。而事實上,假如經濟學完全徹底地以貪婪和詐騙為原則,那就會葬送商業(yè);經濟學在18世紀發(fā)生了革命。新的經濟學,即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對過去的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將人道精神、理性、道德等概念在經濟學中展開,證明了人道也是由商業(yè)的本質產生的。但是,在斯密駁斥舊的重商主義體系、提出勞動價值論、否定舊經濟學中的不道德時,他并沒有解釋,人道精神在私有制下的商業(yè)中何以可能的問題。也就是說,它根本就“沒有想去過問私有制的合理性的問題”。(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頁。因此,新的經濟學至多能說是前進了半步;同樣地,在斯密之后的經濟學家,如李嘉圖、麥克庫洛赫和穆勒等,也沒有能夠把分析私有制的合理性問題當做經濟學的前提,而只是闡述了私有制的各種規(guī)律。因此,恩格斯指出,要通過研究國民經濟學的基本范疇,揭露國民經濟學的矛盾和經濟學家的偽善。
馬克思在《手稿》“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部分一開始就指出,“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fā)的。我們采用了它的語言和它的規(guī)律?!?15)但是,“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fā)。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在現(xiàn)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做規(guī)律。它不理解這些規(guī)律,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guī)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16)“我們不要像國民經濟學家那樣,當他想說明什么的時候,總是置身于一種虛構的原始狀態(tài)。這樣的原始狀態(tài)什么問題也說明不了。國民經濟學家只是使問題墮入五里霧中?!褪钦f,他把他應當加以說明的東西假定為一種具有歷史形式的事實。”(17)這是馬克思在最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階段、在研讀了眾多國民經濟學家的著述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摘錄了關于工資、利潤、地租的相關論述之后,對國民經濟學的概括認識和反思;也表明了他自己要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來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說。顯然,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的議題出發(fā),繼承并批判“國民經濟學”以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說的致思方向受益于恩格斯。
2.《手稿》充滿了對處于異化狀態(tài)下的工人處境的同情和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期待,而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此提供了大量感性的材料。出身于工商業(yè)世家、但從小對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有強烈感受的恩格斯,以他“親身觀察”和“親自交往”所獲得的一手資料,以及從英國的報紙和書籍中搜集到了完整的、必要的“可靠材料”,寫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名著。在這部書中,恩格斯著眼于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大背景,詳盡地考察了在大機器生產條件下工業(yè)工人、煤礦和金屬礦的工人、農業(yè)工人的居住、飲食、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及其所導致的可怕的健康狀況,還有他們的精神狀況,如教育狀況、道德狀況等。他認為,英國工業(yè)革命最重要的產物是英國無產階級。他們居住在城市中條件最差的工人區(qū),缺乏最必需的生活資料?!八麄儙缀跞忌眢w衰弱,骨瘦如柴,毫無氣力,面色蒼白,由于患有熱病,他們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時特別用勁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著憂郁癥,總是愁眉苦臉,郁郁寡歡。他們的衰弱的身體無力抵抗疾病,因而隨時都會病倒。所以他們老得快,死得早。”(18)這樣的生存境況又導致了無產階級精神和道德世界的“破壞”。教育設施和人口數(shù)目比例極不相稱,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去學校就讀。而“資產階級對工人只有一種教育手段,那就是皮鞭,就是殘忍的、不能服人而只能威嚇人的暴力。”(19)那么,生活中沒有任何樂趣的“無產者有什么理由不去偷呢?”(20)他們必然會道德墮落——要么是酗酒、縱欲、粗暴、搶劫和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xiàn)就是犯罪”。(21)
在令人寒蟬的健康狀況、教育狀況、道德狀況下,英國無產階級“是不會感到幸福的;處于這種境況,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階級都不可能像人一樣地思想、感覺和生活。因此,工人必須設法擺脫這種非人的狀況,必須爭取良好的比較合乎人的身份的地位”。(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155、156、418、428、428、443、448頁。在恩格斯看來,工人階級的狀況也就是絕大多數(shù)英國人民的狀況,英國無產階級的狀況具有典型的形式,其貧困和痛苦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而這一切貧困和痛苦都起因于新的工業(yè),以及由新的工業(yè)產生的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因此,工人階級必須去和那些直接靠工人的貧困發(fā)財?shù)墓S主階級的利益作斗爭,去和那些應該對這種貧困負道義上的責任、卻不愿意承認工人的貧困正是其所致的資產階級作斗爭。只有構成一個同一切有產階級相對立的、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則、有自己的世界觀的獨立的階級,才能推進民族的發(fā)展。
《手稿》的論證邏輯大體是先陳述工人階級非人的生存狀況,然后揭示出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私有財產關系,最后指出揚棄私有財產關系、人的本質復歸之路——共產主義。我們看到,馬克思在筆記本I創(chuàng)作的前四個階段并沒有對工人階級非人生存狀況的具體描述,只是按照私有制社會三種不同的收入形式——工資、利潤、地租的分類,從各個經濟學家的著述中分別摘錄了相關的論述,自己撰寫的部分也大都是簡潔的評論、判斷和大致的想法。那么,之前沒有較多的與工人階級親自接觸的經歷、又致力于和正在踐行從“原本”出發(fā)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馬克思,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部分一開始宣布“我們且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fā)”的時候,立即就得出“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3)的精辟結論。這其中,就一定不能缺少對工人階級生活工作狀況的感性的、直觀的材料的掌握!很可能的情況就是,他在8月底9月初與恩格斯會面過程中,通過恩格斯的描述,較為詳細地了解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應該說,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擅長于精深思考、理論升華的馬克思提供了大量感性的材料。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引入了哲學的“異化”概念,對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做出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工人以工資為收入形式的“謀生勞動”是強制性的而非自愿的、作為人的享受的勞動,即“異化勞動”。因此,要改變工人的生存狀況,就要消滅勞動的異化性質,也就需要消除資產階級社會的“勞資對立”。由人的異化狀態(tài)的反思進而過渡到對私有制社會結構的批判,這是馬克思理論的獨到之處。
3.貫穿《手稿》的主線是對私有財產的批判,但這種批判是以客觀地理解私有財產的歷史作用為前提的,這與《英國狀況》中恩格斯的思路相當吻合。恩格斯于1844年1月初撰寫了《英國狀況·十八世紀》。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考察了18世紀英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他指出,18世紀是人類從基督教造成的那種分裂渙散的狀態(tài)中聯(lián)合起來、聚集起來的世紀,雖然沒有解決貫穿于人類歷史的實體與主體、自然與精神、必然與自由的對立,但卻使對立的雙方在針鋒相對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而這恰恰是消滅這種對立、人類走上解放道路的必要步驟。因此,在18世紀,產生了普遍的革命。而由于不同的民族特性,革命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樣態(tài)。信仰基督教唯靈論的德國人經歷的是哲學革命,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義的法國人是政治革命,而將日耳曼語民族和羅曼語民族兩種對立的民族特點合于一身的英國人,卷入了一場更廣泛的革命,即社會革命?!吧鐣锩攀钦嬲母锩?,(24)它不聲不響,但影響巨大,涉及人類知識和人類生活關系的任何領域。它是現(xiàn)代英國各種關系的基礎,是整個社會運動的動力。
顯然,恩格斯是以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維方法來理解18世紀英國革命的?!毒瘳F(xiàn)象學》講到:客體即主體,主體是能動的靈魂,推動事物不斷超越自身,而客體又不是靜止不動的東西,而是包含內在的“不安”,要否定自身和發(fā)展自身,要突破重圍。整個現(xiàn)實世界都可以看作它按照一定程序一步步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恩格斯指出,英國人身上兩種對立的民族性,決定了他們“懷著持久的內心不安 ——一種無法解決矛盾的感覺,這種不安促使他們走出自我而行動起來?!@種矛盾的感覺曾經是英國人殖民、航海、工業(yè)建設和一切大規(guī)模實踐活動的源泉”。(25)
《手稿》的論證思路與此相當吻合。貫穿《手稿》的主線是對私有財產制度的批判。馬克思指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26)資本主義私有制以財富的形式感性地呈現(xiàn)出以往人類發(fā)展的成果,是對此前階段的發(fā)展的否定,而共產主義又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27)并且,“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xiàn)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87、90、182、185、197頁??梢?,馬克思也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訴諸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資本主義取代粗陋的公有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人的異化存在又顯示著社會內部包含著的“不安”,而正是這種“不安”推動著社會突破私有制的局限,走向共產主義,更走向美好的未來。
私有財產是以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但私有財產的本質是對勞動的占有,是對人的“統(tǒng)治”,或者說“奴役”。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就認識到,英國社會革命提供了個人本身的主體性長足發(fā)展的契機和途徑。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業(yè)的發(fā)展打破了宗教、教會對人的束縛,又解除了政治、國家加在人身上的枷鎖,利益被升格為對人的統(tǒng)治。人不再是人的奴隸,人變成了物的奴隸,這意味著,人通過金錢的統(tǒng)治完成了外在化,而這正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在筆記本Ⅱ中,我們看到,馬克思也是著眼于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作為主體、作為人的勞動來談對私有制的否定的。私有財產是人的異化存在的根源,共產主義作為對私有財產的揚棄,也就是要繼揚棄宗教、國家對人的統(tǒng)治之后揚棄“物”對人的統(tǒng)治,使人“像人一樣地思想、感覺和生活”。(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8頁。同樣,這樣的揚棄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絕對的否定,而是要充分肯定私有財產發(fā)展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并以這些成果所奠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基點,來開拓出一個更加符合人性的、也更加富強與文明的未來社會。
以上的梳理和分析表明,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歷程中,恩格斯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思想起源期的情況看,兩人自小成長的環(huán)境、思想形成的路徑、思維習慣和特點不盡相同,恩格斯對具體問題的細致觀察、對實證材料的高度重視,為研究現(xiàn)代社會奠定了扎實的感性基礎,當它們?yōu)樯瞄L哲學思考和理論分析的馬克思所關注的時候,不僅有助于其“苦惱的疑問”的解答,更預示著超越這一基礎進而把對“資本”問題的探究躍遷到新的高度成為必然。然而,再回到本文開頭伊爾納博士的評論,“沒有恩格斯就沒有馬克思”,或許在此之后,我們應該加上這樣的表述才更為完整:“沒有馬克思也就沒有恩格斯。沒有他們的互補合作,我們今天就不會對他們有任何了解”。(30)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德國恩格斯故居前負責人埃伯哈特·伊爾納博士訪問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并作報告》,2019年8月30日,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0830/c427195-31328825.html.